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13

2013-02-06 15:44 453 查看
【73】問志至氣次。

先生日:「『志之所至,氣亦至焉』之謂,非『極至、次貳』之謂。『持其志』,則養氣在其中;『無暴其氣』,則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夾持說。」

释:‘志至气次’,志与气的关系,来源于孟子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之说,有志,气才能有神,凝聚,因有帅镇之,有气,体才能充盈有力,志至则气随;‘极至、次贰’,在志与气之间分出个高低、先后;‘持其志’,不忘其志;‘无暴其气’,不让气失和挥散;‘告子’,学于孟子,名不害,告子偏激乎?孟子纠其偏。

感:知行一体,志气一体。

【74】「先儒曰:『聖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賢人之言,則引而自高。』如何?」

先生曰:「不然。如此卻乃偽也。聖人如天,無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嘗有降而自卑?此所謂大而化之也。賢人如山嶽,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為萬仞,是賢人未嘗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則偽矣。」

释:‘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圣人的境界就像天一样,不论升降,都合于天道;‘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天什么时候呈现了自卑的形态?这就是所说的当事物大到一定程度,就显得无形了;‘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这就是说贤士没有不能而说能的,如果不能而说能,则不能称为贤士。

感:对圣、贤外在表现的一个论述,圣合乎道,贤知乎道。

【75】問:「伊川謂『不當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求中』,延平卻教學者看未發之前氣象,何如?」

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於未發前討箇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謂認氣定時做中,故令只於涵養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處,故令人時時刻刻求未發前氣象,使人正目而視惟此,傾耳而聽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誘人之言也。」

释:‘伊川’:宋理学家,程颐的别号;‘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不应于喜怒哀乐还未发生之前的那个状态找寻平和;‘延平’,宋,李侗,朱熹曾学于其门;‘看未发之前气象’,感受情绪未发生之前的那个状态;‘恐人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担心学者在中内寻求中,把中当作一个物件看;‘故令只于涵养审察上用功’,所以要求学者在情绪已发之后,进行辨识,回到中的状态上下功夫;‘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心需不离而睹物无形、听声无响;‘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这两种说法都是先贤给学者指出的异途同归的两种两种修习方法。

感:剖除表象,直指真理,是守仁想向学生说明的,刚开始学者只能依循表观,而逐渐探寻深源,因此看到万千不同,甚或是表面矛盾,也是情理之中。从前文看,有不少此类情形,估计后面也会有吧。

【76】澄問:「喜、怒、哀、樂之中、和,其全體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當喜、怒者,平時無有喜、怒之心,至其臨時,亦能中節,亦可謂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時一事,固亦可謂之中、和,然未可謂之大本、達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豈可謂無?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則其本體雖亦時時發見,終是暫明暫滅,非其全體大用矣。無所不中,然後謂之大本;無所不和,然後謂之達道。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还有些对天理的解释,前文也说到类似的,就略过了。

释:‘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比如对一件小事理应喜或怒,平时某人没有喜怒之心,但临事时,也表现的合理合情,这可以称为中、和吗?;‘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敝,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但是平常之人的心灵既然被昏蔽的,那么心的本体也会不断显现出来,不过最终是一会明一会昏,不是全明和大用的状态;‘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只有怀有一颗至诚之心,才能建立全明的根本。

感:看到此处,此段说的明白易懂,就是心如明月,被云蔽尔。

【77】問:「『顏子沒而聖學亡』,此語不能無疑。」

先生曰:「見聖道之全者惟顏子,觀喟然一嘆可見。其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見破後如此說。博文、約禮如何是善誘人,學者須思之。道之全體,聖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顏子『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見』意。望道未見,乃是真見。顏子沒而聖學之正派遂不盡傳矣!」

释:‘颜子没而圣学亡’,颜回去世后,儒家就失了传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教学循循善诱,用文来广博我的学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行为;‘是见破后如是说’,是获得真知灼见后,才这样说的;‘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道的全貌,圣人也难以将其描述给学者;‘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虽然想跟随道,但是还没有跟上就失去了方向;‘望道未见’,能够对道做出望的动作,却不能识别体认。

感:守仁惜颜子意。

【78】問:「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之所著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释:‘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著为物,是如此否?’,心为身之主,知是心之明,驱动心的是意,意所关注的是心外的万象,是这样吗?

感:此文说了意与心明之间的关系,意既可以守护心的灵明,也可能让心追逐外物,失去本明。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