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22

2013-10-21 17:14 585 查看
【117】‘居敬’、‘穷理’一事说

释: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为何认为是一事呢?”

先生回答:“对于修行者来说只此一事,怎会有两事!如果只关心事物之间的区别,那么世间事物千差万别,又怎会只有两个!你先说说居敬讲的是什么,穷理讲的又是什么?”

梁说:“居敬说的是怎么养护内心,穷理说的是对外部事物规律的认识。”

先生问:“那养护什么内容呢?”

梁回答:“存养内心的通明状态。”

先生说:“如果是这样,也是穷理的一件事啊。你说说是如何穷事物之理的?”

梁回答:“比如事亲时可明白孝之理,事君时可明白忠之理”

先生反问:“忠与孝之理在别人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也只是穷此心之理。你说说敬是怎么讲?”

梁回答:“只是主一守明”

先生问:“那具体意思是什么?”

梁回答:“比如读书就一心读书,干事就一心干事”

先生说:“你这么说那么喝酒就一心喝酒,好色就一心好色,也能是居敬吗?这都是追逐外部事物,怎么会是居敬呢?”

梁不解,请老师解释。

先生回答:“一者,是指明耀不灭的道。主一是一心在追求心的全明上。如果仅仅知道主一,而不知道一指的什么,有事时便会流于逐物,无事时便会流于着空。只有不论有无事项,只关注内心是否明净,才是正着,所以居敬也就是穷理,穷理也是居敬;不论居敬,还是存理,都是同一个心在下功夫。就是易经中所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即时无事时的穷理,穷理就是有事时的守一,两句话说的是一件事。就像孔子说‘修已以敬’,不需要重提穷义理;孟子说‘集义’,即不须言守一。如果明白,怎么说都对,都是同样的功夫;如果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功夫没有落脚处。”

梁复问:“穷理怎么就是尽性呢?”

先生答:“心的根本是性,性就是天理。明察仁之天理,必须看透仁的本质,明察义的天理,必须看透义的本质。仁、义只是心之本明的体现,所以穷理就是尽性。就像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的功夫。”

梁问:“先儒说‘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查’,如何?”

先生回答:“如果是这样,怎会应付得过来呢?你先去理会自己的性情,才能让心明净,然后自然万物之性都能明了”

梁日孚悚然有悟。

感:说的极明白,就是那一件明天理的事。

【118】

释:惟乾问:“心的本体怎么自知无误呢?”

先生说:“知是天理的灵动体现;如果说主宰,是心;如果说禀赋,是性。孩提之童,都知道爱父母,都知道敬兄长,只是这个灵能不可被私欲遮蔽,如果完全是本体之明,自然合于天地之德。自圣人以下凡夫,都是有遮蔽的,所以需要‘格物’以让心明无碍”

感:无。

【119】

释:守衡问:“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功夫只是格物、修身、齐家、国治、天下平;只要诚意做到,又有正心之工,如果有愤恨、好乐则不得其正,为何呢?”

先生回答:“这个需要你自己思考,如果明白这个,就明白‘未发之中’的含义了。”

守衡再三请问。

先生回答:“修行功夫有深浅,开始时如果不在存好善,嫉恶之念头上下功夫,怎么能做好事、杜绝恶事呢?这个念头就是诚意。但是如果不知道心之本体原无一物,着意去好善、恶恶,却是多了这个意思,反而遮蔽了心的本明。书中所说‘无有作好、作恶’,才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念愤、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功夫。在心内观察自家心思,需要明亮不偏。这就是‘未发之中’。”

感:未发之中,就是未受后天私欲干扰的真实本念。

【120】

释:正之问:“戒惧是自己被蒙在鼓里时的功夫,慎独是众人之后时功夫,这么说对么?”

先生回答:“其实是一个功夫,无事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如果修行的人不在独知处下功夫,是作假的功夫,便是‘现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如果这个地方是正念,则其它地方自然都是正念,如果这个地方是邪念,其它地方必然也是错的,所说的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必须在此才能站住脚,也是说的‘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精神命脉,都是在此着力。真是不论是外显还是隐匿,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开始还是结束,都是这个功夫。现在将其分为戒惧为已所不知,便是支离功夫,也不能连续。戒惧既是知,已若不知,是谁在戒惧呢?如果像你那么理解,可能会追求禅定,而不能达到全明的状态。”

正之又问:“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那么在无人知仅仅自己知的内心,也不存在无想之时吗?”

先生回答:“戒惧也是念头啊。而且它总是存在,如果戒惧之心不存,那么不是昏聩,就是流入恶念;自早晨到晚上,自小到老,如果没有此念,就是自己失去明心的状态,不是昏睡,就是如植物人一般。”

感:不论人前还是人后,都有一样的正念,才是真功夫。

【121】

释:

志道问:“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先儒认为不对,这是为何”

先生回答:“这个说法也不能说错。‘诚’可以按功夫说。诚是心之本体,让心恢复本明,这就是思诚的功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也是这个意思。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的说法虽然有可挑剔的地方,但是也不必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如果心里先有个想法,就会有偏激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是从阳虎处择取的,这个就可看到圣人大公之心。”

感: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养心先诚其意。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