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5

2012-11-29 16:34 399 查看
写到这,略有些枯燥倦怠,有些不懂的地方,在网上百度,对理解还是有益处,百度才知道,对心学感兴趣的人,真的很多,在此记录学习体会,权做一件闲耍之事,如略有益于同学,则高兴不已。

【25】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释:‘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惟一’是目标,‘惟精’是手段;‘博文’,广学;‘约礼’,尊从天理人心;‘格物’,参透表象;‘致知’,明心照物;‘诚意’,心无渣滓;‘道问学’,随时思考万物之理;‘尊德性’,尊从心之本明;‘明善’知晓是非善恶;‘诚身’修身致明。

感:无。

【2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箇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释:学识是行动的基础,行动是学识的归宿。不论圣人还是有志于做圣人的人,都是依赖‘知行合一’这一个功夫,学识和行动不能把它们当成无关的两件事。

感:‘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此句为心学名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本意是说修行的手段,通俗的说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际不能偏废,也能讲得过去。

【27】「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說之。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曾點言志,夫子許之。聖人之,意可見矣。」

释:‘漆雕开’,孔子弟子,鲁国人,以德行称;‘吾斯之未能信’,我所理解的还未能体认;‘贼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孩子啊;‘曾点’,孔子弟子,鲁国人,随心乐际,悠游不羁;‘圣人之意可见矣’,透露了孔子的心声啊。

感:通过两许一否三件事,表明孔子的自知、知道,率性态度,自知者明,大道若虚,心明无恶,因而孔子如此应对。

【28】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释:‘未发之中’,澄静明慧的内心状态;‘今人存心,只定得气’,现在人所谓的收心,只收得少许念想;‘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只有去除造成晦暗的杂欲之念,让心底光明彻照内外,才是功夫;‘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一心炼除妄念,怎会不宁静呢?;‘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一心追求宁静,则未必能禁除妄念,恢复心之本明。

感:依稀记得人说,“守得定来,则明白;出得定来,则糊涂”,从守仁本段话看,他是希望学者能带着光明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同时,去增加光明,补益光明。

【29】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皙說來,卻似耍的事,聖人卻許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

释:‘由’,仲由,子路,孔子弟子;‘求’,冉求,子有,孔子弟子;‘公西赤’,孔子弟子,皮衣肥马,善于交际;‘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曾皙所说的好像都是儿戏,孔子却表达了赞许的意思;‘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心中执着某件外部事物,容易偏执,集于此,则不能彼;‘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以其所处位置而行事,不愿意主动去做所处位置之外的事情,如果生为夷狄,则做夷狄当做的事情,如果生于患难时期,则做患难时该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有由于境遇而导致的不知道做什么的状况发生;‘汝器也’,你已成器可用了;‘不器’,不屑于器。

感:上善若水,守于下,非不能上,势未至也;素其位而行,非执其位而滞,乃守善积明耳。曾点旷达,不拘于器,随性而作,随明而动,因此为孔子赞。

【30】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箇本原。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後儒不明格物之說,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於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榦,及其有榦,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释:‘为学须有本源,须从本源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学习为圣之道必须明白本源在哪里,从本源上用力,渐渐如盖楼般顺次而进;‘位天地,育万物’,存乎天地之间,润育万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喜怒哀乐产生前的澄静明慧状态;‘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想在刚开始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搞明白。

感:本源就是培育心的明慧。搞清本源后,只需去做事就好,做事时,不忘本源,自然会次第增长,根而干,干而枝,枝而叶,叶而花,花而果。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