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反对在鄱阳湖上建坝,关于中国的干旱和涝灾

2011-06-28 08:54 204 查看
今天,网上报道说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上修建大坝。看了此新闻,为这样短视的省、这样没有远见的省政府悲愤、为这样任劳任怨的可爱百姓惋惜。

在鄱阳湖上建大坝的行为不仅仅以邻为壑、祸水东移,而且根本解决不了干旱和涝灾。而江西省的回答仅仅考虑了眼下近5-10年的利益,可是10年之后呢?20年之后呢?他们考虑了吗?

一个月前,中国的南方地区还处于大旱之中,转瞬间,却又陷入了一遍汪洋,遍地都是水灾。一部分专家或者教授把这种旱灾和水灾指责为几百年一遇,为天气原因。更多的人再责备到三峡。在次,我不敢认同,我觉得这样的旱灾和这样的水灾,以人祸为主,而且三峡根本不是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建的时间不合适宜。对于遮掩过的旱灾,善意的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首先,我们来看看旱灾。

一幕幕揪心的旱灾图片,几乎中国主要的淡水湖泊都陷入了缺水的境地。可是,谁有注意到了,几乎所有所干涸的中国的淡水湖泊深度不足2米,天一旱,不下雨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于是湖泊边蒸发光了;于是一部分专家就开始叫嚣这是三百年一遇。三百年一遇,亏这些专家说的出口:中国对这些异常天气的记录是时间上最完备和最丰富的,我想,那个有心的人,去整理一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干旱,这种专家的言论将不攻自破。题外话少扯,我想说的是,所有的原因乃是几十年来无节制的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失湖泊、河流丧失了调节干旱和洪涝的能力,而水土流失是产生这种异常天气导致的干旱的最根本的原因。来看看我们所有的干涸了湖泊的示意图。

关于洪泽湖和洪湖

以上是总网上摘录的关于洪湖和洪泽湖赤目惊心的照片。下面是我画的这几幅图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图 1 目前洪湖和洪泽湖的实际模型

从上面的模型图可以看出,这些湖泊深度几乎都被泥沙填满,基本丧失了应对旱灾的自我调节能力,天稍微旱一点,水边蒸发光了,于是便出现了“前所未用”干涸。

下面是原始本来湖泊的模型,而我现在认为合理的模型。



图 2 原始的和理想的

我们假定2.5个月蒸发一米,那么4个月左右1.5的湖泊边就蒸发完了,于是便就干涸了;而如果湖泊的深度能达到6-10米,那么即使2.5个月蒸发一米,等湖泊蒸发到底也需要2年时间,如果的话,便真的是百年一遇,千年一回了——但是,如果这发生的南方地区,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南方地区每年夏天的台风季节不会允许这种千年一回的干旱发生。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旱涝保收。

为什么现在的实际的模型都是这种样子呢?

近几十年的水土流失,加上沿湖老百姓无节制的开发,政府无节制的使用外加政府近乎零的治理和监管。造成了目前的这种囧局。

从网上的图片看出,整个湖泊被分割成很小的承包区域,每个之间都被渔民分割,整个湖泊的流动性近乎零,雨天,当携带泥沙的水涌进湖泊,边沉积了下来,于是,年复一年,再20-30年之内,所有的湖泊便变为了目前这种不产大鱼,且平均深度不到1.5米的现状。而地方政府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毫不治理,于是更加加剧了这种局势。而过年每年下拨的治理费用呢?到那去了??

那么如何达到我说的合理的模型呢?

最好的办法和彻底根治的办法是治理水土流失,但是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中国的植树造林运动,数据上覆盖率上去了,事实上,有效绿地却反而下降了。像样的治理,如果没有一些强有力有作为的的部门的统一协调,我想在当下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最好的方法不可行,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

当然有,那就是,疏浚湖泊,将湖泊的淤积的泥沙挖出来。正如上面的洪湖、洪泽湖,如果能将沉积的大量泥沙挖出来,至少让这些湖泊能达到平均4米的深度,我想,暂时是可以的。最好能达到6-10米的水深。但是可悲的是,我没看到一个地方政府在做这样的事。反而,却像修建大坝,也许修了,可以让湖泊的相对深度暂时提高,可是10年以后的,也许湖泊的相对深度又达到了现在的目前的深度……那是,可能更会耐人寻味。

有人又要问,那挖出来的泥沙呢?好办,我想如何沿着湖泊外延的堤坝用挖出来的淤泥整体围绕一圈——5米宽、2米高;那么即使雨季时分,也不会出现稍微一下雨,便涌上堤坝的现象发生了,剩下的不能处理的淤泥可以均匀的覆盖在附近的农田里面,这可是上好的肥料。(如下图)



图 3 塘泥可以用来加固堤坝

对于洞庭湖和鄱阳湖

看下面的实际的模型,当然我不排除,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部分区域确实比较深。但是从图片看到的是,大部分都是下面这种现状。这样的湖泊,哪有调节旱灾和涝灾的功能。


图 4 河流湖泊的现状

正如上面的模型所示,因为湖被上游的泥沙塞满了,所以便丧失了蓄水、存水的能力了,天一旱,长江的水位稍微一低,这些湖泊的水就流到长江里面,一滴不剩,边发生了那些专家教授所谓的三百年一遇的大旱。而天稍微多下点雨,长江的水倒灌进来,湖泊里本应该装水的地方,被泥沙占了,于是边涌上了岸,造成了水灾,因为这些湖泊装不了水,所以下游的堤坝如果不是很高的话,就会发生水灾。如果再鄱阳湖上建坝,洪水来临之时,长江的水流不到这些湖泊,于是边一股脑的冲到了下游,这样下游几千里的流域便都成了危险之地,这样以来,下游的堤坝至少都需要加高一米。而如果建坝后,正如上面的普通湖泊一样,鄱阳湖边会变成上面所示的普通湖泊,经过鄱阳湖上的流来的含泥沙的水,于是不几年或许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地上湖,这可是人类的杰作。

正如上面的洪湖和洪泽湖的理想模型,下面我给出原来的,现在看来是理想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模型。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我想中国至少不会出现这样的逢雨边涝,逢旱边裂的怪异局面。



图 5 原来的现在看来是理想的模型

正如上面说的,在湖泊中和河流中清理淤泥,本来今年天旱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清理淤泥的好机会,可是我们善于推脱责任和找借口的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都在找借口,于是便没有时间来想出未雨绸缪的方法了。

所以未来中国几十年里,如果地方政府能有点作为,不要再去想什么再鄱阳湖上建坝的无能的想法了,能想出这么弱智的想法的省,这样弱智的省政府,我像这样的省至少现在不会有什么作为,无论经济还是其他。下游的省份呢?当上游的省份要建这样弱智的堤坝,屁都不放一个。如果不建坝,疏通河流和湖泊,到也可以发展出另外的一些产业来,而这样的产业规模绝对不会小。比如一些南方省份发展一些清理河道湖泊淤泥的大型设备,如果这个产业能发展起来的话,每年也至少可以带动几百亿的产值。(顺便YY一下,如果哪天中国硬起来了收复了被东南亚小国侵占的领土时,这些设备都是有用的)

顺便说一下,如果湖泊足够深,河流堤坝足够高,除了旱涝保收之外。我想中国的湖泊里面产出的不再是小毛鱼了,而是几十年以前的大鱼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