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把时间当做朋友》书摘

2010-08-18 19:57 357 查看
1.绝大多数学习上的成功根本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限制有关.

2.我竟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我自己!

3.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4.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

5.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6.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7.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8.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今天开始看这本书,才猛然发现自己的问题。就以学习英语为例吧。我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却总是计较时间的效率,导致我总是试图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当我找到方法以后,不久我就不再坚持。因为懒惰吧,因为自己太计较发了这个时间能得到多少回报吧,因为自己还不明白坚持,实践比方法,哀叹然后无所事事重要!

还有,反省自己,不要抱怨。 ---- 2010.7.30

-----------------------------------------------------------------------------------------------------------------------------------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大脑的机制,所以,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自己的感觉所控制。他们把背单词当作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乃至于书店里从来都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年年改头换面的所谓“趣味记忆法”来满足他们想要摆脱痛苦的需求。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处理的结果是,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

推迟满足

我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在这一个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我,偶尔大醉一场没什么不好。偶尔连续打上两天两夜的牌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

发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如不要最求最新最好的电子产品,因为基本不需要那么高的性能)

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常听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地原谅自己。

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进行选择。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大多数情况下,思考往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尽管通常人们认为更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思考需要刺激,而最好的刺激,就是不停地输入信息。所以,在做一件机械的事情的时候——生活中有很多机械的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想办法做一些输入的行为吧。

1.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2.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却更重要

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其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

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联系起来,乃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只是文字应用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甚至都不见得是最重要的领域

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教会学生如何用“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更不用说“生动”了。所以,中国人没有做出linux,做不出wikipedia,写出来的blog 大多是无病呻吟的心情日记而已。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任何用意去鼓吹“文学无用”。我只是说,1) 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等;2)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如果,你把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为纯粹的线性关系,那你最终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满意的进展。其实,没有哪个人可以长时间忍受失望。这样看来,你曾经的放弃,往往并不是因为你没有毅力,而只是对时间和进展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造成的——在频繁发生失望甚至绝望的情况下你居然坚持了那么久,你其实是多么的有毅力啊!

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做不仅不对,并且愚蠢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有一次我看到新闻,说某些家长认为《红猫蓝兔七侠传》过于暴力血腥而在网上发帖,最终导致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于2007年2月26日停播。我的看法是,这些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这么做有用么?把孩子放在玻璃罩里面就肯定没问题了么?那美国电视里整天放《越狱》、《黑道家族》、《大爱》,美国就乱了么?孩子们就都被污染了么?孩子们就没有健康成长了么?为什么就那么害怕孩子们了解世界的真相呢?无论怎么掩盖,早晚有一天他们会知道的。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就更惨——因为他们最终获得的只有扭曲的真相。

最后要强调的是,很多的时候,老师讲得是否精彩,实际上与学生本身有极大的关系。

热爱考试的理由很简单,它是通行证,它意味着机会,其他没有此通行证的人无法获得的机会。虽然有些人也许会用其他方式获得那个什么机会,但,既然你没有其他方式,就不要抱怨——反正抱怨没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这个社会确实不公平,你要是抱怨一下当然没什么不对的。可是,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仅仅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公平,还不如花时间做些真正能够改变点什么的努力。

热爱考试的你,肯定应该有动力为了它做很多准备。首先要弄清楚这个考试对你的分量。对你很重要,那就要下苦功。对你没那么重要,就学学杨子荣智取那威虎山!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痛苦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然而,听众原本应该有着自己的智慧,了解沟通的基本原理,才不至于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我们的心态会成为我们的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然而,最终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可能是危险的,或者是有害的。

-----------------------------------------------------------------------------------------------------------------------------------

一方面,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如果表达出来可能是这样的:“看吧,成功多难呀?要付出那么多代价才可以呢!我还没付出那么多代价,没成功很正常么……”事实上,对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功的人来说,成功人士的“苦大仇深、血泪斑斑的经历”是一种多大的安慰啊!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我只不过是想提醒你,“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只有经过仔细甄别之后,真正的成功者的真正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只不过,一方面要多花心思甄别,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你一定会永远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刻,那一瞬间你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你可以通过接受现实控制自己进而仅仅因此就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强大。你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迷信血型、星座,查皇历决定自己的运程,偷偷献祭求吉兆,或者背地里下咒希望自己讨厌或者憎恨的人不得好死。无一例外,其实只不过是人们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另外一种方式。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通过前面讲的那些道理,你可以知道这些人本质上应该是被自己的大脑控制的人,而不是那些控制自己大脑的人。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心智发育不是很健全,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于并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很少甚至无法感知那些需要通过复杂的操作才可以获得的那种心灵上的

愉悦。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很多快乐建立在我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究竟是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比如我去当英语老师——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老师,但我也知道我自己的某些局限使得我不会在这个领域中成为俞敏洪或者之类的人物。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过得很好。平庸的人也有权利快乐。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之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上写着“每天背两百个单词”、“每天写五篇英语作文”什么的。这样的强度,对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其次,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最后,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不妨想想你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时间就好了!”——可是你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现在竟然还在浪费时间!

可问题是,在时间方面,我们很难得到这样的反馈。在时间上犯了错误,几乎是体会不到任何惩罚的——因为,错过了时间,或者错过了机会的时候,真正要命的是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而我们真的很难对“并不存在”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在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再一次,这是一个运用心智改变命运的机会。你知道了你的大脑有怎样的局限,你就会想办法挣扎着反过来控制你的大脑,做你的大脑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左右。不要觉得这事儿太难——尽管真的没那么容易,但最终你会发现这是个有趣的事情。我是这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我因为想明白自己要控制自己的大脑,突然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个玩具,而且是玩不腻的玩具——我的大脑。

所以说,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