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

2017-08-30 15:21 295 查看
【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有许多孩子都在承受情绪上的困扰,并且,他们不知道如何调节这些情绪。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内在世界──自己有哪些情绪?那些感觉?身体有那些感受?怎么处理这些感受?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经历各种情绪,也在用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来面对这些感受】。

当一位孩子无法有效处理情绪与身体感受时,就会出现许多行为问题,像是无法专注、衝动、和同学互动时常常起衝突、暴怒、自残、忧鬱与焦虑。如果大人只看到孩子呈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就可能将孩子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籤,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负面童年经验研究」显示了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经历过至少一种童年负面经验,这些童年负面经验包括肢体暴力、言语伤害、性侵害、疏忽、目睹家暴、或是父母有药物酒瘾问题】。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孩子生活在父母严重控制下、充满暴力的社区、或是经济贫困的环境中。

【当人的大脑侦测到周遭环境的威胁与危险,身体就会进入「反击或逃跑」模式,让孩子使用剧烈的方式做回应】。而如果无法反击或是逃跑时──譬如侵害孩子的人就是孩子父母或是亲戚──就有可能进入「冻结」模式,让自己麻痺无法感受情绪。

贝塞尔‧范德寇医师提到,【孩子所呈现出来的行为──像是暴力倾向、无法克制的衝动、自残等等──不管大人们多么无法认同,但是这些都是孩子为了适应环境的「存活机制」,是孩子经历创伤后的压力反应】。譬如,长期生活在受创环境下的孩子,他的大脑已经习惯将周遭环境视为威胁,于是,许多受创的孩子会在学校被老师误以为有「注意力缺失过动症」,因为这些孩子一直不断在观察担心有没有危险,上课无法专注。或者,许多受创的孩子因为长期处在「反击或逃跑」模式,习惯用剧烈的方式回应,像是经常暴怒或是与他人起争执,而这些行为症状可能就会被诊断为「对立反抗症」。

【如果我们只看到孩子呈现出来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忽略了真正要处理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习如何自我调节,来面对人生中会碰到的挫折与压力?】

【孩子要能调节情绪,才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使用药物的确是其中一种治疗方式,但是,范德寇医师担忧,吃药的功能只是抑制情绪,这样走捷径的治疗方式并无法帮助个案发展出自我照顾的能力。

【我们真正要处理的问题是:这些孩子如何处理情绪?他们在情绪来时,如何让自己平抚下来?谁真正了解和关心他们?当孩子觉得无助时,可以找谁帮忙?他们感受到被支持、被了解吗?他们有归属感吗?和人相处时,他们感到安全吗?】

【孩子需要能够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当人无法用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时,就必须诉诸激烈的方法,像是暴力行为、暴饮暴食、自残,或者是使用酒精或是毒品来麻痺自己的情绪。毕竟,这些是他们知道唯一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

「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这个研究告诉我们重要的讯息──【不管是父母或是学校,我们必须重视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需要学习自我调节、需要能够感受到被理解与被支持、需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连结。要处理真正的问题,就必须从家庭和学校开始改变,让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中学习到这些技能。

【改变,从家庭和学校做起】

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理解孩子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是在传达他们无法自我调节,那么,父母与老师更是要花时间让孩子练习如何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像是教孩子如何觉察情绪和身体感受、辨认感觉、以及教孩子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自我调节。

不只是家庭,学校也必须融入课程帮助孩子学习自我调节以及辨认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觉,因为这些技巧就和国语、英文、数学一样重要。美国有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融入「觉察」(Mindfulness),让孩子花时间感受自己有哪些情绪与身体感受,并且加入瑜珈、律动、深呼吸来帮助孩子自我调节。

不仅如此,【孩子还需要充足的体育课与下课时间】。研究显示,比起动得较少的孩子,动得多的孩子有较高的专注力、较快的认知处理能力、考试表现也较好。而下课的游玩时间则可以让孩子发展社交技巧、创造力、以及练习与他人合作与沟通。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童一天要有至少六十分钟的肢体活动时间,但是,有许多学校因为太强调学科而缩减这些对孩子身心发展重要的活动,甚至也有老师会以「不淮下课」来惩罚孩子。

【人是群体的动物,每个孩子都需要能够感受到安全,并且与他人形成有意义的连结】。但是,当现在的学校与家庭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表现时,孩子变得整天都在读书考试,而失去了与他人互动相处的机会。

范德寇医师强调,如果要孩子能够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学校最不应该缩减的就是体育课、下课时间、合唱团、社团、球队…等等,这些能让孩子玩乐游戏,以及和人连结的时间。

当这个研究告诉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无法用健康的方式调节情绪困扰时,我们更应该检视现在家庭与学校提供给孩子的环境,有符合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吗?

【有值得信赖的大人,孩子就有复原力】

范德寇医师提到,一个人是否「在与他人相处时能感受到安全」,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定义。

【孩子要与他人形成安全的连结,来自被倾听与被看见,以及去倾听和去看见他人】。所以,当你看到报导斗大的标题写著「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时,请先不要急著带孩子去吃药,请你先停下来想一想,平常你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了解他现在有哪些挫折吗?孩子有感受到你的支持吗,还是他感受到父母只在乎成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来找你吗,还是因为害怕会被你责骂所以更不敢求助?你有同理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吗?你有让孩子有机会练习用健康的方式处理情绪吗?

【童年负面经验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普遍,在美国,数据预测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童年时期被性侵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童年时期受到父母暴力对待,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有酒瘾问题,有八分之一的人目睹了妈妈被家暴】。不只这些童年创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碰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压力,像是考试升学、与朋友吵架、失恋…等等。

【孩子遇到困境时有没有足够的复原力来面对,来自于孩子身边有没有良好的支持系统,以及生命中有没有一位大人让孩子感受到被支持与被了解】。这个研究提醒了我们,父母和老师更要当孩子生命中值得信赖的人,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与支持,以及学习如何自我调节,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Taro Taylor)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