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英媒看中国高考:分数决定赚钱潜力 影响婚姻前景(全文)

2016-10-17 03:50 295 查看

英媒看中国高考:分数决定赚钱潜力 影响婚姻前景(全文)

参考消息网10月15日报道 英国《卫报》10月12日刊登长篇文章介绍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包括考前的准备、两天考试期间的紧张和考后的焦急等待。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12日引述《卫报》文章称,分数的高低决定人生机会和赚钱潜力。那个分数是每个中国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数字。

《卫报》称,虽然大学入学考试在每个国家都要竞争,但在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录取的是五万分之一的学生。竞争白领工作非常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大约为16%,学生上的是哪所大学对职业选择,甚至婚姻前景有直接的影响。而这都由一个因素决定:高考的分数。

文章介绍说,由于得失如此重要,舞弊成为大问题。为了防范舞弊,绝大多数的考场都安装了闭路电视摄像机,有的甚至有金属探测器。

文章还论述了中国高考制度实际反映了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文章称,中国模式过去曾被批评是奖励机械学习,现在却越来越被海外所敬佩。在中国内部,人们并没有幻想认为这个制度完美无缺。考试被广泛批评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对高考的失望,正是中国部分富余家庭将孩子送往海外求学的原因之一。

不过,绝大多数人还是支持高考的,或者说看不到还有别的选择。中国人太多了。这是很常见的说法。

文章提及中国高考被称为“独木桥”,一条每个人都必须走上的艰难道路。但是这条道路上,有些人比其他人的鞋子更好。有钱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更多补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6年6月25日,河南考生和家长在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进行高招咨询。新华社发

下一页:美媒:中国学生创造力在高考达巅峰 却在大学被消磨

【延伸阅读】美媒:中国学生创造力在高考达巅峰 却在大学被消磨

参考消息网8月7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的中小学常常被人批评,认为它们是使学生筋疲力尽、以考试为主的机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基本事实,几乎没有深度推理的能力。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暗示,中国在培养世界上一些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强的学生。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8月1日报道,关于中国的学校是否比美国的学校做得更好,这一意外发现也许会改写这一争论,为以前显示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科目上的表现优于全球同龄人的研究作补充。

但是,这项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做的新研究还发现,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大学期间失去优势。这表明,中国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问题。

这项将在明年发表的研究发现,中国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专业的新生入学时,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比美国和俄罗斯的同类新生的水平高两到三年。这些能力包括识别假定、验证假设,以及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然而,据这项研究的结果,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读了两年大学后几乎没有改进,而美国和俄罗斯的同龄人则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布拉什安特·洛雅尔卡说,“这很令人震惊。中国培养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遥遥领先。但是,他们进大学的时候就已筋疲力尽,他们没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虽然研究结果是初步的,但其展示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弱点尤其引人注目。

报道称,许多家庭认为高等教育是步入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的途径,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极大需求,政府近年来兴建了数百所大学。与1998年的340万高校在校生人数相比,去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620万,增长的大部分来自三年制的专科高校。

报道称,中国的许多大学在官僚体制和宽松的学术标准的泥潭中挣扎。学生们说,他们在小学和中学已经习惯了的那种充满活力且要求严格的教学,到上大学时已基本上看不到了。

“老师们不知道如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在离北京不远的天津城建大学攻读电气工程专业的22岁学生王春伟说。“听他们讲课和听他们朗读课本差不多。”

报道称,也有人把问题归咎于学生缺乏积极性。中国的孩子们花多年的时间准备高考,这个考试决定了学生能上哪所大学。对许多学生来说,高考成绩的几分之差可以意味着好大学和坏大学的区别,意味着未来的生活是富有、还是贫穷的区别。

但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压力就消失了。

“学习不学习都能拿到学位,那为什么还学习呢?”在北京攻读环境工程的24岁研究生王琦说。

报道称,中国教育体制的优越性是人们常年争论不休的问题,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奥巴马政府把中国高中生在国际考试上展示出的数学、科学和阅读的高水平,当作美国教育停滞不前的反例。

批评者指出,中国教师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是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为代价的。他们还说,国际考试夸大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实力,因为这些考试把贫困地区的学生排除在外。

除了检视批判性思维技巧,这项研究还比较了中国学生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上的差异。尽管还没有针对美国学生的测试可供对比,但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学生进入大学时所具备的技巧,比同时期的俄罗斯学生要强得多。

不过,上大学两年之后,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几乎没什么提升,而俄罗斯同龄人则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尽管还不足以赶上中国学生的水平。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测,许多中国大学低质量的教学是出现这种结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大学倾向于奖励教授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而非其教学能力。此外,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在四年后顺利毕业,这降低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

“他们不会真的淘汰谁,”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研究中国教育30年的经济学家罗思高说。“只要考进大学,就能毕业,这是一种约定。”

为斯坦福这项研究提供资助的上海风险投资人李世默表示,中国的中学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取得成功,意味着中国年青一代会拥有更多创造力,这有助于中国的经济。

“我们在这里经常听到的是,中国教育制度扼杀创造力,扼杀创意,”他说。“但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创业精神的社会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8日,在贵州铜仁市第二中学考点,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走出考场。当日,全国部分地区2016年高考结束。据统计,今年全国共有940万考生参加考试。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16-08-07 00:13:00)

下一页:台媒:大陆高考状元身份揭秘 6成来自“超级中学”

【延伸阅读】台媒:大陆高考状元身份揭秘 6成来自“超级中学”

参考消息网7月25日报道 台媒称,2016大陆高考大幕结束,各省状元出炉;这批新科状元出身甚么样的家庭?来自哪些高中?选择校系又有哪些考量?大陆媒体近日系列调查问卷,勾勒出大陆高考状元样貌,发现“老师的孩子成绩好”不是无稽之谈,且就读“超级中学”确实有助于考上好大学。

据台湾《旺报》网站7月25日报道,在对22省市状元共36份有效问卷(各省文理各一)调查发现,“高考状元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环境”。2016年高考状元的父亲学历比2015年显着提升,学士学历比例达47.22%;且很多状元来自教师家庭,如27.78%的状元母亲是教师、13.89%的状元父亲是教师,教师的孩子确实成绩好。

其次,逾6成状元来自“超级中学”,例如最受人瞩目的衡水中学,今年又包揽河北省文理科状元,且河北省文理科前10名里各有9人来自衡中;北京的“超级中学”人大附中,也拿下全北京市理科700分共9人里的4人。

第三,状元们选校多青睐北大清华,港校已“失宠”。36位状元心仪的学校,有17人填北大,15人填北京清华,各有1人填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霍普金斯大学。

第四,高达61.11%的状元最喜欢经济类科系;33.33%倾向管理类科系;8.33%选择哲学,各有2.78%选历史学和教育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类均无人问津。

第五,超过8成的状元想出国读研究生,但全都否认“只是把北清当成出国跳板”。

报道称,为何出国读研,已填报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的宁夏状元田润卉说,大陆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是有差距,像哈佛大学较注重研究型人才,不是很注重大学部,所以她决定大学在国内读。但多数状元都表示“出国后应该还是会回大陆发展”。

最后,可别以为状元都不食人间烟火,7成状元认为接商业代言或是讲座并无不妥,“参加活动能增加见识”、“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很正常”。

像山西有景区每年都举办册封状元的活动,今年状元们穿着汉服,接受“皇帝”册封,再骑马巡游一圈,一次可拿到1万元(人民币,下同)酬劳。

河南省文科状元刘凯翔接了一家补习班代言,表示对此并不反感。不少状元卖笔记换现金,“可以帮助学弟妹,又可赚零用钱,”比较积极的还会去各大高中发宣传单,或是通过网络朋友圈宣传,有的自己找出版商合作,单科笔记定价约50元,全科约200、300元。

报道称,超级中学指的是大陆各省最优秀的重点高中,它们常有以下3个特征:人数逾万;垄断一个城市甚至省分最好的教师及学生;以超高比例考上北大、北京清华等顶尖陆校。

细分之下,超级中学又分2种:以题海战术苦读出来的“高考工厂型”,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以及出身“名门”的高中,如人民大学附中、北京四中等,这类学校人数少,学生素质高,常常放弃北清直接留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

(2016-07-25 09:05:00)

下一页:“后高考经济”逐步升温 复读班最高要价达30万

【延伸阅读】德媒看中国高考:一人考试 全家受累 举国兴奋

参考消息网6月8日报道 德媒称,你何时会为了得到一点天堂的体验而把生活变成地狱?——当你是13亿人中的一员且想属于享受舒适生活的群体时。从7日开始,中国进入“紧急状态”——这几天是高考的日子,也是近1000万中国年轻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2天内9个小时4场考试将决定每个学生的未来。

据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6月6日报道,学生们为这一刻常年努力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童年、周末和假期,甚至牺牲了他们的夜晚。中国学生忍受慢性睡眠不足,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年这个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很多人从早晨6点到午夜一直在辛苦地学习,全家人也一起跟着受累。父母给他们服用鸡汤、药丸和滋补品,高考的日子里警察封锁考场周围广大区域的街道,以便创造安静的环境,整个国家一起跟着兴奋。父母一再告诫孩子,多考几分意味着更好的大学、更好的专业、更好的工作、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更好的结婚对象和更好的生活。

报道称,常年的练习对很多学生来说实际上就像一种“噩梦”,这在中国早就成为一个话题。“撕书盛宴”刚刚成为头条新闻,学生们在集体减压行动中一起把课本撕成碎片。厦门市教育局已经下令禁止这种做法——所有高中被要求不能再撕课本,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