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视频格式基础知识:让你了解MKV、MP4、H.265、码率\码流、多码流等等

2016-06-30 09:38 471 查看
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xx326664162/article/details/51784440 文章出自:薛瑄的博客

你也可以查看我的其他同类文章,也会让你有一定的收货!

1、封装格式(MP4/MKV…) vs 媒体格式(H.264/FLAC/AAC…)

MP4+MKV是你下载的视频文件最常见的种类。这些文件其实类似一个包裹,它的后缀则是包裹的包装方式。这些包裹里面,包含了视频(只有图像),音频(只有声音),字幕等。当播放器在播放的时候,首先对这个包裹进行拆包(专业术语叫做分离/splitting),把其中的视频、音频等拿出来,再进行播放。

既然它们只是一个包裹,就意味着这个后缀不能保证里面的东西是啥,也不能保证到底有多少东西。包裹里面的每一件物品,我们称之为轨道(track),一般有这么些:

视频(Video): 一般来说肯定都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mka格式的外挂音轨,其实就是没视频的mkv。注意我们说到视频的时候,是不包括声音的。

音频(audio):一般来说也肯定有,但是有些情况是静音的,就没必要带了。

章节(Chapter): 蓝光原盘中自带的分段信息。如果文件带上了,那么你可以在播放器中看到带章节的效果:

.potplayer右键画面,选项-播放-在进度条上显示书签/章节标记

.mpc-hc 右键画面,选项-调节-在进度条显示章节标记

字幕(Subtitles):有些时候文件自带字幕,并且字幕并非是直接整合于视频的硬字幕,那么就是一起被打包在封装容器中。

其他可能还有附件等,不一一列举。每个类型也不一定只有一条轨道,比如经常见到带多音轨的MKV。

每个轨道,都有自己的格式。比如大家常说的,视频是H.264,音频是AAC,这些就是每个轨道的格式。

视频的格式,常见的有H.264(可以细分为8bit/10bit),H.265(当前也有8bit/10bit之分),RealVideo(常见于早期rm/rmvb),VC-1(微软主导的,常见于wmv)。基本上,H.264=AVC=AVC1, H.265=HEVC。

音频的格式,常见的有 FLAC/ALAC/TrueHD/DTS-HD MA这四种无损,和AAC/MP3/AC3/DTS(Core)这四种有损。

2、MKV vs MP4,主要的区别在于:

MKV支持封装FLAC作为音频,MP4则不支持。但是MP4也可以封装无损音轨(比如说ALAC,虽然普遍认为ALAC的效率不如FLAC优秀)

MKV支持封装ASS/SSA格式的字幕,MP4则不支持。一般字幕组制作的字幕是ASS格式,所以内封字幕多见于MKV格式

MP4作为工业标准,在视频编辑软件和播放设备上的兼容性一般好于MKV。这也是vcb-s那些为移动设备优化的视频基本上选择MP4封装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两个格式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比如它们都支持封装AVC和HEVC,包括8bit/10bit的精度。所以MP4画质不如MKV好,这种论断是非常无知的——它们完全可以封装一样的视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歧,就是历史原因了。MKV是民间研发,为了代替古老的AVI,从而更好地支持H264,它开发和修改的灵活度使得它可以兼容flac/ass这类非工业标准的格式;而MP4则是出生豪门,作为工业标准,替代更古老的MPG,作为新一代视频/音频封装服务的。

3、视频的基础参数:分辨率,帧率、码率、比特率、采样率。

分辨率

视频是由连续的图像构成的。每一张图像,我们称为一帧(frame)。图像则是由像素(pixel)构成的。一张图像有多少像素,称为这个图像的分辨率。比如说1920×1080的图像,说明它是由横纵1920×1080个像素点构成。视频的分辨率就是每一帧图像的分辨率。

帧率

一个视频,每一秒由多少图像构成,称为这个视频的帧率(frame-rate)。常见的帧率有24000/1001=23.976, 30000/1001=29.970, 60000/1001=59.940, 25.000, 50.000等等。这个数字是一秒钟内闪过的图像的数量。比如23.976,就是1001秒内,有24000张图像。视频的帧率是可以是恒定的(cfr, Const Frame-Rate),也可以是变化的(vfr, Variable Frame-Rate)

码流/码率

码流(Data 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或码流率,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取样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我们用的单位是kb/s或者Mb/s。一般来说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码流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取样率越大,数据流,精度就越高,处理出来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图像质量越好,画质越清晰,要求播放设备的解码能力也越高。

单位一般是Kbps(Kbit/s)或者Mbps(Mbit/s)。注意1B(Byte)=8b(bit)。所以一个24分钟,900MB的视频:

体积:900MB = 900MByte = 7200Mbit

时间:24min = 1440s

码率:7200/1440 = 5000 Kbps = 5Mbps

当视频文件的时间基本相同的时候(比如现在一集大概是24分钟),码率和体积基本上是等价的,都是用来描述视频大小的参数。长度分辨率都相同的文件,体积不同,实际上就是码率不同。

码率也可以解读为单位时间内,用来记录视频的数据总量。码率越高的视频,意味着用来记录视频的数据量越多,潜在的解读就是视频可以拥有更好的质量。(注意,仅仅是潜在,后文我们会分析为什么高码率不一定等于高画质)

比特率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单位为bps(Bit Per 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在视频领域,比特率常翻译为码率 !!!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采样率

采样率(也称为采样速度或者采样频率)定义了每秒从连续信号中提取并组成离散信号的采样个数,它用赫兹(Hz)来表示。

采样率是指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时的采样频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采样多少点。一个采样点数据有多少个比特。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单位为 bps(Bit Per 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音质越好.比特率 =采样率 x 采用位数 x声道数.

举例:

采样率类似于动态影像的帧数,比如电影的采样率是24赫兹,PAL制式的采样率是25赫兹,NTSC制式的采样率是30赫兹。当我们把采样到的一个个静止画面再以采样率同样的速度回放时,看到的就是连续的画面。

同样的道理,把以44.1kHZ采样率记录的CD以同样的速率播放时,就能听到连续的声音。显然,这个采样率越高,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图像就越连贯。当然,人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能分辨的采样率是有限的,基本上高于44.1kHZ采样的声音,绝大部分人已经觉察不到其中的分别了。

而声音的位数就相当于画面的颜色数,表示每个取样的数据量,当然数据量越大,回放的声音越准确,不至于把开水壶的叫声和火车的鸣笛混淆。同样的道理,对于画面来说就是更清晰和准确,不至于把血和西红柿酱混淆。不过受人的器官的机能限制,16位的声音和24位的画面基本已经是普通人类的极限了,更高位数就只能靠仪器才能分辨出来了。比如电话就是3kHZ取样的7位声音,而CD是44.1kHZ取样的16位声音,所以CD就比电话更清楚。

当你理解了以上这两个概念,比特率就很容易理解了。以电话为例,每秒3000次取样,每个取样是7比特,那么电话的比特率是21000。 而CD是每秒 44100次取样,两个声道,每个取样是13位PCM编码,所以CD的比特率是44100*2*13=1146600,也就是说CD每秒的数据量大约是 144KB,而一张CD的容量是74分等于4440秒,就是639360KB=640MB。

4、多码流

转码是视频转码技术将视频信号从一种格式转换成另一种格式。它具有两个面向不同领域的重要功能。首先是在传统设备和新兴设备之间实现通信。

例如,许多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是基于旧的视频编码标准H.263而建立,而最新的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了H.264基线规范。因此,实时视频转码技术是实现两者之间通信的必不可少因素。

多码流技术是通过在编码过程中同时产生多种不同码流及分辨率的流媒体数据,根据用户实际网络带宽条件为之自动分配相对最佳解码画质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网络直播应用中,由于位于不同网络位置的访问者所在网络环境存在差异,而仅以某种固定码流分辨率进行网络直播流媒体传送往往会导致网速较高的用户看到的画质仍不够清晰,网速较低的用户解码时间过长而使得画面不够流畅,为解决二者的矛盾使访问者浏览到尽可能看到兼顾清晰和流畅的直播内容,采用多码流技术成为了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

视频格式基础知识:让你了解MKV、MP4、H.265、码率、色深等等.

mkv、rmvb、avi、MP4、flv、wmv特点和区别

码流 / 码率 / 比特率 / 帧速率 / 分辨率 / 高清

码流、单码流、双码流、多码流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