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读书笔记》程序员的自我修养之线程安全问题

2016-03-13 15:21 387 查看
场景:由于多线程程序处于一个多变的环境中,可访问的全局变量和堆数据随时都可能被其他线程改变。

一个经典实例来阐述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一个共享数据所造成的后果。

线程1

线程2

i=1

++i

--i

首先要明白++i的实现步骤如下:

(1) 读取i到某个寄存器X;

(2) X++;

(3) 将X的内容存储回i。

如果线程1和线程2并发执行,则执行顺序如下:

执行序号

执行指令

语句执行后变量值

线程

1

i=1

i=1,X[1]=未知

1

2

X[1]=i

i=1,X[1]=1

1

3

X[2]=i

i=1,X[2]=1

2

4

X[1]++

i=1,X[1]=2

1

5

X[2]--

i=1,X[2]=0

2

6

i=X[1]

i=2,X[1]=2

1

7

i=X[2]

i=0,X[2]=0

2

从程序逻辑来看,两个线程都执行完之后,i的值应该为1,但是实际的情况下,可能为0,1,2;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i这条语句会被编译为3条汇编代码。

可见,两个程序同时读写同一个共享数据时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有如下几种方式:

原子指令:单指令操作,执行时不会被打断(仅适用于简单场合)

同步:一个线程访问数据未结束时,其他线程禁止对相同数据的访问。

锁:同步最常见的方法。

注解:锁是一种非强制机制,每一个线程在访问数据或资源之前首先试图获取(Acquire)锁,并在访问结束之后释放(Release)锁。当锁已经被占用的时候试图获取锁时,线程会等待,直到锁重新可用。

锁的分类:

1) 二元信号量(只有两种状态:占用和非占用,适合只能被唯一线程访问的资源)

2) 多元信号量,也叫信号量(一个初始值为N的信号量允许N个线程并发访问)

获取过程:

将信号量的值减1;

如果信号量的值小于0,则进入等待状态,否则继续执行。

释放过程

将信号量的值加1;

如果信号量的值小于1,唤醒一个等待中的线程。

3) 互斥量(与二元信号量相似,资源仅允许被一个线程访问)

二元信号量与互斥量的区别:二元信号量:在整个系统可以被人以线程获取并释放,即,同一个信号量可以被系统中的一个线程获取后之后,可以由另一个线程释放;互斥量则要求哪个线程获取了互斥量,哪个线程就要负责释放这个锁。

4) 临界区(其作用范围仅限于本进程,其他进程无法获取该锁)

5) 读写锁(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合)

读写锁有两种获取方式(共享的和独占的)

6) 条件变量(可以让许多线程一起等待某个事件的发生,当事件发生时,所有的线程可以一起恢复执行。多元信号量,只能让一个线程恢复执行。)

编译器的过度优化也可能造成线程安全的问题,看如下几个例子。

例1:

x = 0;

Thread1 Thread2

lock(); lock();

x++; x++;

unlock(); unlock();


由于有lock和unlock的保护,x++的行为不会被并发所破坏,那么x的值似乎必然是2了。其实不然,如果编译器为了提高x的访问速度,把x放到了某个寄存器里(不同线程的寄存器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如果Thread1先获得锁,则程序的执行可能是如下情况:

[Thread1]读取x的值到某个寄存器R[1](R[1]=0)

[Thread1] R[1]++(由于之后可能还要访问x,因此Thread1暂时不讲R[1]写回x)

[Thread2]读取x的值到某个寄存器R[2](R[2]=0)

[Thread2] R[2]++(R[2]=1)

[Thread2]将R[2]写回至x(x=1)

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正确的加锁,也不能保证多线程安全。

例2:

x = y = 0;

Thread1 Thread2

x = 1; y = 1;

r1 = y; r2 = x;


r1和r2至少有一个为1,逻辑上不可能同时为0.然而,事实上r1 = r2 = 0的情况确实可能发生。编译器在进行优化的时候,可能为了效率而交换毫不相干的两条相邻指令(如x=1和r1=y)的执行顺序。

则变为:

x = y = 0;

Thread1 Thread2

r1 = y; r2 = x;

x = 1; y = 1;


解决方法:

可以使用volatile来阻止过度优化,volatile主要做两件事

1)阻止编译器为了提高速度将一个变量缓存到寄存器内而不写回

2)阻止编译器调整操作volatile变量的指令顺序。

这个方法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第二个问题,因为volatile能够阻止编译器调整顺序,也无法阻止CPU动态调度换序。

例3:

volatile T* pInst = 0;

T* GetInstance()
{
if (pInst == NULL)
{
lock();
if(pInst == NULL)
pInst = new T;
unlock();
}
return pInst;
}


当函数返回时,pInst总是指向一个有效的对象。而lock和unclock防止了多线程竞争导致的麻烦。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代码是有问题的,问题来源于CPU的乱序执行。

C++里的new操作包含两个步骤:

(1) 分配内存

(2) 调用构造函数

所以pInst = new T包含了三个步骤:

(1) 分配内存

(2) 在内存的位置上调用构造函数

(3) 将内存的地址赋给pInst

在这3步中,(2)(3)的顺序是可以颠倒的,也就是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pInst的值已经不是NULL,但对象仍然没有构造完毕。这时候如果出现另外一个对GetInstance的并发调用,此时第一个 if内的表达式pInst == NULL为false,所以这个调用会直接返回尚未构造完全的对象的地址(pInst)以提供给用户使用。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阻止CPU换序是必需的。但目前并不存在可移植的阻止换序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是调用CPU提供的一条指令(barrier)。

barrier 指令用于阻止CPU将该指令之前的指令交换到barrier之后,反之亦然。

因此,例3可以修改为如下:

#define barrier() _asm_ volatile("lwsync")

volatile T* pInst = 0;

T* GetInstance()

{
if(!pInst)

{
lock();

if(!pInst)

{
T* temp = new T;

barrier();

pInst = temp;
}
unlock();
}
return pInst;
}


由于barrier的存在,对象的构造一定在barrier执行之前完成,因此,当pInst被赋值时,对象总是完好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