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概率论快速学习02:概率公理

2014-05-18 22:36 197 查看




前言

  系列文章:[传送门]
  期末考试复习,就准备这系列的博客,记录 概率论 复习的成果。

     


正文

  内容来自 概率论相关书籍 及 资料,有疑问请留言。 


随机试验 · 样本空间

  任何一个过程,如果它的结果是随机的(无法事前知道),那么该过程就称为一个随机试验(E)。具有三个性质:
    (1)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并且能事先明确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
    (2)进行一次试验之前无法确定哪一个结果会出现。
    (3) 可以在同一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
    
  实验所有可能的结果组成一个集合(set),叫做样本空间(sample space),用S表示。
 
举个例子
   连续掷一个硬币两次:
 S={HH,HT,TH,TT}
 
H表示正面,T表示反面。上面括号里包含了所有可能的结果: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对于概率论来说,集合是“如来佛的手掌心”。事实上,整个现代数学体系都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集合本身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一些元素的集合。数学的关键是不同集合的特性、集合内部的结构和集合之间的关系。看似平常的集合给数学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Python中的集合

  集合这一数据结构在多种语言中都有。比如Python中的集合:

A = set([1, 2, 3, 4])
B = set([3, 4, 5, 6])

print(A & B) # intersection
print(A | B) # union
print(A - B) # difference, element in A, and not in B
print(A ^ B) # symmetric difference, (A | B) - (A & B)


 
#实现了集合的运算。
 
  用>, >=, <, <=来判断两个集合的归属关系,比如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A = set([1, 2])
B = set([1, 2, 3])

print(1 in A) # element
print(A < B)  # subset


 
 
  set是一个数据容器,len(), max(), min()函数同样可用于set,分别返回集合中元素总数,集合最大值,集合最小值。此外,set还有一些方法,比如下面的增加和删除元素,注意set中不会有重复的元素:

A = set([1, 2])

A.add(5)    # add an element
print(A)

A.remove(2) # remove an element
print(A)

A.add(1)
print(A)    # a set has no repeated elements


 
#set中元素都为整数,还可以是其他的任意对象。


事件

  样本空间包含了概率论研究的基本元素,也就是实验的结果。它们好象化学里的原子。在掷撒子的游戏中,1,2,3,4,5,6,这些结果就构成了我们的原子。然而,就像赌徒只对“大”和“小”感兴趣一样,在许多时候,我们会对分子那样的原子集合更感兴趣。在概率论里,这样的“分子”就是样本空间的子集。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被称为一个事件(event)。比如说,在实验1中,第一次投掷为正面的所有结果构成子集,即一个事件。该事件包含有两个元素:
                             A={(H,H),(H,T)}
 
再比如,第二次投掷为正面也构成一个事件,即
                             B={(H,H),(T,H)}
 
我们可以将事件理解为一些特定结果的合集。通过事件,我们可以将结果“聚合”,从而在高一层的单位上进行概率研究。
 
既然事件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那么事件可以有补集。事件A的补集包含所有不属于A的样本空间元素。
                             Ac={TH,TT}
 
该补集代表的事件为: 第一次投掷是反面。
                             


                                      补集
 
两个集合可以有交集和并集运算。我们以集合A和集合B为例。

C=A∩B
 
交集C中包含了所有既在A中又在B中的元素。事件C表示第一次为正面且第二次为正面。C={(H,H)}
                               


                                  交集: 交叉阴影区域
 
 

D=A∪B
 
并集D中包含了所有在A中或者在B中的元素。事件D表示第一次为正面或者第二次为正面,D={(H,H),(T,H),(H,T)}
                                


                                  并集: 交叉阴影区域
 
空集Φ是一个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如果两个集合的交集为空集,即M∩N=Φ,那么这两个集合不相交。在概率论中,不相交的两个事件互斥。
 
和加法一样,集合的交并集运算同样有运算法则。这些法则可以如上面那样,画出集合图形,来辅助理解。
交换律

A∪B=B∪A

A∩B=B∩A
 
结合律

(A∪B)∪C=A∪(B∪C)

(A∩B)∩C=A∩(B∩C)
 
分配律

(A∪B)∩C=(A∩C)∪(B∩C)

(A∩B)∪C=(A∪C)∩(B∪C)
 
 


概率测度

  我们上面定义了一些基本用语,即“试验”,“样本空间”,“事件”。我们下面要给“分子”上色:引入概率的概念。我们用函数来给每个事件分配一个概率,即分子和颜色的对应关系。
概率测度是基于样本空间S的一个函数P。这个函数P定义了从样本空间的子集(即事件)到实数的映射,且满足下面的条件:
1. P(S)=1
2. 如果A⊂S,
那么P(A)≥0
3. 如果A1和A2不相交,那么
 

                            P(A1∪A2)=P(A1)+P(A2)
 
  “概率测度”是一个有些抽象的概念。“测度”这个词是在提示我们概率定义的基础是“测度论”。粗糙的说,“测度论”用于研究一个集合的“大小”或者说“面积”。更严格的说,就像概率一样,“测度”是集合的子集到实数的一个映射。比如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6,实际上是说,一个点的集合(正方形)的某个“测度”为6,即点的集合和实数6对应。“面积”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可加。比如我们买地的时候,如果两块地不重叠,那么它们的面积总和是两个各自面积的和。概率测度有相同的特点,就是上面的第3点。第1,2两点是概率的基本特征,即所有情况的概率总和为1,而概率值不为负。基于这样一种直观但不严格的类比,我们可以把概率(也就是“概率测度”)想象成“集合的面积”。而“样本空间的总面积为1”。
 

                            


 
  以上是概率论的公理体系。利用上面的定义以及集合论工具,我们会进一步建立起概率论的体系。但要注意的是,上面公理化的定义,尽管严谨,但并没有说明“概率是什么”,而只是说“概率那个人啊,它应该长的方脸,长鼻子,小眼镜”。这有些像编程中的"duck typing",也就是根据对象的动作或者特点,来定义对象。即使是今天,概率的本质也存在争议。主流的观点分为两派,即频率观点和贝叶斯观点。在频率观点中,如果我们以相同的条件重复尝试N次,那么如果某个事件出现了n次,那么该事件的概率为P(A)=n/N。在贝叶斯观点中,概率代表了主观上对某一论断的信心。尽管对概率的理解不同,这两个流派都开衍生出了非常有用的工具。
 
  另一方面,定义也没有告诉我们如何确定函数P,即如何计算概率测度。很多时候,函数P的确定依然基于一些假设和一定程度的直觉。比如在等概率条件下,我们利用计数方法,来获得概率。比如一枚硬币出现正反两面的概率相同,结果总数为2,那么P(H)=1/2。这也正是我们第一讲中讲解计数的目的所在。然而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不均匀硬币,我们不能简单的用1除以结果总数。我们可以利用频率观点,大量重复实验,来获得P函数。
 


总结

    样本空间,事件
     互斥事件
     概率测度
  (生活离不开寻找数学,你说呢?)
  


 
 


感谢及资源共享

    


    路上走来一步一个脚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
    感谢读者!很喜欢你们给我的支持。如果支持,点个赞。
    知识来源: 概率论等书 和 python api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