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六个观点(转)

2009-05-08 13:16 253 查看
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六个观点

——毅海

一、两个过度

高考进入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过度;大学毕业进入社会,这是另一个关键过度。目前中国,这两个过度做得很差。愚以为,目前大学生素质低下,与这两个过度是有一定关系的。

这两个过度,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因为信息不对称,加上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专业的填报盲目而感性,导致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专业不是想象那么回事,根本没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混过四年。

大四找工作,学生缺乏自我的认知,大四之前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导致工作难找,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感觉面试的学生中人才很少。

其实,未必真的是素质低下,而是学生对自我与社会都缺乏足够的认知。一个盲目的人,必然是缺乏竞争力的。

志愿填报,大学教育,就业难——这些其实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是一个错误的起点导致的不断恶性循环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科学的自我认知对志愿填报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科学的认知,我首推霍兰德的职业兴趣评测(即SDS评测)。

(一苇网免费评测网址:http://www.yiiway.com/ysds/

二、中国的教育缺乏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应试教育,以成绩为导向,所谓素质教育一直还停留在口号上。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有学业压力,小学要考重点中学,中学的目标是重点高中,高中的目标就是重点大学——结果是,大陆的学生有超强的解题能力,但是在创造力上却在被应试教育一步步抹煞,所谓的高分低能就是这样造就的。

有时,我们会感到惊讶,欧洲那些小国人口那么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有创造力的人才。而美国则更是以创造力立国,看人家的创意产业,科技的水平,这一切与他们从小进行的自我引导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旅美知名作家林达在《美国<公民读本>的第一课:“你”》中介绍的密歇根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写的《公民读本》——

前言里引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课本认为,你要做个好公民,先要了解你自己,这部分一共四章。从第一章,“你:一个人”开始,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直到“做个好公民”。第二章是“你:一个学生”,谈“学习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的思考”。第三章是“你: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第四章才是“你:一个公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

由上不难看出教育的差距。在独立中文作家笔会2004年“自由写作奖”颁奖答谢辞中,章诒和说:“如果有人问:近现代中国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我会回答:是每个人天性与自由的剥夺”。

的确,反思我们的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教育之下,灵性和潜质都遭到窒息,成了一个个考试机器。

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天赋,生命最大的意义是发现自我,古今中外,那么多平凡无名之人,并非没有天才的潜质,而是缺乏使其自我发现的环境。没有篮球,不会有迈克.乔丹;没有高尔夫,也不会有Tiger Woods。

高三的学生,多数已经成年,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有多少呢?他们能否做出适合于自己的选择?

三、学校对学生的志愿调剂是感性而盲目的

我到现在都不清楚当初将我调剂到土木工程的老师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因为我没有报这个专业,我高中是理科,大学的是报的是工商管理,其次是英语。我们报大学时,基本上都会服从调剂,但是学校的调剂依据是什么?他们知道学生适合学习什么专业吗?!——不!学校对学生的性格与兴趣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却有“乱点鸳鸯谱”的权力!这不是很可笑吗?我们的命运,有时受到别人并无恶心的随意摆弄。

有时,我想如果填报志愿时,除了成绩单,还有性格与职业评测,是否会这种调剂会少一些盲目?

四、没有好的专业,只有对的专业

第一个过度的关键点是填报志愿,高中阶段,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升学率,有多少考入211大学,有多少考入北大清华,至于学生的专业选择指导,这其中几乎是空白,学校即没有把这当作责任,也没有这个精力来个性化的指导。

学生专业的选择,其实多数是很感性的,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只是盲目的追逐热门,但是热门未必适合于你。专业的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没有好的专业,只有对的专业。学业,事业,婚姻,都是此理。英语中称理想的对象为Mr Right,而非Mr Good,其实是有道理的。

比如法律与医学,是公认的好专业,但是,学法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律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是否喜欢这种生活?当医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医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是否喜欢这种生活?

很多学生不知道,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想象。导致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很失望,最后厌学,甚至退学,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就是学了两年医,受不了学医的环境,退学后考入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也许在外人看来,女生当医生,多好啊,稳定受人尊敬,但医学并不适合于她的性格。还有一个哥们读了两年军校,顶着巨大压力回高中重考,因为当初志愿选择是家长意志,他父亲是大校军衔,也许是希望将自己的人脉嫁接到将来儿子身上,所以做此选择。不过,这哥们确实聪明过人,再加上退学的压力,最后竟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还有一位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叫卢炜,广东04年省理科高考状元,你猜他现在在学什么?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中医理论。他进入北大时学的是化学,因为高中时化学成绩向来第一,高考化学满分,于是报了北大的化学系,但是化学满分,只能说明你的应试能力很强,不等于你适合研究化学。他曾跟我说,你不知道在化学系那几个月多痛苦!后来,他转到了元培实验班(高考状元有自由选择的特权),因为元培提倡的是通识教育,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他喜欢的专业,只要修那个专业的学分。转到元培他将方向定为哲学系,学了一段时间哲学,他发现对中文系更有兴趣,于是又将方向调整到中文,到了大四,他决定去香港中文攻读中医理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不断试错发现自我的例子。

他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非常有耐性,富有同情心,天生就适合当医生。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他那样的条件去不断试错,除非你也有他那样万里挑一的成绩。

每个人的选择权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可以追求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最适己的选择。

人生就是如此,不是人人都有运气能抓到一手好牌,但是将手中的烂牌打出好的结果,则需要格外的智慧。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的起点很低,但若干年后,他们远远跑在了当初那些起点比自己高的人前面。

因为,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五、职业规划至少应从高中开始

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度,中国的国情跟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欧美国家,学生对于专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李开复当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就读于法学院,后来在计算机上找到自己的兴趣,而进入了计算机系。然后,多数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这种幸运,他们不得不在不喜欢的专业度过痛苦的四年(我就是如此),要不你就退学重考,据说有一个人高考八次!每次考上大学后,都发现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失去学习动力,最终选择退学重考。像我样混过大学四年的大学生,到了就业时还要被批评素质低下!

前不久,一位女大学生在一苇网上留言:“仔细想一想,了解到职业规划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已经上大二了,专业都没有办法改变了。要是早一点了解,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困惑。有了前车之鉴,我就让我今年参加高考的弟弟先来这里做了一个测试,以便让他选择一个适合他的专业”。

由她的例子,我更加清晰的意识到职业规划其实应该从高三之前开始,等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本不是自己的想象那个样子,走了一大段弯路才觉悟,那时为时已晚。到了大学,再换专业是相当费劲的,有的要收取不菲的价格,有的根本就不给转的机会。这使得一些学生退学重考。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身边的朋友就不少。

我写这些文字,其实就是为了倡导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自我的认知。

不要因为无知而让人生走弯路!因为人生是无法重复的,有时无知的代价是使人生变成一种遭遇。

人的幸福是需要智慧的,有的人并非没有选择,而是可以选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智慧做出最佳的选择,结果后悔莫及。许多婚姻如此,学业也是如此。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自我,明智选择,找到适于自己的方向,人生可以不断提升,从而告别平庸。

有一个特别深刻例子可以说明,试问如果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把它折叠50次,你认为它有多高?我曾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说得最高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但是事实是——这50次的高度远远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甚至可以连接地球与月球!朋友们听了结果都惊讶不已,认为不可思议。

人生的事业也是如此,俞敏洪坚持了一个方向,十年将一个小培训班办到今天上市,他也成了亿万富翁。而迷失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生命只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生命中所做之事,都是琐碎的,但是有了方向,却可以堆砌出伟大的人生。造就万里长城的石头并无特殊之处,但是通过规划却能堆砌出人类的奇迹。

六、由工业社会走向咨询社会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自我的认知越发重要,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面对众多的选项,反而更加容易迷茫。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在于对于人的解放,从奴隶社会到今日的自由社会,我们可以更多的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中国也已经告别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社会的进步给予大众更多奋斗与实现自我的机会。有人说,我们正在走向自主生活的年代。

有人综合计算,全世界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翻一番,说知识爆炸并不夸张。一方面社会的职业越来越多,专业越分越细,一方面,人们更加不可能去了解与体验所有的领域。信息不对称,有时并未因为时代进步而降低,反而容易使人迷茫——只有一个选择的人是不会迷茫的。所以,我相信咨询行业对社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咨询指导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并将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时代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去自主生活,但是,一个人缺乏自我的认知,不懂得如何选择,那是多么可悲啊。

  知识改变命运,最佳的体现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

             2009/5/7

作者介绍:毅海,一苇网合伙人,培训师。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当年所写《教育是中国发展的最短一块木板》和《教育已成中国人不折不扣的国耻!》曾被各大论坛转载近万次,成为当年呼吁增加教育经费最响亮的声音。

毅海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haii/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