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龙海高考志愿填报“达人”邓溪清出书授“秘笈”

2011-03-14 16:36 441 查看
      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除去一扇窗户,其余三面墙全都是摆满书的书架,龙海高考志愿填报“达人”邓溪清就是在此创作他的《赢在填报》。近日,笔者光临邓溪清的书房,只见书桌上横七竖八散落着书样的修改稿,他正对书稿做最后的修正补充,以赶在3月底前交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开博

  一个月2万多次点击率催发写作

  55岁的邓溪清是龙海市政府机关一名公务员。1992年,其侄子高考成绩不甚理想,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填报志愿时经邓溪清指点迷津,被如愿录取,老邓的名气在亲戚朋友中渐传开来,后来越传越广,他也开始迷恋上高考志愿的填报研究,进而萌发写书的念头。“一心只想把自己19年来积累的经验梳理出来。”老邓说道。

  真正催发老邓出书的想法是在去年夏天开博之后。他在台海网开设实名博客后,撰写8篇填报志愿心得,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竟然引起广泛关注,点击率突破2万人次,并有数百人留言恳请指导。为此,老邓萌发写书的念头。经过充分酝酿,2010年9月初,老邓拟好目录、章节,便开始埋头写作。

  因为白天要上班,老邓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挑灯夜战,每天写作3小时以上。每逢周末、假期,老邓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日写作。“没事不出门,挤时多写作。”邓溪清一语诙谐掩饰创作的艰辛。 

  艰辛
  笔耕不辍用尽四盒水笔芯

  老邓平常是一名创作颇丰的文化人。创作《赢在填报》之前,已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评论、散文等作品达数十万字,并出版了评论集《龙江走笔》,这为他写作《赢在填报》平添了几分飞扬的文采。尽管如此,但写书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出于对广大考生负责任,老邓写作时总是激情中夹杂着谨慎,创作一个多月后,突然觉得写不下去了,“没想过会遇到瓶颈,特别揪心,甚至一度想打退堂鼓。”老邓说道。不过,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就想着不能半途而废。”

  老邓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个星期天都要到海澄镇珠浦村看望老母亲。为了赶时间,争取能在今年高考前出版,邓溪清探望母亲都带上稿纸。母亲心疼他、劝他别这么辛苦,邓溪清虽然嘴上答应,却依然“我行我素”。

  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今年3月初,邓溪清终于完成了书稿,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填报指南、填报释疑、填报方法、填报感悟和填报操作。

  因为打字速度慢,邓溪清创作时全靠手写。约28万字的书稿写下来,7本稿纸,700多页,4盒20支装的水笔芯所剩无几。拿到文印店打印,花去1000多元打印费。看着厚厚的书稿,老邓有如看到自己怀胎数月的“孩子”降临人世,一种无法表达的愉悦缠绕心头。
 
  特色
  实战案例分析结合点评

  “书的内容好坏待家长和考生去评说,但结合案例有叙有说、有点有评为本书增添了不少亮点。”邓溪清如是说。的确,看到刚刚打印出来的书稿,笔者发现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实战案例多,而且非常真实、生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些实战案例,都是以往他指导考生填报的典型,仅“填报操作”一章就有20位考生的填报实例,涵括本一、本二、本三及专科,且高低分考生都有,类型多,覆盖面广。值得一提的是,老邓还在书中运用了他颇为擅长的点评式写法,融合经验,观点新颖,通俗易懂。比如,对于填志愿时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问题,邓溪清详细阐述了“高分选学校,中低分选专业”的观点。 

    虽然这本书尚未出版,但已引起教育界人士、考生及其家长的高度关注。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出版 教育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