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设计 > 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内功修炼——需求

2017-12-11 16:56 330 查看
以下课程来自视频内容整理:

为何称“内功修炼”?

把“用户需求”这个概念敲开揉碎,探索一下“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

任何一款产品若要深入人心,必要深谙人性。需要区分清楚用户表面需求及潜在需求。只有把握了人性深处的需求,才能让产品植入用户的灵魂深处,欲罢不能。

用户需求是指人体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它可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这里的动机就是需求。

互联网产品的类型

1.工具类

如为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方便,诸如美食、租房、公交、旅行等应用。只有当我们有一定目的的时候才会用这种APP。这种娱乐app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就是为了带来快乐,这类app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例如美图秀秀虽然是一款相机工具,但是它让我们的拍照日常变的更有趣,所以它就是一款娱乐类工具。

2.娱乐类

如音乐、视频、拍照等日常休闲娱乐,这类应用除了满足基本功能之外,又有不少做了个性化探索,来使得娱乐更加鲜活有趣。这类产品属于让用户沉静停留下来的产品,它也会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没有视频音乐那么噪,它能够让我们心平气和。

3.阅读类

如各种媒体、科技博客、新闻客户端、资讯聚合应用。这类阅读类的产品属于让用户沉静下来的产品,用户在这里面可能也会收获快乐,但是它没有音乐、视频那么燥,它能使我们心平气和的来阅读一些文字。

4.社交类

如QQ、微信、微博、陌陌、比邻、LinKin、婚恋交友,面向不同类型的社交。社交类的app非常多,而且切分得越来越细,甚至现在还有匿名社交。

需求的层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划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那么这五种需求是心理学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得出来的这五种分类,非常有科学性。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比较低层次的,尊重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属于中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比较高层次需求。如果以我们国内这种生活水平来衡量的话,比如说八十年代可以叫做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因为那个时候的老百姓主要在乎自己吃穿的好坏、生活是否稳定、大家是否健康;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家关心吃穿不会太多了,可能更加关心“名”和“利”,那个时候大家讲的是尊重需要和社会需要,希望自己可以赚很多钱,更加有尊严,生活品质更高,也就是步入小康阶段;而我们现在的阶段甚至后几十年我们将逐渐的迈进富裕阶段,富裕阶段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价值是否能提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梦”。



1.生理需求

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日常基础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这类的需求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其实都有,只不过有的时候非常强烈,有的时候不强烈。什么时候强烈呢?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如果在这个低阶段层次可能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而当吃穿不愁时生理需求就不会太强烈。无论怎么说,吃穿住行都是我们不可避免所需要的。所以我们的手机里面虽然不会频繁的使用这类APP,但它们都是要有的。尤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wifi甚至成了最底层的需求。

2.安全需求

如对健康的担心、对贫困的恐惧、对无知的忧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安全感匮乏的同时,则内心驱动会促使去满足获取安全感的需求。如果问大家在PC互联网时代,哪家公司的产品是满足安全需求的呀?顾名思义是安全类的软件,比如360,360是一家把“安全”做到极致的公司,它打中了国人所有的要害,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前期。

3.社交需求

社交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多个层次。或者可以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等。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样有很多社交类型的APP,微信是拿来和熟人社交的,陌陌是拿来和陌生人社交的,微博是拿来和媒体社交的等,社交类型非常多从而衍生了不同类型的APP。

4.尊重需求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都希望展现自己,获得人们认可。尊重与被尊重都存在于在社交网络中交流互动之中。所以,尊重需求可以深度暗合在社交需求之中。有一个功能是最能表现尊重需求的,那就是“点赞”。“点赞”这个功能表面上看是社交,但实际上满足的是我们的尊重需求。比如我发了一段话,不管你看的懂看不懂,我希望你能对我有反馈最好是能夸我下,那怎么“夸”呢?——点赞。“点赞”是最小的社交成本,这个功能非常伟大,现在更是火爆了整个互联网产品,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增加了“点赞”这个功能,因为它是个最简单又万能的社交方式。

5.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这一层级,人们对自己的表现或者获取的成绩都已非常满意。一定程度上,炫耀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尽管,可能这个是很主观的。这个需求是尊重需求的升华,自己有了成绩,别人对自己的成绩也很认同,并且自己能够炫耀,那么达到这个境界的话,就可以说是自我实现需求。下面举个例子,首先说新浪微博,它里面有个微博认证,那么这个微认证到底是满足什么需求?有人觉得这个微博认证是为了区分普通用户跟认证用户,或者是区分企业还是个人。但其实我们看,尤其是对于这种个人用户来看,这种常微的用户,它真的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他是哪家公司的、是做什么工作的,它主要是让这类人即我们所谓的大微用户能有更多的存在感、能够有跟多的自我实现价值,让他知道他是跟别人不一样的。

需求层次的规律

1.越靠近底层需求越是刚需

产品最核心的是其解决的需求是否是刚需。马斯洛最低层是生理需求,如生活类的吃穿住用行,即为刚需。其上一层次的安全需求,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如自我实现,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须。比如农民工兄弟,他们每天可能只停留在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在自我实现方面就没有太多的诉求。

2.越靠近底层需求越工具化

越底层的东西,越是平淡无奇,使用起来越是不愠不火。需要时才打开使用,是一种工具。而再往上一层次的需求往往就不是工具类的需求,可能更偏向娱乐化、生活化,但这种产品都是基于新鲜感。而其他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则在使用高峰时万人空巷;低谷时,则门可罗雀。故基于底层的工具类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那这种工具类型的特点就是我们需要的时候再打开。

3.越靠近高层需求,则新鲜感驱动越明显。

和工具类恰恰相反,新鲜感驱动的东西,比较容易扩散和裂变。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用户;但这很难形成强力的粘性。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形成的产品,未来如何将引来的用户,能够通过其他工具化的基础需求将其留存,才是未来能否持续稳定的生存下去的关键。

注意伪需求

用户声音分2种:

1.用户想要的。这种一般流于表面,例:我要买一把锤子和一些钉子(伪需求)。

2.用户需要的。这种则是用户的的目的,如上例:其实只是想把一幅画挂到墙上(需求)。

所以我们产品经理在收集用户反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哪些是用户流于表面的东西,哪些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经理能够去伪存真、从现象看到本质。

小结

不管是满足底层需求的工具类产品还是满足自我实现炫耀需求的产品,最本质的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交属性,形成强有力的用户粘性。这个时候就要有方向了,如果你是工具类型的产品,建议你结合一些社交化的元素,结合一些娱乐化的元素,能够让用户解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满足一些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样能够提高我们用户的使用粘度和使用频度。那么如果说你是做一款娱乐性的产品,就是满足用户这种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话,那么这里面就要根据用户场景来添加一些刚性需求的满足,添加一些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产品的价值放大,才能在我们的产品没有那么高的新鲜度的时候让用户能够留下来。所以说两种产品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只是相互借鉴一些可取之处,能让我们的产品长时间的停留在用户的手机里,并且能够高频次的打开,占用用户更多的时间,这个才是我们产品开发的所谓的王道,也是核心目的。即基于用户需求的场景化,来满足用户核心本质的需求才是王道。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