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25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豆瓣评分8.6

2017-06-19 11:34 465 查看
与您一起终生学习~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 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前言介绍

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才能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呢?

本期音频取材于心理学大师约翰 · 戈特曼关于儿童情商训练的研究。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约翰 · 戈特曼指出,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指导,这是过去 30 多年众多育儿理念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而懂得情绪管理的孩子,学习更优秀,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本期音频用 25 分钟的时间,告诉你如何培养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高情商的孩子,教给孩子一生受益的情绪管理法。

[b]你将听到:[/b]

孩子的情商跟什么有关;

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家长,你属于哪种?

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哄孩子对吗?

如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经历什么情绪?

孩子不哭不闹就万事大吉了?父母还应该做些什么?

书籍信息:

书名:《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作者:[美] 约翰 · 戈特曼、琼 · 德克莱尔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付瑞娟

出版年: 2014-2-1

页数: 227

定价: CNY 46.9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3055416

关于作者

约翰 · 戈特曼,是与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具有影响力的 10 位心理治疗大师” 之一。他还被称为 “婚姻教皇”,畅销书《幸福的婚姻》的作者。不止如此,约翰 · 戈特曼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长达 20 年。

关于本书

作者发现,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本书指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指导,这是过去 30 多年众多育儿理念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这本书将会教给家长,如何培养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高情商孩子。

核心内容

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包括三部分:

1. 孩子的情商跟什么有关;

2. 培养高情商孩子中的几个误区;

3.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几个步骤。



一、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行为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每 20 秒就需要一次家长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可以通过表情体态读懂父母的情感提示。如果父母可以敏锐地回应宝宝的提示,宝宝就会更早地学会情绪调节。父母与初生婴儿的互动,能够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这种影响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情绪健康。

“迷走神经” 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它通过调节人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调节像呼吸、心率、消化系统这些不受人意识控制的身体情况,给身体踩刹车,使身体不至于运转太快而失控。迷走神经的张力越大,它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大。在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他们体会的情绪经验,对迷走神经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这就对父母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要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锐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绪波动。这也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基础。

二、父母要正面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

【案例】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在妈妈玛丽看来儿子的想法很可笑,孩子离开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她的方法是用饼干哄孩子,转移注意力,给他讲讲幼儿园的生活很有趣。

玛丽其实是一个 “忽视型” 的家长。忽视型家长的典型做法是,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漠视、忽视甚至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这是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时间长了,他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内心,导致他们的自尊感也很低。

“压抑型” 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为,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都是批评的态度,经常斥责打骂孩子,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甚至觉得孩子不听话、哭闹是在给自己脸上抹黑。不认可孩子的情绪,同样会导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怀疑自己的情绪。

追根溯源,这类父母在童年学习调整情绪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把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当作交流感受、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这就叫共情。

【案例】

一位妈妈回忆说,当四岁的女儿在挨骂后冲她反击,说 “我不喜欢你说话的口气” 时,她心里有多么惊喜,她对女儿的果敢感到骄傲。

高情商的父母,会跟孩子用同一视角看问题,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平等地交流,让他们知道,父母是可以信任的盟友,会一直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由于父母们理解情绪,重视情绪的力量和价值,并相信自己能正确地表达情绪,他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了榜样。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

三、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在孩子表达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标签是个好办法。对于一个缺乏人生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区分什么是嫉妒、委屈、失落、孤独。情绪的表达是需要大人来教的,就像教他们认字一样。给情绪贴标签,也就是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正在体会到的情绪叫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研究表明,给情绪贴标签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中平复下来。人类在表达情绪的时候需要调用左脑,左脑掌控的是语言和逻辑思维,所以当逻辑思维起作用时,孩子就会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恢复平静。

【案例】

一个看到弟弟收到生日礼物而自己没有收到礼物的 4 岁小男孩,很可能会大声地抗议 “这不公平”。

这个时候,如果爸爸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回应给孩子,比如 “你也希望能像弟弟那样收到礼物,这可能让你感到有些嫉妒”,孩子就会感到爸爸理解自己的感受,进而觉得爸爸说的是对的,这是弟弟的生日,自己却嫉妒弟弟,应该表现得大方一点。这样,孩子会更能听得进爸爸关于公平的逻辑推理,还知道了该用什么词表达这种强烈的嫉妒情绪。

简单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比质问孩子好得多。

四、给行为划定界限

【案例】

看到孩子伤心,戴安娜会上去抱抱孩子,跟他说想留在家里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她既不打骂孩子也不哄骗孩子,她会提议,跟孩子玩 10 分钟的游戏,然后孩子要答应她乖乖去托儿所。结果是,同样的事情第二天极有可能再次发生。

其实戴安娜就是典型的 “放任型” 的家长,他们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是却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帮助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时间长了,孩子其实没有学会怎么调节情绪,很有可能陷入情感的无底洞中,难以解脱。这样做还有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会增加孩子对特权的要求,使亲子关系变得矛盾重重。

【案例】

孩子:我不想去幼儿园!

露西:你不想去?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我想和你待在家里。

露西:是这样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里,一起玩,而不是赶着出门。但你知道吗?我对办公室的同事们承诺过,会在 9 点钟到,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孩子:这不公平。我就是不想去!

露西(抚摸孩子的头):我很抱歉,宝贝儿,但我们不能待在家里。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孩子:是的。

露西:还有点伤心?

孩子:嗯。

露西:我也感到有点伤心。(这时候露西一边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哭了一会儿)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儿园,我们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孩子:吃冰激淋,看动画片。

露西:不错,那一定会很棒。还有别的吗?

孩子:我们能去公园看长颈鹿吗?

露西:我觉得可以。

孩子:凯尔能和我们一起吗?

露西: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孩子:好的。

露西的这种回应方式,是在研究中被证明最成功的亲子关系模式,她懂得为孩子的行为划界限。对幼儿来说,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区分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开始的。如果孩子的行为方式伤害自己、伤害他人,那父母要对这种行为立刻叫停,让孩子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行为表达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行为。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却是多样的,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

本书金句

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而对情绪和愿望则全部包容。

如果父亲能和孩子共享情绪,将释放孩子更大的潜能。

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是很多家长在童年时期就学会的行为方式。

当孩子和父母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父母再通过这条感情联结教导孩子如何调整情绪、解决问题,好的效果就会显现。

让我们和孩子在 “同一条船上”。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