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从程序员角度看心理学中的恐慌区、学习区和舒适区

2017-05-01 22:25 218 查看
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wangtaocsdn/article/details/71075890

在心理学中,一般将人对外界的认知状态分为三部分:

(1)恐慌区(stress zone)

(2)学习区(stretch zone)

(3)舒适区(comfort zone)

相信这些很多人都知道,我也不在这赘言了。大体意思就是人的认知过程处于这三个状态,也可以说阶段。当处于恐慌区时,正是我们对某些事情失去掌控时,也就是对知识未掌握时;学习区,也就是我们在掌握该知识或能力的过程区域;舒适区,即当我们掌握此技能或知识之后所处的阶段。如果此前没听说过该理论的可以自行谷歌。。

好,切入主题。在学习技能时这套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我也是这个理论的深信不疑者。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程序员,我觉得在以后的编程学习过程中会深受其益。

相对于将认知分为此三个状态,我更喜欢另一种解读,即分为学习区和执行区两个部分。下面是我对用此法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随手画的简图(有点粗糙。。):



首先需要明白,在工作中,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执行区。处在此区域时,我们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当然也会有学习区的部分,但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执行区。执行区的特点就是我们大部分是在应用已有知识技能,而不是在学新的东西。所以,既然在执行区新知识的学习很少,我们应该这样去做:集中精力去练习自己在学习区已经学会的知识技能,同时不断思考现有知识技能的缺陷,并记录下来。当进入学习区之后,将已经记录的自己的不足或知识缺陷,找到解决办法后,刻意重复它直到掌握该知识技能为止。

So,一般流程就是:在学习区刻意重复地进行学习,在执行区专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断发现新的知识技能的不足,然后再进入学习区解决不足。如此循环,便能实现高效工作。

同时,我们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我们做某项工作之前也就是执行之前,先在学习区进行提前学习(刻意重复),这样在执行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从而更顺畅的工作。

这是一个菜鸟程序员的一点心得,怀着IT界分享为美的道德规范,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