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弟子规》到底该不该背?

2016-10-12 16:45 302 查看
网上关于让小孩子背诵弟子规的一些正方两方面的观点
http://bbs.tianya.cn/post-free-1755895-1.shtml 老师我求您别再让孩子背弟子规了 http://learning.sohu.com/20150317/n409928145.shtml  一位妈妈和学校的抗争记: 我的孩子应该有不背弟子规的权利
http://www.xamama.net/thread-962829-1-1.html  很苦恼,弟子规或者三字经到底要求背诵吗?
http://bbs.tianya.cn/post-free-5326342-1.shtml  《弟子规》是糟粕?——与王立华老师商榷
http://bbs.tianya.cn/post-free-3713966-1.shtml 《弟子规》对小孩一生都有不可思议的作用,你的孩子知道《弟子规》吗?
最近,“该不该背《弟子规》”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一篇题为《“常回家看看”和“弟子规”都是精神雾霾》的论说认为《弟子规》是些愚忠愚孝的思想,不利于孩子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公民。

  在传统文化热潮高涨的今天,《弟子规》已经被很多学校作为经典在诵读。

  传承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是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话语,但究竟应该怎么取怎么舍,从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表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程度明显不够。

  

  前些天陪同一位学前教育界的老前辈去赏花。路上老前辈说起她读小学时有一次去见校长,出校长室时校长告诉她,她进来时门是关着的,出去时就把门关上;进门时门开着,那出去时还把门开着。她说这句话她记得一辈子。

  笔者近期在阅读“五经”中的《礼记》,知道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它源自《礼记·曲礼》中的“户开亦开,户阖亦阖”,即进门造访时门是什么样的,出门也还是 什么样。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叫“有后入者,阖而勿遂”,即如果后面还有人来,要关门的话也不要关紧。笔者以为,《礼记·曲礼》篇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 要因为自己后入室而打乱先入者的状态,也不要因为自己先入室而让后入者不方便。

  上述例子提醒人们,除了自己之外还要想到别人。现代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由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倡的教育方法——编者注)也很强调这一 点,蒙台梭利说:“你可以自由,但是不能损害别人。”东海西海,此心同,此理同。从这些对话,不由让人联想到最近颇有争议的《弟子规》问题。

  《弟子规》是一本教小孩子怎么“视听言动”,讲述各种礼节和规矩的书。作者李毓秀,清初山西人,一生只有秀才的功名,而他最有名的作品《弟子规》也是直 到清朝晚期才逐渐流传开来。毫无疑问,《弟子规》只是一本古代的启蒙书而已,只“教之以事”,并不“教之以理”。然而,中国古代有无数文人学士给自家子弟 或者学生编过韵文式的启蒙书,而《弟子规》却能从中脱颖而出,自然与它内容全面、结构整饬、持论平易、言语简洁有关。有些人将《弟子规》顶礼膜拜奉若神明 固然不妥,但近来某些言论将其完全视作封建糟粕,把它和愚民教材等而视之,使人又恍若回到将它狠批为“大毒草”的时代。

  事实上,《弟子规》所讲述的内容,大概也就如前面老前辈讲的“户开亦开,户阖亦阖”一样,都是些日常生活礼节。古代读书人讲求“述而不作”,这些礼节乃 至里面的每一句话,可以说背后都有经典来源做支撑。所以,表面上看是个如何看待《弟子规》的小问题,实际上却是如何理解传统礼仪乃至传统文化的大问题。中 国古人对这个问题看得相当透彻,《礼记·礼运》里讲“故礼也者,义之实也。”仁和义就好比土壤,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可以长出各种“礼”的果实来。今人若 只是看到这些花朵果实不合时宜,就忽视甚至抛弃了养育花果的整块肥沃的土地,那就真是入宝山而空归了。

  回到《弟子规》,社会时代的急剧变化,的确里面的许多礼仪规矩已经不需要了,死记硬背徒然无益,完全照搬照抄更是食古不化。但如果能追源溯流,加以讲解,探其本心,则《弟子规》仍不失为孩童叩问中国礼乐文明的入门读物之一。
  来源:《光明日报》

因为很大一部分家长对自己子女“奴化教育”的担心,已经有部分政策出台: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随之湖北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重编后再让学生学习。

博主认为,如果单纯的一问,小孩背诵弟子规究竟好还是不好,小孩这里指的是总体,不是个体,那这本质就是一个统计学的问题,需要看其中内容是否普遍支持社会中的正面现象,是否普遍反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这不是个体问题,任何拿个体说事都是不严谨的。对于什么是社会上的正面现象,什么是丑恶现象,不同的家长都有不同的答案,标准不同,答案自然不同。丑恶现象也是由一些个体实施的,如果需要做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答案,首先需要排除这些样本。但是,这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家长还是有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家庭环境以及对社会的看法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对了,再插一句,文革时的“批林批孔”运动,蒙学如《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名贤集》是重要批判对象。

这些都是事实。

自民由主,还是交给各位家长自己选择吧。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