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人的肢体语言个人总结

2016-04-26 01:41 232 查看

  了解肢体语言的好处 :

  个人认为, 人的肢体语言非常重要, 在各个工作类型之间占的比重各不相同, 如果在那些平常常和别人打交道的工作中应该会占了50%以上, 在日常生活中和中占20-30%;(以上的百分比是个人估算的);

  了解肢体语言的好处 :

1:可以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有说服力;
2:可以提高自己的情商;
3:可以装逼;
4:你就有了第六感


  先了解一下人的大脑, 大脑的三位一体理论:

保罗.麦克里恩提出的“脑的三位一体”假设

1:         爬行动物脑

2:         边缘系统(古哺乳动物脑)

3:         新皮质(新哺乳动物脑)

  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假设,设想人类颅腔内的脑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脑作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按照出现顺序依次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之上,如同考古遗址一样,保罗称其为“人脑的三位一体”构造。麦克里恩现在是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浦尔斯维的“脑进化与行为”实验室的主管,他说这三个脑的运行机制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他将这三个脑分别称作新皮质或新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或古哺乳动物脑,以及爬行动物脑,即脑干和小脑(见上图)。每个脑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但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


  1:爬行动物脑:

爬行动物脑.  旧皮质,又称原始(爬行动物)脑或“基础脑”,包括脑干和小脑,是最先出现的脑成分,麦克里恩称其为“R-复合区”。它由脑干—延髓、脑桥、小脑、中脑,以及最古老的基底核——苍白球与嗅球组成。对于爬行动物来说,脑干和小脑对物种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把旧皮质称为“爬行动物脑”。在爬行动物脑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一成不变、多疑妄想,如同“在记忆里烙下了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无休止地复制着相同的行为方式,从不会从以前的错误中学习教训(与室利.阿罗频多所说的机械心灵相对应)。这个大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大脑的这个部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


  2:边缘系统脑:

边缘系统(古哺乳动物脑).  1952年麦克里恩第一次创造了“边缘系统”这个词,用来指代大脑中间的部分,这部分同样可以称作旧大脑皮层或中间脑(古哺乳动物脑),与大部分尤其是进化早期的哺乳动物脑相对应。位于边缘系统的古哺乳动物脑,与情感、直觉、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如麦克里恩所察,情感系统一向是爱恨分明的,一件事物要么“宜人”要么“不宜”,没有中间状态。在恶劣的环境中,正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生存才得到保证。

当这部分大脑受到弱电流的刺激,多种情绪(恐惧、欢乐、愤怒、愉悦、痛苦等等)便会滋生。虽然各类情绪在特定位置存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整个边缘系统却似乎是孕育情绪、注意力以及情感(情绪主导)记忆的主要温床。从生理上看,边缘系统包括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它帮助人类判断事物的基本价值(例如,你对某物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佛教称此为vedena—“感”)和特别之处(例如,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还有助于人类感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创造性活动。边缘系统与新皮质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入连接,二者联合操控着脑功能的发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垄断人脑运行。

麦克里恩提出,教条化与偏执狂、自卑感、对欲望的合理化等行为倾向都可以在边缘系统中找到生物学基础。他认为边缘系统中蕴含的力量如果全部爆发,危险性实在不容小觑。按照他的理解,发出价值判断指令的指挥室,往往不是处于更高进化阶段的新皮质,而是边缘系统中相对低阶的古哺乳动物脑。前者产生的想法好不好,正确与否,都由后者来加以判断。


  3:新皮质大脑:

新皮质,大脑、脑皮质,或者换个词:新皮层,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高级脑或理性脑,它几乎将左右脑半球(由一种进化较新的皮质类型组成,称为新皮质)全部囊括在内,还包括了一些皮层下的神经元组群。脑皮质对应的是灵长类哺乳动物脑,人类当然包括在内。正是脑皮质中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麦克里恩将脑皮质称作是“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人类大脑中,新皮质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意味着新皮质的表面积、复杂度与发达程度)。老鼠失去了脑皮质,仍然可以正常活动(至少从表面上看是如此),而人类一旦失去脑皮质,那他将与蔬菜无异。

脑皮质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的左右脑。左侧的脑皮质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右侧的脑皮质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并且,右脑更多地决定了人的空间感、抽象思维、音乐感与艺术性,而左脑则更多控制着人的线性逻辑,理性思考与言语能力。


  下图包含了新皮质(新哺乳动物脑) 边缘脑(古哺乳动物脑)爬行动物脑(旧皮质)

  






 

  今天主要关注边缘系统脑(海马体,杏仁核等), 我们的肢体语言是受到边缘系统直接控制的, 边缘系统是早期的大脑表达了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不会骗人。

   新皮质因为是人类的新大脑, 也就是思维脑, 人类说谎骗人都和新皮质有关

  边缘系统的四种基本反应:冻结反应、逃跑反应、战斗反应、投降反应

  比如,普通人对蛇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见到蛇之后,回避或逃跑是一种极其正常的反应,人的意志也难以控制这种行为反应。
  有一次,我去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的蛇馆里参观,看到几条眼镜蛇不停地发出“哧哧哧”的声音,我告诉自己,蛇被厚厚的玻璃隔着,不会威胁到我,完全可以把脸贴近玻璃去看个仔细,即使蛇向我扑过来,我也不用怕。可是,当蛇突然向我扑过来的时候,我的身体还是下意识地后倾了许多,差点跌倒。
  其实,人们每一次遇到危险的或反感的信息刺激时,都会在边缘系统的操控下,如实地做出反应,这就为我们分析人的肢体语言提供了重要的进化学依据。
  在边缘系统的支配下,人对外界信息刺激的反应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这样的:面对危险,无论人能不能应对,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动作冻结,然后进行全面的评估;经过评估之后,假如无法应对,人就可能会产生逃跑反应;如果可以应对,人可能会选择战斗,并制服对方;如果逃跑未遂或战斗失败,人就会产生投降反应。人类的这四种基本反应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历史中已经被深深地印刻到人类的记忆深处或者基因片段之中。
  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一个炎热的午后,一头掉队的斑马独自在河边的草地上吃草,正当它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自然的美味时,突然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头狮子正躲在一堆灌木丛后看着自己。斑马立刻停止了吃草,屏住呼吸,轻轻地低下头,仔细观察。这时,它发现狮子开始蹑手蹑脚地慢慢接近自己。这是一头雄狮,高大威猛,肌肉发达,危险即将来临。斑马掉转方向,撒腿逃跑,因为它知道自己可能不是这头雄狮的对手。就在它跑出去没多远的时候,它听到身后急促的追赶声,声音越来越近,狮子的气息已经完全可以嗅到了。就在狮子张开血盆大口准备撕咬斑马的时候,斑马决定奋力一搏,它尥起了蹶子。狮子被重重地踢到脸上,但它没有放弃,继续追赶斑马,直到斑马筋疲力尽的时候,将斑马扑倒在地,咬断喉咙。
  人的反应与动物是一样的,在面对危险和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也是冻结,即停止一切动作、屏住呼吸、隐藏身体,以减少敌人的注意,同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全面评估,以尽快寻找最佳的应对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冻结反应,可能表现为动作僵化、语言停顿、表情木然,此时的生理反应是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绷,为逃跑做好准备。比如一个人去提包里摸手机,却摸到了一只老鼠,首先的反应就是冻结,人的冻结反应时间,通常在一秒钟左右,如果冻结反应时间过长,便有故意而为的嫌疑。
  在面临恐惧的时候,冻结反应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龟缩反应,就是像乌龟一样,在危急时刻将自己的头部迅速掩盖起来。双肩上耸的动作是一个经典的龟缩反应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安全性,减少曝光率,增加隐蔽性,争取反应时间,为采取下一步行动做好充分准备。龟缩反应有时也表现为将自己的头和心脏部位用手遮住,因为身体的这两个部位都非常重要,直接与生命密切相关。
  在冻结反应的过程中,人的大脑会飞速运转,迅速对当前刺激情境进行评估,假如评估的结果是无法应对,人就会产生逃跑反应,即让自己的身体远离刺激源,回到安全的状态下。逃跑反应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有时表现为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逃离、倾斜或被阻隔,有时则表现为脚尖的朝向发生变化,做出即将离开的姿势;有时则表现为视线的远离或头部的偏转。比如,当你在山间小路行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条黑色的毒蛇从路边窜了出来,你吓了一跳,知道自己无法应对这条蛇的侵袭,于是就立即跑开,避免与蛇正面冲突的情况发生。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逃跑可能是无效的,或来不及逃跑,必须面对恐惧的一幕时,人便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反应——阻断反应,即通过阻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形式来与信息刺激源之间产生阻隔,象征性地逃离刺激源,以减少内心的恐惧。阻断反应是逃跑反应的一种变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阻断反应行为,如当不愿意听到某人说话的声音时,就把耳朵捂上,这叫听觉阻断;当不想看到混乱的局面时,就把眼睛闭上,这叫视觉阻断,等等。由于人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眼睛和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的量约占总信息量的83%,耳朵获得信息的量约占总信息量的11%,而其他几种感觉加起来所获得的信息才占6%,因此,在阻断反应中,视觉阻断和听觉阻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两种。后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两种行为反应进行重点分析。
  战斗反应是人们面对危险时的重要选择,它体现了人对危险的态度和应对危险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回避冲突,选择和平相处,但是,如果对方咄咄逼人,不依不饶,那么,战斗反应可能就是最佳的选择了。战斗反应通常表现为肢体冲突及暴力行为,那是为了获得生存和安全而做的最后的努力。比如,战斗中,当一支部队不小心落入敌人的埋伏圈时,冻结和逃跑都无法应对当前的危险情境,唯一的做法就只有迎战了。战斗反应,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对抗行为,也就是战斗反应的准备阶段,它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但却没有达到爆发的程度。对抗反应的表现多种多样,有时表现为愤怒的面部表情,有时表现为观点和态度的对立,有时则表现为语言上的辱骂与诅咒,有时也表现为摩拳擦掌、咬牙切齿和赤膊上阵的肢体动作。
  投降反应通常发生在逃跑反应和战斗反应之前或之后,是人们为了避免更为严重和危险的后果出现而采取的一种权宜策略。假如,在一场战斗中,实力弱小的一方有可能被消灭掉,此时,坚持战斗可能会壮烈地牺牲,而投降则可能换得一线生机。于是,为了求得生存,实力弱小的一方可能会通过投降来求得生存机会。投降反应出现时,人有可能表现为语言上的求饶、态度上的软化、表情上的温和、动作上的谦卑、行动上的示弱,等等。对于人类来说,投降反应发生时,会伴随着恐惧、焦虑、无助、尴尬、难堪和羞愧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产生安慰反应,安慰反应的形式也非常多,比如用手去抚摸自己身体某个部位、解开衣领透气、拽捏自己的衣角,等等。


  总之,安慰反应的目的只有一个,降低内心的恐惧、焦虑等不良的情绪体验,重新构建内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总之,边缘系统的四种基本反应:冻结反应、逃跑反应、战斗反应、投降反应,以及四种派生行为:龟缩行为、阻断行为、安慰行为、对抗行为,是肢体语言解读的进化学基础,必须牢牢掌握。

   我认为的肢体语言:

   我认为的肢体语言包括:

1:头部 , 头部又包括:眼睛, 嘴巴, 眉毛, 脖子;
2:胸部和腹部;
3:手;
4:脚;


  如何利用肢体语言辨别谎言:

  当人撒谎时候, 内心其实是纠结的, 此时就会出现边缘系统的逃跑反应, 身体上就会表现出一些固定行为:安慰行为;

  根据肢体语言的四个部分 , 我们可以推断出当人撒谎时候对应的肢体语言:

  1:头部:

    眼睛:会闭眼, 用手遮眼睛;

    嘴巴, 耳朵:用手遮嘴巴, 用手遮耳朵,用手挡脸, 咽口水 , 舔嘴巴;

    声音:说话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吹口哨;

    额头:用手按额头;

    头:头会转到别的方向, 低头;

    男的会摸胡子, 女的会摸颈窝等;

  2:手上:

    手:摸手臂, 摸衣服, 摸项链,手指打拍子;

  3:身体:

    肩膀:抖肩膀;

    身体:转移方向(逃避);

  4:脚:

    摩擦脚, 抖脚, 双脚不听话了;

  所有偏离基线的身体活动都有可能是自我安慰行为;

  利用身体语言判断一个人的心情或者是身体状态:

  当人生气的时候会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 双手叉腰, 脱上衣, 眼睛会睁大, 用力吸气, 胸会挺起来, 双脚张大, 增大自己的地盘, 脱裤子(乱入...., 好像哪里不对劲啊);

  高兴的时候:脚会翘起来, 晃动;

  想离开的时候:手放在膝盖上, 说话时候人的身体已经转移方向了;

  批判

  肢体语言学是错误的理论? 那么意思就是我们肢体无法反应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所以这个理论不成立。

   如果人的对待事物时候的四种行为(冻结(思考), 逃避(逃跑), 对抗(战斗), 安慰(投降))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例子, 所以这个推论成立。

   人的肢体是否受到边缘系统的控制?这个可能不全对, 值得去考证。

   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全是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个是错误的, 有可能只是头痛, 手或者身体或者脚不舒服, 所以要去验证是生理上的问题, 然后再去探究深层次的问题。

  参考链接:

  360文档:人有三个大脑

作者: NONO

出处:http://www.cnblogs.com/diligenceday/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