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基于感知哈希算法的视觉目标跟踪

2016-03-01 09:17 465 查看
基于感知哈希算法的视觉目标跟踪

/article/1919494.html

基于感知哈希算法的视觉目标跟踪

2013-12-21 20:17 20515人阅读 评论(43) 收藏 举报


分类:

计算机视觉(72)

图像处理(54)

C/C++编程(17)

OpenCV(28)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基于感知哈希算法的视觉目标跟踪

zouxy09@qq.com

http://blog.csdn.net/zouxy09

偶然看到这三篇博文[1][2][3],提到图片检索网站TinEye和谷歌的相似图片搜索引擎的技术原理。以图搜图搜索引擎的使命是:你上传一张图片,然后他们尽全力帮你把互联网上所有与它相似的图片搜索出来。当然了,这只是他们认为的相似,所以有时候搜索结果也不一定对。事实上,以图搜图三大搜索引擎除了上面的老牌的TinEye和Google外,还有百度上线不算很久的新生儿:百度识图。之前听余凯老师的一个Deep Learning的讲座,里面很大一部分就介绍了百度识图这个产品,因为它是Deep Learning在百度成功上线的一个应用。里面详尽的把百度识图和谷歌的PK了一番。如果我没有听错和记错的话,余凯老师所介绍的百度识图也是应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还有非常霸气的一点是:余凯老师说百度几乎都是监督学习!在厦门还是哪,有200人每天给百度标数据。这财力,气度全在上面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跑题了,我们回到这三篇博文提到的谷歌的以图搜图搜索引擎,博文中提到,这个网站提到了该引擎实现相似图片搜素的关键技术叫做“感知哈希算法”(Perceptual hash algorithm),它的作用是对每张图片生成一个“指纹”(fingerprint)字符串,然后比较不同图片的指纹。结果越接近,就说明图片越相似。(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简单,哈哈)

但在这里,我考虑的不是图片检索,而是跟踪。因为既然它可以衡量两个图片的相似性,那么我就在想,那它就可以拿来做目标跟踪了,只要在每一帧找到和目标最相似的地方,那个就是目标了。这个和之前写的模板匹配的原理是差不多的,只是之前模板匹配采用的相似度度量是两个图片的相关性,这里用的是“hash指纹”。另外,详细的描述请参考上面三篇博文,这里先稍微总结下感知哈希算法的实现过程,然后给出自己简单实现目标跟踪的代码。

一、感知哈希算法

1、基于低频的均值哈希

一张图片就是一个二维信号,它包含了不同频率的成分。如下图所示,亮度变化小的区域是低频成分,它描述大范围的信息。而亮度变化剧烈的区域(比如物体的边缘)就是高频的成分,它描述具体的细节。或者说高频可以提供图片详细的信息,而低频可以提供一个框架。



而一张大的,详细的图片有很高的频率,而小图片缺乏图像细节,所以都是低频的。所以我们平时的下采样,也就是缩小图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损失高频信息的过程。



均值哈希算法主要是利用图片的低频信息,其工作过程如下:

(1)缩小尺寸:去除高频和细节的最快方法是缩小图片,将图片缩小到8x8的尺寸,总共64个像素。不要保持纵横比,只需将其变成8*8的正方形。这样就可以比较任意大小的图片,摒弃不同尺寸、比例带来的图片差异。

(2)简化色彩:将8*8的小图片转换成灰度图像。

(3)计算平均值:计算所有64个像素的灰度平均值。

(4)比较像素的灰度:将每个像素的灰度,与平均值进行比较。大于或等于平均值,记为1;小于平均值,记为0。

(5)计算hash值:将上一步的比较结果,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64位的整数,这就是这张图片的指纹。组合的次序并不重要,只要保证所有图片都采用同样次序就行了。(我设置的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用二进制保存)。



计算一个图片的hash指纹的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样就损失了图片的很多信息了,居然还能有效。简单的算法也许存在另一种美。如果图片放大或缩小,或改变纵横比,结果值也不会改变。增加或减少亮度或对比度,或改变颜色,对hash值都不会太大的影响。最大的优点:计算速度快!

这时候,比较两个图片的相似性,就是先计算这两张图片的hash指纹,也就是64位0或1值,然后计算不同位的个数(汉明距离)。如果这个值为0,则表示这两张图片非常相似,如果汉明距离小于5,则表示有些不同,但比较相近,如果汉明距离大于10则表明完全不同的图片。

2、增强版:pHash

均值哈希虽然简单,但受均值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对图像进行伽马校正或直方图均衡就会影响均值,从而影响最终的hash值。存在一个更健壮的算法叫pHash。它将均值的方法发挥到极致。使用离散余弦变换(DCT)来获取图片的低频成分。

离散余弦变换(DCT)是种图像压缩算法,它将图像从像素域变换到频率域。然后一般图像都存在很多冗余和相关性的,所以转换到频率域之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频率分量的系数才不为0,大部分系数都为0(或者说接近于0)。下图的右图是对lena图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CT)得到的系数矩阵图。从左上角依次到右下角,频率越来越高,由图可以看到,左上角的值比较大,到右下角的值就很小很小了。换句话说,图像的能量几乎都集中在左上角这个地方的低频系数上面了。



pHash的工作过程如下:

(1)缩小尺寸:pHash以小图片开始,但图片大于8*8,32*32是最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简化了DCT的计算,而不是减小频率。

(2)简化色彩:将图片转化成灰度图像,进一步简化计算量。

(3)计算DCT:计算图片的DCT变换,得到32*32的DCT系数矩阵。

(4)缩小DCT:虽然DCT的结果是32*32大小的矩阵,但我们只要保留左上角的8*8的矩阵,这部分呈现了图片中的最低频率。

(5)计算平均值:如同均值哈希一样,计算DCT的均值。

(6)计算hash值:这是最主要的一步,根据8*8的DCT矩阵,设置0或1的64位的hash值,大于等于DCT均值的设为”1”,小于DCT均值的设为“0”。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64位的整数,这就是这张图片的指纹。

结果并不能告诉我们真实性的低频率,只能粗略地告诉我们相对于平均值频率的相对比例。只要图片的整体结构保持不变,hash结果值就不变。能够避免伽马校正或颜色直方图被调整带来的影响。

与均值哈希一样,pHash同样可以用汉明距离来进行比较。(只需要比较每一位对应的位置并算计不同的位的个数)

二、基于感知哈希算法的视觉跟踪

和前面说的那样,对于感知哈希算法的视觉跟踪,思想很简单,我们把要跟踪的目标保存好,计算它的hash码,然后在每一帧来临的时候,我们扫描整个图像,计算每个扫描窗口的hash码,比较它和目标的hash码的汉明距离,汉明距离距离最小的扫描窗口就是和目标最相似的,也就是该帧的目标所在位置。为了加速,我们只在上一帧目标的周围图像区域进行扫描。为了适应目标的变化,我们还需要在成功跟踪后的每一帧更新我们要跟踪的目标。

当时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感觉很简单,然后就花了点时间动手写了下代码,不知道代码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还望大家不吝指点。我的代码是基于VS2010+ OpenCV2.4.2的。基础的均值哈希和pHash都实现了,切换只需要在改变代码里面跟踪的那个函数的flag即可。代码可以读入视频,也可以读摄像头,两者的选择只需要在代码中稍微修改即可。对于视频来说,运行会先显示第一帧,然后我们用鼠标框选要跟踪的目标,然后跟踪器开始跟踪每一帧。对摄像头来说,就会一直采集图像,然后我们用鼠标框选要跟踪的目标,接着跟踪器开始跟踪后面的每一帧。具体代码如下:

hashTracker.cpp

[cpp] view plain copy







// Object tracking algorithm using Hash or pHash code

// Author : zouxy

// Date : 2013-12-21

// HomePage : http://blog.csdn.net/zouxy09
// Email : zouxy09@qq.com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using namespace cv;

using namespace std;

// Global variables

Rect box;

bool drawing_box = false;

bool gotBB = false;

// bounding box mouse callback

void mouseHandler(int event, int x, int y, int flags, void *param){

switch( event ){

case CV_EVENT_MOUSEMOVE:

if (drawing_box){

box.width = x-box.x;

box.height = y-box.y;

}

break;

case CV_EVENT_LBUTTONDOWN:

drawing_box = true;

box = Rect( x, y, 0, 0 );

break;

case CV_EVENT_LBUTTONUP:

drawing_box = false;

if( box.width < 0 ){

box.x += box.width;

box.width *= -1;

}

if( box.height < 0 ){

box.y += box.height;

box.height *= -1;

}

gotBB = true;

break;

}

}

// calculate the hash code of image

Mat calHashCode(Mat image)

{

resize(image, image, Size(8, 8));

Scalar imageMean = mean(image);

return (image > imageMean[0]);

}

// calculate the pHash code of image

Mat calPHashCode(Mat image)

{

Mat floatImage, imageDct;

resize(image, image, Size(32, 32));

image.convertTo(floatImage, CV_32FC1);

dct(floatImage, imageDct);

Rect roi(0, 0, 8, 8);

Scalar imageMean = mean(imageDct(roi));

return (imageDct(roi) > imageMean[0]);

}

// get hamming distance of two hash code

int calHammingDistance(Mat modelHashCode, Mat testHashCode)

{

return countNonZero(modelHashCode != testHashCode);

}

// tracker: get search patches around the last tracking box,

// and find the most similar one using hamming distance

void hashTrack(Mat frame, Mat &model, Rect &trackBox, int flag = 0)

{

Mat gray;

cvtColor(frame, gray, CV_RGB2GRAY);

Rect searchWindow;

searchWindow.width = trackBox.width * 3;

searchWindow.height = trackBox.height * 3;

searchWindow.x = trackBox.x + trackBox.width * 0.5 - searchWindow.width * 0.5;

searchWindow.y = trackBox.y + trackBox.height * 0.5 - searchWindow.height * 0.5;

searchWindow &= Rect(0, 0, frame.cols, frame.rows);

Mat modelHashCode, testHashCode;

if (flag)

modelHashCode = calHashCode(model);

else

modelHashCode = calPHashCode(model);

int step = 2;

int min = 1000;

Rect window = trackBox;

for (int i = 0; i * step < searchWindow.height - trackBox.height; i++)

{

window.y = searchWindow.y + i * step;

for (int j = 0; j * step < searchWindow.width - trackBox.width; j++)

{

window.x = searchWindow.x + j * step;

if (flag)

testHashCode = calHashCode(gray(window));

else

testHashCode = calPHashCode(gray(window));

int distance = calHammingDistance(modelHashCode, testHashCode);

if (distance < min)

{

trackBox = window;

min = distance;

}

}

}

model = gray(trackBox);

cout << "The min hanming distance is: " << min << endl;

}

int main(int argc, char * argv[])

{

VideoCapture capture;

// from video

capture.open("david.mpg");

bool fromfile = true;

// from camera

//capture.open(0);

//bool fromfile = false;

//Init camera

if (!capture.isOpened())

{

cout << "capture device failed to open!" << endl;

return -1;

}

//Register mouse callback to draw the bounding box

cvNamedWindow("hashTracker", CV_WINDOW_AUTOSIZE);

cvSetMouseCallback("hashTracker", mouseHandler, NULL );

Mat frame, model;

capture >> frame;

while(!gotBB)

{

if (!fromfile)

capture >> frame;

imshow("hashTracker", frame);

if (cvWaitKey(20) == 'q')

return 1;

}

//Remove callback

cvSetMouseCallback("hashTracker", NULL, NULL );

Mat gray;

cvtColor(frame, gray, CV_RGB2GRAY);

model = gray(box);

int frameCount = 0;

while (1)

{

capture >> frame;

if (frame.empty())

return -1;

double t = (double)cvGetTickCount();

frameCount++;

// tracking

hashTrack(frame, model, box, 0);

// show

stringstream buf;

buf << frameCount;

string num = buf.str();

putText(frame, num, Point(20, 30), FONT_HERSHEY_SIMPLEX, 1, Scalar(0, 0, 255), 3);

rectangle(frame, box, Scalar(0, 0, 255), 3);

imshow("hashTracker", frame);

t = (double)cvGetTickCount() - t;

cout << "cost time: " << t / ((double)cvGetTickFrequency()*1000.) << endl;

if ( cvWaitKey(1) == 27 )

break;

}

return 0;

}

三、实验结果

我们还是和之前一样,用在目标跟踪领域一个benchmark的视频-david来测试下代码的效果。如下图所以,每帧的帧号在左上角所示。这里的初始框是我随意画的,所以你的结果和我的有可能不同。下图的结果是使用pHash的,pHash比均值hash要好,但耗时也增加了不少。另外,我的代码没有经过优化的,写着玩嘛,哈哈。



四、思考

看到这个算法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这太简单了吧,它真的有效吗?像下图左那样,它的hash值的图压根就看不出是个什么东西了,居然还能做相似的匹配,而且一定情况下,还是挺有效的。



这种简单的比较得到0和1编码还让我想到了经典的LBP特征,如上图右,不同在于LBP是每个像素点与邻域比较,而hash是与整幅图的均值比较。所以LBP可以保存明暗这种过渡的边缘,而hash保存的是图像整体的精简版的低频分量。

这也让人困惑在简单与复杂的抉择之间,它们的考量也非三言两语能避之。也许算法之美一定程度上能从其简单和有效处得以瞥见吧。

另外,我还特意检索了一下,暂时还没有搜到基于感知哈希算法的视觉跟踪,不知道会不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发论文的,求挂名哦,哈哈^-^)

五、参考文献:

[1] Google 以图搜图 - 相似图片搜索原理 -Java实现

[2] 看起来像它——图像搜索其实也不难

[3] 相似图片搜索的原理

[4] 最简单的目标跟踪(模版匹配)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