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Linux

【Linux】浅谈I/O模型

2016-02-23 23:29 555 查看

关于I/O模型的引出

我们都知道,为了OS的安全性等的考虑,进程是无法直接操作I/O设备的,其必须通过系统调用请求内核来协助完成I/O动作,而内核会为每个I/O设备维护一个buffer。 如下图所示:

因此整个请求过程即为:用户进程发起请求,内核接受到请求后,从I/O设备中获取数据到buffer中,再将buffer中的数据copy到用户进程的地址空间,该用户进程获取到数据后再响应客户端。

在整个请求的过程中,数据输入至buffer需要时间,而从buffer复制数据至进程也需要时间。因此根据在这两段时间内等待方式的不同,I/O动作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阻塞I/O (Blocking I/O)

非阻塞I/O (Non-Blocking I/O)

I/O复用(I/O Multiplexing)

信号驱动的I/O (Signal Driven I/O)

异步I/O (Asynchrnous I/O)

关于I/O模型的划分

概念解释:

阻塞:调用的进程一直处于等待状态,直到操作完成。其实对于操作系统而言,阻塞不是什么坏事,不然要我操作系统干嘛。操作系统功能之一就是系统资源的调度,当某个进程(线程)阻塞了,它就能调度CPU资源给别的进程。

非阻塞:在内核的数据还未准备好时,会立即返回,进程可以去干其他事情。它是让应用不断的轮询,直到拿到数据。它相比于阻塞,会浪费一些CPU,自然性能也就会差一些了。

阻塞其实就是把调度的权力给了操作系统,让操作系统来提高利系统用率。非阻塞则是把这个权力给了开发者,因为不阻塞的话我们可以做些别的事情,类似于程序内部的一个调度功能。

同步:由应用向内核发起请求,到应用获取数据,期间一直是应用作为会话的发起者。

异步:应用获取数据这次会话,是由内核发起的。

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就是在于最终获取到数据这个会话,是哪边发起的。对于应用而言,主动就是同步,被动就是异步。(这个有点像CPU的同步/异步中断),二者的区别在于代价,也就是管理的灵活和切换的性能损耗。因为在同步程序中,第一步完成后,需要切换任务。而异步程序就不需要了,它继续干它自己的活。那么切换的代价就小了。

从同步异步,以及阻塞、非阻塞两个维度来划分来看



I/O模型分述

1. 阻塞I/O
首先,要从你常用的IO操作谈起,比如read和write,通常IO操作都是阻塞I/O的,也就是说当你调用read时,如果没有数据收到,那么线程或者进程就会被挂起,直到收到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当用户进程进行系统调用是,内核就开始了I/O的第一个阶段,准备数据到缓冲区中,当数据都准备完成后,则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中拷贝到用户进程的内存中,这时用户进程才解除block的状态重新运行。所以,Blocking I/O的特点就是在I/O执行的两个阶段都被block了。

这样,当服务器需要处理1000个连接的的时候,而且只有很少连接忙碌的,那么会需要1000个线程或进程来处理1000个连接,而1000个线程大部分是被阻塞起来的。由于CPU的核数或超线程数一般都不大,比如4,8,16,32,64,128,比如4个核要跑1000个线程,那么每个线程的时间槽非常短,而线程切换非常频繁。

这样是有问题的:

1. 线程是有内存开销的,1个线程可能需要512K(或2M)存放栈,那么1000个线程就要512M(或2G)内存。

2. 线程的切换,或者说上下文切换是有CPU开销的,当大量时间花在上下文切换的时候,分配给真正的操作的CPU就要少很多。

那么,我们就要引入非阻塞I/O的概念

2. 非阻塞I/O
非阻塞IO很简单,通过fcntl(POSIX)或ioctl(Unix)设为非阻塞模式,这时,当你调用read时,如果有数据收到,就返回数据,如果没有数据收到,就立刻返回一个错误,如EWOULDBLOCK。这样是不会阻塞线程了,但是你还是要不断的轮询来读取或写入。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I/O执行的两个阶段中,用户进程只有在第二个阶段被阻塞了,而第一个阶段没有阻塞,但是在第一个阶段中,用户进程需要盲等,不停的去轮询内核,看数据是否准备好了,因此该模型是比较消耗CPU的。

于是,我们需要引入IO多路复用的概念。

3. I/O多路复用
多路复用是指使用一个线程来检查多个文件描述符(Socket)的就绪状态,比如调用select和poll函数,传入多个文件描述符,如果有一个文件描述符就绪,则返回,否则阻塞直到超时。得到就绪状态后进行真正的操作可以在同一个线程里执行,也可以启动线程执行(比如使用线程池)。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I/O复用模型中,I/O执行的两个阶段都是用户进程都是阻塞的,但是两个阶段是独立的,在一次完整的I/O操作中,该用户进程是发起了两次系统调用。这样在处理1000个连接时,只需要1个线程监控就绪状态,对就绪的每个连接开一个线程处理就可以了,这样需要的线程数大大减少,减少了内存开销和上下文切换的CPU开销。

使用select函数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4. 信号驱动的I/O



该模型也叫作基于事件驱动的I/O模型,可以看到该模型中,只有在I/O执行的第二阶段阻塞了用户进程,而在第一阶段是没有阻塞的,乍看起来感觉和非阻塞模型很相似,其实不同之处就在于,该模型在I/O执行的第一阶段,当数据准备完成之后,会主动的通知用户进程数据已经准备完成,即对用户进程做一个回调。该通知分为两种,一为水平触发,即如果用户进程不响应则会一直发送通知,二为边缘触发,即只通知一次。

5. 异步I/O



在该模型中,当用户进程发起系统调用后,立刻就可以开始去做其它的事情,然后直到I/O执行的两个阶段都完成之后,内核会给用户进程发送通知,告诉用户进程操作已经完成了。

五种模型总结



以上全由自己所理解的一点点东西来写,因此可能会有诸多不当之处,还望指正,谢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