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移动开发

PMCAFF微课17期 - 教你如何用数据玩转移动互联网APP运营(笔记下载)

2015-11-11 18:01 796 查看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课程大纲,首先是自我介绍。由于我们是做数据运营,那么需要先进行App的数据概览,接着了解一下数据的组织(是如何运用这些组织来用起App的)。然后,谈谈这些数据怎么落地,讲述一些具体的实践,即数据怎么用,怎么有效率的运营。最后,因为我们也是在创业,因而要来分享一下一些创业的新的。

和大家一样,我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80后)。 我从事的是码农的工作,对比上面这两张图片(刚上大学vs现在的我),前程没有赚太多,但头发越来越少了。我主要的职业生涯就是上完大学后,没有工作直接读了硕士,而后博士,接着就是当博士后做讲师。但是,有一个实际情况是09年的时候,开始转正式工作时候的工资仅有2000块,和其他同学朋友相比差距太大,进而引起了强烈的心理落差。
 
最早进的腾讯的搜搜,一直到13年。腾讯搜搜虽然资源很多,但是仅仅只搞到了第三的位置。后来,转而在搜狗呆了一年多后,离职创业——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对钱的不满。

从数据看产品运营
产品运营如何做运营?最关键的点是什么呢,我大概总结出几个流派:1.     直觉流派——天山:即天才级别,如乔布斯这样能根据自己的直觉来引导消费市场。2.     人性流派——星宿:八小时产品的分析的分享,这种就属于典型的人性流派,同时也需要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是,这个需要有过历练的人,二三十岁、九零年后的人可能一时半会无法提炼出来,必须历事历人,才能对人性有着深刻的了解3.     数据流派——少林:大部分产品运营属于这个派别,大家每天看统计日报、数据,听领导需求。根据数据和领导的要求做一些产品运营的决策。 
但是万法归一,所有的流派都能学到一个高深的境界,但是大部分来说,天才特别少,真正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也十分困难,这需要一个长久的时间和机遇。然而,数据的话是大家最容易接触的到的,且大部分也是这样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数据流派的‘武功’练得更加精深一点,也是提高水平最现实的路径。
App数据概览
特点1:大数据
我在腾讯做App用户画像和推荐系统,所以这方面也比较熟悉。腾讯早期的App市场,叫海纳即现在的应用宝,因而对app的数据相对比较熟悉,包括大数据。App的数据类型可以拆分成以下五个类别:1.     市场数据,包括苹果市场和安卓市场,根据今年7-8月份的市场统计,这两个市场的App数量大于150万。2.     市场评论数据,是用户第一手的感受,我们是下了最近三个月的不管安卓还是苹果的市场的数据,有大于1个亿3.     微博、微信app相关数据,就好比微信中的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和各种用户提到的App应用好玩不好玩,这样的数据每月有在千万级4.     各类新闻、论坛都会有大量和app相关的数据或者内容5.     自己的友盟等的私有数据(自己嵌入SDK的数据)
 
这样,就构成了我们app所有的数据概览,这可以算是一个大数据。
特点2:透明化
刚才说了app数据的一个特点就是大数据,这个是真正的大数据,并没有吹嘘的成分。另外,App数据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透明化。
由大数据透明化带来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缺少秘密。因为有大量的公开的数据,比如运营排行榜啊,评论啊等等,各种数据都是公开的,大家可以公共获取的。这样的话我们根据排行、相关关系,就很容易得到你的日活DAU,包括你的收入,各种用户分布,基本情况等,都能一一了解。像我们现在也做一些收入和DAU的预测,基本上也就是可能差个一倍或者两倍,但很少差个数量级的。所以说现在的这个app数据竞争,在以前我们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现在app大数据时代,所有人都已经是知己知彼了,如何去打赢更关键,这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另一个特点——透明化。
你应该掌握的App数据
这个就是我们形象的用图标表示,一个app做相关大数据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开放的数据,以及要私有数据和第三方数据。然后我们做产品运营从数据角度来看,怎么利用这写所有的数据来做一个产品的运营或者产品的决策。
App数据的组织
刚才我们看了可以供我们做运营决策的数据有那么多,但数据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能够组织起来的信息才是知识。如果仅仅是零散的信息,没有组织的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这里需要讲解一下关于App数据的组织。大概的话可以分为两点。
1.     我是谁
要回答我们利用这些数据来搞清楚我的app 是谁,是什么——即【我的谁】是我们第一个要搞懂的问题。因为,在大公司上班很多产品要对接一些技术,因而招新人的时候还会找做技术的来,也面试一下和大家都协作精神如何。一般我们作为数据组会问来面试产品或者运营的人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描述你的产品?很简单用一句话,或者几个关键词来描述。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的情况,包括两三年的产品运营,很难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产品。特别是那些应届生,他做过的一些东西用一句话描述,大部分都很难精准描述自己的产品的,都是啰啰嗦嗦一大堆,却很难说到一个或者几个重点上。但其实,我们app这个组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数据来描述你的app是什么。
 从数据的角度来说的话,如何描述你的app其实就是构建了一个app画像。对app拉说,关键词是核心,你要用几个精准关键词来描述你的app,像一般来说,可以用百度广告这样的分类关键词分类模式:品牌词(产品品牌),产品词(比如冰箱,洗衣机等这样的产品),通用词(说一个功能),竞品词(竞品品牌词),活动词促销活动词)。
 为什么说关键词是核心?因为,现在App各个市场只能索引,只能检索到你App的标题,关键词,而大部分描述性的文字是不能索引的。还有你的app内部信息,虽然现在有app in search 可以检索app内部信息,但大部分市场现阶段还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整个数据的世界,唯一能描述你的App的就是你的标题和关键词,如果这些填的不准的话,包括我要做你的推介,广告匹配等等都很难做到非常精确。所以说关键词是app一个核心,用于描述你app的核心。
 l  App关键词
刚才说到百度广告做关键词分类时候分了很多,而我们App的关键词被分为这三类:1)     品牌词:就是自己的品牌,及竞品的品牌。大部分app市场我们也统一了App的名字——80%其实都只搜app的名字2)     功能词:目前搜的越来越多,包括p2p金融,贷款,挂号、健身等3)     类别词:比如金融、理财,但会相对少些
主要还是以前两类居多。
2.      谁用我
刚才说过了app的组第一点,就是如何描述你的App——我是谁。第二点就是如何描述你的用户群怎样——谁来用我。
刚才说过我们和一些产品做交互,写作,但我们很难清楚的看到如何描述你的App,但如果需要知道你App的用户,怎么划分用户,这样我们会看见资深的产品运营和2-3年的有很大差别——TX分P1, P2、P3,而3级一般高级PM,我们和这些资历比较深的合作时候,协作起来能很清楚的看到他们是对用户的理解比初入行的要深的多。
 
因而,我们很容易从这点看出其功力如何。从数据的角度来说,怎么描述你的用户,一般来说大学生收入比较高,这样的表述。但我们从数据角度来说,所有app用户画像,无论腾讯,百度、微博等等的它的一些广告系统大家能看到:1.   社会化属性:年龄、性别、低于、学历和职业这五个标准的社会化属性,2.   兴趣类别:更细致,一个类别,好比旅游类别还是没事——就是我有这样的兴趣爱好3.   兴趣标签:相当于更细的类别(3级类别),好比去哪里旅游(如我去张家界),做什么运动(如打羽毛球),美食(如烤翅)
 
2和3有些系统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总的来说3显得更细致,而一般我们这样来描述我们的用户就会很清晰。
App运营数据流从数据的角度来看产品运营,我们有这么的多的app数据。其次,我们希望能把数据不断优化,总结成具体的数据仓储的样子。第一个就是app画像(如功能标签,质量标签等);第二点就是总结成app用户画像,社会化属性,关系链,信息化标签等等。利用这些组织化后的知识进行我们的产品决策——这就是从数据流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产品运营。
4.  数据驱动营销
刚才说了app的数据的组织,然后我们来说一些经验——数据驱动的营销1)  数据如何指导营销推广2)  数据如何获取3)  数据如何更丰富,精准 先来看看App营销推广,现在大家都知道现在App推广的渠道众多,各种灰色的、白色的这样类似的渠道。比如像App Store,有ASO(搜索优化),安卓的各种卖时间的,卖广告位的。也有各种打榜,刷榜,积分墙。积分墙在新版iOS的App Store里不准嵌入这种广告了,更多的早前做积分墙的现在都转成做众测了——其实就是掏钱让大家下App。其次,就是广告平台——这就属于比较正规的,比如广点通这种通讯职业广告平台,包括新浪微博等。此外还有百度渠道,百度有搜索广告,原生广告,以及它的一些App 推广,比如春华。最后一个就是所谓的DSP,这个其实是成本最高的,我们了解到一些DSP,一个下载成本可能就要几十块钱
 
像我们的社区广告的话,应该是现在秀的最好的,低的话可以做到1-2元,而且它的转化率十分高,下载后的留存率也很高。此外还能走走App出海,比如Facebook,Twitter、谷歌广告——就是我们会有些这样的推广营销渠道。
 我们的App营销渠道方法多,但总体上我们的心里要有数,即App总体的一个分布。App市场大部分还是从各个市场下载,大概的话App市场占比有60%左右的市场流量,广告平台,就类似社区广告,移动广告,这个占比30%(如果是国内会相对少一点),还有积分墙,众测大概在10%左右,这是总体的占比情况。
 其次,App市场内部流量占比,现在大家下载还是从分类榜单、应用排行榜来下载App这样的榜单来下载。但现在职业搜索和推荐会占比更多,有60%——各种市场也希望通过搜索推荐来暴露更多常有的App,搜索推荐的流量会越来越多。
了解了App推广渠道,下面可以和前面说的数据对应起来。从数据角度看,可以有很多推广营销渠道和方法。数据角度看就比较简单。
App用户画像,即写关键词,精准描述——做广告的定义,百度推广等适用。还有一种就是在各个市场内写一些关键词,这是你App被搜到的主要的被索引的位置,如ASO(市场优化),就是市场内做的画像App Store,其实没有卖时间或者安装广告的,只能把一些关键词写的更好,做所谓的ASO。另外一个就是做一些媒体运营,发文章,需要看要发在哪个媒体,主要看App分类。比如在豆瓣小组发文章,就可以通过app关键词来搜,建贴吧并发软文——就是对应App画像的范畴。
 
另外,还有App用户画像,其是用来描述我的用户是什么,比如现在很多App其实想做DSP广告, 或者找广告代理,广告代理的要求的你需要给我定一个用户画像。特别是广点通,就要求首要的必须告诉他们你的App用户画像是什么,但很多App是缺少用户画像的。从数据角度看,如广点通,Facebook就是叫一个用户定向,这个越精准,我们的广告效果越好。包括DSP也是一些用户标签。而社区运营包含微博,我们希望可以艾特某人,或者直接投放到具体的粉丝上,其实也是App的更细的用户画像。包括我们现在的社区,微信软文,也是要根据你的用户群去针对性的发软文,效果更好。
 4)  数据如何获取
再来说说具体的广告渠道——数据从哪里来,怎么用。

首先,大部分都是关键词相关的广告,谷歌,百度这样的广告,还有App市场关键词,如上图所示。不同渠道,不同市场会有不同的规则。
 l  关键词工具
再来看一下一些常用的关键词工具
首先,就是和app相关的工具——Appannie(国际上很流行的),还有国内的asou等都可以查询。App本身广告或者做ASO,我们肯定是希望他是热门的。其次,就是竞争对手少,填这些关键词的热门App少,所有的关键词广告或者ASO都要基于热门(搜的人多)和这个词竞争少(没多少人使用的关键词)的两个原则。
 
比如微信,这个词是没什么意义的,不管各个市场的ASO很难做,还有搜索广告会有品牌保护,且填了价格可能也会非常高。
 还有一种可以借助百度关键词工具。我们看App关键词工具并不会给我们一个细致的下载量或者搜索量。但百度关键词工具,如百度指数能看到一些词的搜索热度和趋势,而百度推广工具(建议注册一个推广账号,现在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工具)使用其中搜索广告的关键词工具,可以查看所有词的实际搜索量,含pc和移动端)。搜索引擎搜索的和市场搜索的有一定的相关性。l  用户定向类广告
属于用户画像专用的广告,第一个是twitter广告,基于相似账号,比如我想做笔记类应用广告,我的用户画像不是很清晰的时候,我可以查看的我竞品,比如印象笔记,我的广告就可以投放到他的账号类似的粉丝身上,用他人的用户画像定义我的用户画像。其次,就是基于用户兴趣类别了,去选择一些用户感兴趣的类别。
第二个是微博广告也是如此,有大的类别和选项,更精准的在下面有信息标签,可以填具体的词,然后会告诉你对应标签的人数是多少,国内的广点通也类似微博广告。

然后来看看用户定向类数据工具,相对比关键词困难,是app中相对比较隐私的部分。因为自己的App都不知道自己的用户信息标签,或者年龄分布,都是很难得到的。一般来说都是通过间接的渠道获得——比如百度指数和网盟。他们就能生成搜这些词的人的信息。另外,可以借助微博企业号的数据中心,也可以看到我的粉丝的年龄分布等信息,来定位自己的用户画像,同时还能查看竞品的用户画像如何(年龄分布,职业分布等等的信息标签)。

说说数据冷启动的问题,新的App上架,怎么获得关键信息,怎么找到用户画像。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首先,大量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可以多关注竞品,看其是怎么做关键词的,并且看看他的粉丝分布如何。再一个是先给一点流量来看点击效果,看看反馈是否友好,借此来优化数据。好比我们投放一个ASO的市场关键词,如果这个关键词可以带来高搜索量,下载量——那么可以认为这是个我可以用的关键词,长期保留。有些关键词虽然热度高,但是没法带来搜索量和下载量,可能就要不断做apptext,不断优化数据,优化用户画像。

刚才是从宏观角度从数据层面看app(关键词,用户画像、年龄分布,职业分布等的整体情况),另外,我们从数据角度还有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聚焦到一个个的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一个10-100-1000的法则。就是要真实能够面对面10个用户来面谈,一个月要关注100个用户,要收集至少1000条用户反馈——怎么把握产品宏观和微观的数据,我们自己做推荐系统就是根据这些用户画像的用户来做推荐。
 
我做的是社区化产品,我们每个月都会找一些用户来面谈:我的推荐好不好,怎么改进更好——会发现从宏观上同事总结出来的和用户面对面得出的差别会很大。我们会觉得推荐越准确越好,但很多用户认为并不一定要针对性推荐,可以推荐有意思的,不一定非要要求有相关性。从认识到开发思路和用户的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我们既要把握宏观也要把握围观。
此外,我的围观用户怎么和宏观具产品表象具体中间怎么转换的,或者怎么看用户和用户群的关系,这里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些生物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的书。我们给很多app做推广就发现,很多公司花了很大的价钱做市场推广,但花大价钱的评论第一个就是差评,这样可能就严重降低他的转化率。所以说,怎么宏观和微观,怎么去把控——就要看大家自己的修行了,多看点书很重要。这样的话可以容易看到一个个人和产品的宏观表象怎么链接起来的。
 
还有一种就是可以有结论性的东西,我们一个个用户和最终的用户群最关键的纽带就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很多公司都很重视核心用户的意见和价值,因为他们的言论是能左右整个市场导向的,可以影响很多用户的,他们的价值对产品或者企业来说影响都是深远的。
建议大家多用QQ群工具,我的经验是只要用我们产品的,不管通过什么方式(甚至百度推广),都优先来加我们的QQ群,然后每天收集用户反馈和意见;甚至有业务客户来我们也是临时拉起一个QQ群来做。群问问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来推荐给大家使用,现在群的一些问题没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沉淀工具,大家每天都来问相同的问题。而群问问是QQ群的一个插件,可以将经常问的问题总结到群里。那每次大家来群里的时候,都能先看一下群问问里是否有问题的解答。
5.  创业心得
我们的心得就是,第一创业一定要向钱看,可以允许你当下不赚钱,但是不能不知道将来怎么赚钱,这是不行的,在未来可见的几年一定要能赚钱。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两个人,做的流量倒卖的生意(一开始就是赚钱的)。其次,融资方面也是十分容易的(在搜狗,腾讯做过),云测投资也拿了——他们有很多大量的刚开始做的App(刚拿融资,想测好点,都在他们这测),本身他们也很难做这方面的下游更进一步的营销推广活动,他们更多搞点投资,就投资了我们。因而他们一些新增的App用户都能延伸到我们这边,来做一些推广活动。
 
因而,创业第一步就是一定要赚钱,第二就是要找投资人——刚开始可以钱少点,但要找战略投资人,而不是财务投资人。财务投资人只会单纯简单的给点钱,而不是资源。对创业初期来说,资源是最重要的,我们团队现在就4-5个人,但资源很稳定——抱大腿要抱的好。
 
再说一下互联网创业的特点,我们的团队出来一年还能维持,但有些团队出来已经搞死1-2家公司了。这里给点心得让大家参考,第一点就是少写代码,大量云服务,成熟框架都能用。一些小厂的码农他们写大型的搜索系统,更多的还是用公开的代码来修改。我们虽然做专业的搜索,但现在就用的阿里云的搜索,一行代码都不写,而做出来的系统都比他们强。现在是云时代了,大家应该要能不写代码尽量不写代码——稳定,又节省时间、可以腾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其次,要多读书,做一个产品不仅要懂产品也要懂专业(比如:金融类产品),多涉猎一些书籍(天文地理、经济学、心理学等等的)都对你的产品运营开发有用,其实在一些所谓的经验都是这些领域的常识。
 
互联网创业的理想状态是有种想法就是——坐地数钱,而不是局限于习惯式的朝九晚五,一周六天工作。码农角度看:我做个服务,在线上跑着并不断有用户用,至少对我来说是可扩张的,用一个人的成本开发一个服务能获得几万的使用(可能还成倍扩张)——这才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创业:一个人可以cover10万甚至更多的用户,我都能cover的住!才会达到理想的互联网的状态。我们现在状态工作5天,每天十点上班,晚上5点多去跑步健身,报个瑜伽班,内外兼修——且不鼓励加班,除非有上线或者bug,加班和互联网精神其实是有违背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