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Web前端 > React

ReactiveCocoa框架菜鸟入门(五)——信号的FlattenMap与Map

2015-06-18 21:42 459 查看

文章背景

本文是在阅读《ReactiveCocoa入门教程:第一部分》一文后,提出的一些补充。主要是比较深入的研究了信号(Signal)的FlattenMap与Map与Map方法。

读者应该至少了解信号的概念,以及信号的基本操作。

问题提出

有时候,我们需要把一个异步的API用信号的方式来表示。比如,点击登录按钮后异步的访问服务器,当获取到数据的时候再调用订阅者的处理方法。一个可能会出现的代码大概是这样:

- (RACSignal *)signInSignal {
return [RACSignal createSignal:^RACDisposable *(id subscriber){
   [self.signInService 
     signInWithUsername:self.usernameTextField.text
               password:self.passwordTextField.text
               complete:^(BOOL success){
                    [subscriber sendNext:@(success)];
                    [subscriber sendCompleted];
     }];
   return nil;
}];
}

[[[self.signInButton
   rac_signalForControlEvents:UIControlEventTouchUpInside]
   map:^id(id x){
     return [self signInSignal];
   }]
   subscribeNext:^(id x){
     NSLog(@"Sign in result: %@", x);
   }];


这样的代码并不能正常运行,原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map方法换成flattenMap方法,但是却没有给出解释。在此专栏的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研究过了flattenMap的工作原理,并且明确了一点:map方法是基于flattenMap方法实现的。

再探FlattenMap与Map

在了解这两个方法的工作原理之前,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思路。对于一个信号流(由若干个信号前后拼接而成)中的每一个信号而言,我们最关心它能传递出什么数据,就像我们只关心水龙头里面流出的是水还是石油一样。至于流入的数据,一定是上一个信号的流出数据。

然而,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清楚,信号能流出什么样的数据,是在创建这个信号的决定的。也就是说,订阅者拿到的数据,取决于在创建信号的时候,我们制定的sendNext方法的参数。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在水龙头之间添加过滤网来实现类似的功能。

《ReactiveCocoa框架菜鸟入门——信号(Signal)详解》一文中,我们已经详细的查看了bind方法和flattenMap方法的代码和文档。

flattenMap方法,实际上是根据前一个信号传递进来的参数重新建立了一个信号,这个参数,可能会在创建信号的时候用到,也有可能根本用不到。比如在之前的例子中,我们其实调用了自定义的方法来创建信号。

之前提到过,我们关注一个信号能传递什么数据出来,那么调用了flattenMap方法创建的信号,会传出什么样的值呢?

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flattenMap方法并不关心生成的信号会传递什么值,它只负责

根据前一个信号的参数创建一个新的信号!

而至于这个信号会传递什么值,之前也提到过,是在创建信号的时候指定的。比如本文所举的例子中,我们自定义的信号会传递这样的值

[subscriber sendNext:@(success)];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map方法就简单了。先看一下map方法的定义:

- (instancetype)map:(id (^)(id value))block {
    NSCParameterAssert(block != nil);

    Class class = self.class;

    return [[self flattenMap:^(id value) {
        return [class return:block(value)];
    }] setNameWithFormat:@"[%@] -map:", self.name];
}


这里的[class return:block(value)]方法实现了flattenMap方法的功能,他返回了一个信号。return:方法的代码实现有点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这里就不具体分析,总结来说就是,这个信号传递的值讲是block(value)。

flattenMap方法和map方法都有一个带参数value的block作为这个方法的参数。不同的是,flattenMap方法通过调用block(value)来创建一个新的方法。它可以灵活的定义新创建的信号。而map方法,将会创建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信号,只不过新的信号传递的值变为了block(value)。

总结一下,个人对map的理解是“变换”。map方法,根据原信号创建了一个新的信号,并且变换了信号的输出值。这两个信号具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关系。而flattenMap方法,直接生成了一个新的信号,这两个信号并没有先后顺序关系,属于同层次的平行关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会被命名为flattenMap吧。

实践检验

回头看一看此前的例子之所以用map方法不行的原因在于,map方法创建的信号,接收了前一个信号传递的值,传出的值是[self signInSignal]的执行结果,即任然是一个信号,但是我们并不需要这个信号,我们需要的是这个信号的传出值。

使用flattenMap方法就可行的原因在于,flattenMap方法生成了一个新的信号,也就是我们调用[self signInSignal]的执行结果。这个信号的传出的值,在信号的创建过程中已经被定义。所以可以正常工作。

吐槽一句

非常感谢最初翻译出ReactiveCocoa教程的大牛,给了我们快速入门的机会。但是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简单一句flattenMap可以处理信号中的信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可能会影响无数的学习者。甚至原作者当时也没能完全理解flattenMap的工作原理以及和map方法之间的关系。我想,严谨、求真知,是对任何一门科学的基本尊重。包括软件工程。

这句话,也送给未来的自己!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