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关于兴趣、教育、敬业 与 职业道德 ——读 金旭亮、时寒冰博文有感

2014-03-18 18:20 260 查看

教育、大学与考试

    下午休息了一个半小时后,起来查看了一下“鲜果网”中新博文。金旭亮老师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编程的老师,半个月前看到其一篇文章,讲述刚过去的一个学期使用开卷、带电脑、上网进行考试的过程,印象特别深刻。

    这次主要是看了其对2011年度教学总结,里面有一句话:“只要教师用心教且教学方法得当,绝大多数学生都还是愿意学习的。”,因为在那一届学生中,“大多数学生都能从我这门课中有所收获,有相当多的学生表示对编程产生了兴趣”,兴趣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对于软件技术而言,有了兴趣,一切就好办了。

    后来浏览了金老师一些其他的文章,可以看出金老师的气度与对人生的看法。不觉又链接到了时寒冰先生的博客,主要查看了其在美国考察期间,对美国房价 与 美国大学教育 的博文(感受美国的大学教育(上))。如金老师所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对教育深感兴趣,所以无时无处都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在时先生的博文中,对中美教育的总结,“大学教育是冲刺阶段,在美国,小学玩着学、中学慢步走、大学快跑,从婴儿到健将。国内则是小学、中学玩命跑,大学玩着学,这种萎靡的状态令人揪心!”,联想到前段时间看的《非学校化社会》(伊里奇,1970),可以说教育
和 社会互为缩影。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过分的腔调了“竞争”,而忽略了“合作”与“差异化”,所以,我们需要人比人,98分还不够。长时间压抑的学校教育(13年,学前班到高三),学生被导向到了仅仅是追求分数,而忽略了个性与兴趣发展,未能培养主动学习的素质。到了大学,终于没有人管(控制)了,于是松懈了。

兴趣、敬业 与 职业道德

    根据自己大学经历和现在和大学生的交流,大三学生中有明确兴趣与目标的同学人数,平均来说低于50%,了解专业、并对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同学低于20%(有问卷调查数据佐证),有55%的学生对专业其实是没有感觉的。“据我观察,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又能干什么并且应该干什么的估计高达90%。”(金旭亮,2010
如果对工作/学习没有激情与兴趣,人很难感受到快乐与兴趣(工作与学习的痛苦,如果是喜欢的,本身也是一种难忘的经历)。用金老师的话说(与一名写了10万行代码本科生的交流),“热爱会带来激情和投入”,“因热爱而敬业”,“一个人,如果他所干的工作与他的兴趣和擅长一致,那么,他干不好这份工作实在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

    这几天看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里面讲到了很多观点,让人重新思考多年教育对自己的影响。其中提到一个“职业道德”,其实就是指一种敬业/乐业的精神,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服务他人、同时被他人服务的个体。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就会逐渐培养一种“职业自豪感”;另外,我们在接受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欣赏到一种美的享受(前天出小区去超市买菜,回来时一个小区物业大姐专门停留了一下替我开门,特别感动;我也经常这样做,因为感觉到了自我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我们享受了服务时,我们应该及时大声的表示感谢;当我们服务他人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多替客户考虑,当客户表示谢意时轻声表达“不用谢”。

    在生活中,我们听到了太多的“职业厌恶感”,而不是“职业自豪感”。正如选择理论(Choice Theory,《了解你的学生》,格拉瑟,1998/2011)所言,其实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我们可以选择高兴,也可以选择悲伤,这都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如果同样要做一件事情,那就为这件事情找到一些价值,以及自己的价值。

    总结需要时间,另外,总结让我们思考得更清晰。另外,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博士,但博士经历,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记。如写博文时注意对观点引用的核实,因为科学本身是严谨的,即使是一篇博文。

    关于选择理论的资料,学业失败与学业成功的新视角 

附1:2014年对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大三(下)学生的问卷调查



附2:陈春花教授关于管理的书籍 与 视频课程(值得一看)

华南理工大学公开课: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