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商业模式论文资料

2013-01-05 21:23 309 查看
http://epaper.kingmall.com/html/2012-11/05/content_12086.htm

梁耀铭:医学检验的先行者

18年前,他是这个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广州成立最早进行医学检验服务的公司,那时的金域检验还只是广州医学院的一家负责成果转让、科技开发的校办企业。

11年前,他终于拿到了《医疗机构经营许可证》,金域成了医学检验的第一支正规军。

而今,他创建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已在全国拥有19家连锁中心实验室,服务全国13000多家医院和国内外知名药企,市场占有率超过三成。即使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2012年上半年金域检验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56.7%。

A“烧钱”的行业

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才具有占领市场的资本,这就要求金域把赚回来的钱又投入新的科研运作。

金域检验到底是做什么的?资料显示,是以提供医学检测外包服务为核心业务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服务机构。

通俗点,就是以前人们在医院抽血医院自己检测、出报告;现在,医院只负责抽血,但将检验和出报告的环节外包给第三方实验室。如今,金域检验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检验机构,业务领域拓展到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新药临床试验、卫生检验、健康体检、科研服务等六大类,每年能达到50%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起步到成为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独立检验机构,蓦然回首,梁耀铭觉得这条路走得颇为艰辛。

“如果不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10年前我也许就拿不到正规牌照;如果当年没顶住资金压力,也就没有了今天的金域。”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梁耀铭颇具粤商的胆识和严谨。常常挂在他嘴边的,是事业而不是赚钱,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他的真实写照。

金域成立之初,这家广州医学院旗下的校办企业大部分是与医院打交道,当时有些检验项目医院做不了,都是拿到金域帮忙检测一下,没想到之后送过来的检验标本越来越多。那时候,梁耀铭对于医疗检验服务行业只有模糊的概念。慢慢地,他开始把医学检验当做主营业务开展。

由于拿不到长期合同,金域更像是一个专接医院尾单的机构,一年的营业额只有一两百万,很多人心灰意冷,坚持不下去就走了。但是,梁耀铭没有放弃,尤其是在留学深造期间了解到欧美国家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已成为主流后,他更是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同时,他意识到,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化的流程管理系统,实验室的运作模式根本无法复制。

于是,2002年开始,梁耀铭带领金域开始了质量体系标准化的建设之路,经过不懈努力,将ISO/IEC17025质量体系认证、ISO9001认证、CAP和ISO15189之体系认证一一收入囊中。与一些赚快钱的行业不同,医学检验还很“烧钱”,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才具有占领市场的资本,那么,这就要求金域把赚回来的钱又投入新的科研运作。据估算,从技术平台的投入周期来看,从检测项目规划到最终成型通常需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资金则平均每个平台四五百万。如果做得好,高端特检可实现毛利率50%左右,低端常规服务也保持在40%左右。

B“顶天立地”策略

连续6年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长,使金域检验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所以今年进入调整期。

有数据显示,中国99%的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科。面对1%的医学诊断市场份额,梁耀铭表示市场竞争颇为激烈。“国内的独立医学实验室还在启蒙阶段,目前差不多有百余家瓜分这1%的资源,金域、艾迪康和迪安诊断分居前三席。”

业内人士称,目前,立足于广州的金域已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三成,相当于后两者的总和。杭州艾迪康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覆盖了15个省份,不过最近管理层的动荡使得艾迪康今年略显疲态。迪安诊断是行业内首家上市公司,市值近30亿元,目前主要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11个省份,并仍在努力扩张自己的版图,攻势凌厉。

对梁耀铭来说,连续6年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长,已经使金域检验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所以今年进入调整期,减速沉淀、精耕细作。即便如此,金域增长势头依旧,全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10亿元。面对医学检验这个本来不大的蛋糕,公司正在谋划2013年全面发力,高低市场全面狙击对手。“这就好比马拉松,一直保持快速肯定吃不消,我可以先冲一段距离,然后平缓地修整一下,再厚积薄发。这样才能跑得更稳、跑得更远。”

经历10年的沉淀探索,自2007年开始,金域检验开启高速发展模式,短时间内将连锁化实验室网络从广州辐射至全国。目前,金域有19个实验室分布在不同的省份,覆盖医院超过13000家,为全国900多万患者提供服务,检测项目多达1500多项,包括肿瘤、肝肾脏、医学遗传、自身免疫疾病等项目。

“我们下一步的整体策略是‘顶天立地’,即高端特检项目与基层医疗市场的常规项目组合发展。同时,公司还将以香港为依托,向国际市场进军。”梁耀铭表示,公司未来三年将累计投入1亿元升级技术平台,预计2015年可检测项目数可达到2500项,实现营业额30亿元。

C“决战”基层医疗

基层医疗市场8500亿元规模的蛋糕让业内资本蠢蠢欲动,只有追求“差异化”竞争才能胜出。

纵观金域的发展模式,医院的角色很微妙:一方面,医院是金域的“衣食父母”;另一方面,金域与医院又相互竞争。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医学检验机构发展的关键。

原来,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模式来自于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的诊所、医疗机构并不设立检验科,而是与独立医学实验室合作。目前,独立医学实验室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35%以上,美国排名第一的Quest公司市值更是高达91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新浪、搜狐与携程三家公司的总和还多。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无论医院规模大小都设有检验科,但缺乏与之匹配的科研力量和人才配置。

梁耀铭介绍,现在金域检验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二甲医院,不过在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出台,确立了以县级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改革后,这种格局或许会改变。

在基层医疗市场,8500亿元规模的蛋糕让许多投资者和业内资本蠢蠢欲动,金域就是其中之一。梁耀铭认为,只有追求“差异化”竞争才能在这场“鏖战”中脱颖而出,如何与基层医疗机构实现长远合作才是关键。目前,金域已在株洲与当地医院合作建立检验中心进行试点,希望可以实现市县乡检验服务一体化,为进军基层医疗市场吸收经验。

只是相较于价格不甚敏感的公立医院业务,基层医疗与民营医院的合作则牵涉到更多价格竞争。然而,一向使用成熟稳定的进口设备和耗材的金域在这点并不占优势,要想顺利进军基层医疗市场,首先必须控制成本。“未来基层医疗市场的比重可能会超过二甲医院,不过为了控制成本,我们可能会在设备、耗材等方面倾向于国产,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当然,我们也会通过试用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厂家,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可以改进。”

梁耀铭透露,目前金域个别检验项目已在试用国产设备和耗材,虽然第三方医学检测由物价局确定服务价码,然而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医院所需样本量、回款时间的不同进行不同比例的扣率。因此,有些检验项目如果样本量够大,进口与国产服务的价格差别并不大。“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医院,我们会提供进口和国产两种报价供他们选择。”

3种合作模式

目前,金域覆盖的13000多家医院包括三甲、二甲和民营、社区医院,梁耀铭认为应针对不同规模的医院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小医院、诊所和社区门诊的诊断设备往往简陋,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金域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对于中型医院来说,做一些特殊诊断可能没有利润或利润很低,倒不如外包给金域作补充;对于大医院来说,有些检验项目对设备、人员要求高,投入大,单家医院由于样本量有限,投入巨资、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又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可以将小样本的不挣钱的项目外包给金域,按照比例收取回报,既节约成本,还能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同时金域还会寻找国内外技术的差距作为三甲自身检测项目的补充。

个人档案

梁耀铭,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董事长和CEO,1994年创建金域检验。2010年获得广东省“十大卓越质量管理者”称号,2011年被评为“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金域检验先后被评为“2009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TOP10”,“2010 CV Awards 年度最具潜力企业100”等荣誉。

http://www.ycwb.com/news_special/2012-01/13/content_3703586.htm

梁耀铭:以商业创新突破医改困局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2-01-13 16:20 

 
2011经济风云人物对话录

羊城晚报记者 陆志霖
“这是一只鲨鱼苗!”

几乎所有听完金域检验商业模式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过,作为公司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的梁耀铭,似乎对此并不感冒。常常挂在他嘴边的,是事业而不是赚钱———即便在刚刚举行的“2011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颁奖现场,他也毫不隐讳“公司还在亏钱”。

但这仍然不能打消人们对金域检验是“鲨鱼苗”的判断。原因很简单,这家公司的运作模式几乎符合人们对现代服务业商业的一切构想:第三方机构,能对接和外包医院所有的专业检验服务;分工高度专业,可降低医学检验成本和提高质量,使检验标准更加统一;可对接和外包国际医检、跨国药企研发业务;而且更重要的是,梁耀铭以董事长兼总经理身份领导的金域,是国内行业市场绝对的创新者和领先者。

到底什么是广州金域医学检验的商业模式?通俗点,就是以前人们在医院抽血医院里检测、出报告;而现在呢,还在医院里抽血,但检测和出报告外包给另外的专业后台:第三方实验室。

数据显示,2011年,金域检验为全国900多万的患者提供服务,血液标本量接近800万,细胞病理标本量超过115万例,组织病理超过75万例,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6个省。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率预计达到53%,收入近7亿元,预计2015年可达到20亿元。

至此,就可以理解对于这只正在迅速长大的“鲨鱼苗”,梁耀铭最在意的,为何不是利润,而是在以商业创新突破医改困局———社会问题解决了,“商业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业态创新:

第三方医检何以解医改难题

羊城晚报:金域的创新之处到底何在?

梁耀铭:医学检验是各类医院的常规项目,但它一般不对社会开放,只供医院自己使用,检测内容单一,有的设备还有闲置。而金域检验不同,它是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搭建的公共医学平台不仅仅为医院提供服务,而且全方位地对社会开放。在医学检验、新药临床试验、科研服务、食品卫生检验等领域,为医院、药厂、科研单位、食品检验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用句时髦的话,这是新商业模式,但实在地讲,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在欧美,这种医学第三方实验室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有了。

羊城晚报: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新医改,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如何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上发挥作用?

梁耀铭:新医改的思路是,“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中小医院、诊所和社区门诊,诊断设备简陋,而通过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就可以有效地规避了医院在实验室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的高额投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对病症的诊断精准度。去年5月,金域与株洲市最大三甲医院的合作,集中区域检验资源,共建区域检验平台,就是顺应新医改所做的新尝试。

对于大医院来说,有些检验项目对设备、人员要求高,投入大,而且单家医院由于样本量有限,投入巨资、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又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则可以集中承接和外包这些项目,节省了投入,还能提高专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

一句话,医学检验第三方外包对新医改的意义,对大医院来说可以降低检验费用,对中小医院来说,则可以应有而未有的、标准统一的检验服务。

全球视野:

用国际顶级资源来配置企业

羊城晚报:据了解,金域检验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国际医学实验室最高标准CAP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检测数据和报告同时被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为什么金域要对自己要求这么高?

梁耀铭:金域还要挑战国际参考实验室这一全球实验室最高标准。专业化、规模化,提供的检验报告权威、通用,是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立身之本,因为医检行业被挑刺的几率也很高。

从长远来看,现代高端服务业地域限制越来越少,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只要有资质、能够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就可以承接国际服务行业外包业务,包括全球医检外包,甚至是国际新药研发外包市场。去年金域已经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这是我们开拓国际市场,融入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羊城晚报:五年前,金域引进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及美国临床病理学会(ASCP)会员李洪波博士担任医学总监,也是全职引进国内第一位拥有美国病理执业医师执照的学科带头人。为什么要特地从国外引进人才?

梁耀铭:服务业靠的就是人。不仅是李博士,目前金域已拥有一支以归国专家为主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其中海外全职回国专家13人,国外专家顾问团队50余人。只有用全球视野来配置资源,我们的企业才能进入全球产业链,而且是产业链的高端。

专业坚守:

有需求就值得专注

羊城晚报:您在颁奖典礼上感叹说从事的是一个“赚不了快钱”的行业。那你为何还要坚持?

梁耀铭:这个行业确实赚不了快钱,甚至还很“烧钱”。例如,我们通过的美国病理学会(CAP)和ISO15189质量体系认证,那都是相当“烧钱”。目前金域在全国建立了19家省级中心实验室,很多实验室还是不盈利的。

坚持做下去是因为市场有这个需求。不管环境如何,这个行业是有需求的,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只要越做越专,那么任何风吹雨打都不怕,外面怎么变都万变不离其宗。十几年的服务业做下来,专注、有恒心、有耐心是我最大的体会。我一直坚信“在自己的行业专心,在自己的主业灵活”这句话。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扩张,接下来我着重要做的就是精耕细作,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运营管理体系。就好像长跑,停下来喝一口水,然后再出发,这样才能跑得更稳,跑得更远。

梁耀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带领的金域检验开启了我国公共医学实验室先河,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医学实验室,成为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发展模式的开创者。

 

 

http://www.he-cn.com/article.asp?id=7299

能挖到“金矿”的实验室
渴望从医学独立实验室淘到金子的经营者和投资者,都在等待这个行业爆炸式发展

  即将出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将给整个医疗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善于捕捉机会的创业风险投资商正在巨大的机遇中寻找商机。而正在中国悄然发展,并且不断壮大的医学独立实验室以其蕴含的巨大商机不断触动着风险投资商的神经。

  在第二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全国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像IDG、红杉、鼎晖、启明、联想都对医学独立实验室这个巨大的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是,能否挖到真金,目前还很难预测。

有待开采的“金矿”

  医学独立实验室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和计算机、生物技术共同催生的产物。由于独立实验室实现了检验样品的集中检测,可以同时检测多份样品,而且所需样品量和耗材越来越少,从而大大节省费用,却提高了检测效率和质量,降低错误发生率,是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目前,美国的医学检验服务行业发展已十分成熟,2003年美国医学检验业务市场容量为370亿美元,而医学独立实验室占了近1/3的份额。

  医学独立实验室在中国真正落地也不过只有近十年的光景,成立于1994年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是我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医学独立实验室。目前,像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这样作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在我国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均已出现了,但总量不超过10家。像广州金域、杭州艾迪康、北京洛奇等检验中心已经颇具规模。

  虽然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远没有欧美发达国家那样成熟,但是其蕴含的极大市场潜力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中小医院“大而全”的检验装备和盈利压力之间的矛盾,为医学独立实验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商机。

  曾经有一位二级医院的检验科主任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现行《实验室管理办法》,我们检验科的实验室要保证合理正常运转需要22人,设备需要200万元左右,每年检验设备年折旧费达20万元左右。由于样本量有限,仪器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使得开展的项目越多,检验成本越高。这对于中小医院来说,简直就是亏不起的买卖。

  “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出现,对改善这种情况有一定帮助。”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申子瑜表示,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在节省卫生资源、补充医院实验项目、开展高新技术、提供快捷服务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不仅是检验装备的支出让众多的中小医院不堪重负,一些检验项目也很难让医院维持良好的投入产出。广东韶关一家二甲医院的检验科主任抱怨道:“像细胞病理这样的检验项目投入大、病例少,对基层医院来说是风险很高的‘鸡肋项目’,一般都处在亏损状态,同时还浪费资源。”

  “一家医院装备一个项目齐全的检验实验室是十分不经济的。”国家检验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振华教授表示,“因为有些检验项目对设备、人员和技术要求高、投入大,而医院每年能够接触到的需要此类检验的病人并不多,因此,这些检验项目标本数量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大部分医院将不会对此类项目进行投资。而独立实验室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正好弥补了医院检验的不足。”

  医院不愿做和做不起的检验给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生存创造了巨大的空间,而全球体外诊断工业的发展也为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壮大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中国在诊断工业方面是非常落后的,医疗机构使用的绝大多数诊断仪器都是依赖进口。而由于国外的实验室已经采取了集中检测的模式,就势必要求厂商把机器做大,使得检测样本的数量增大。所以,机器的自动化和大型化已经是全球诊断工业市场的趋势,而我国目前分散检测的模式使用中小型设备就已经足够了。中国的诊断工业的市场份额只占全球诊断工业市场的3%左右,国外厂商是不会因为这3%的市场来生产中型仪器设备的。因此,集中检测也必将是我国检验市场的大势所趋,医学独立实验室将大有可为。

业内人士曾有过这样的分析: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医学检验的40%作为独立实验室完成的标准来计算,2005年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收入近5000亿元,那么中国医学检验服务市场确实是一座200亿元的“金矿”。

  “医学独立实验室在中国的前途是无量的,能抓住这个机会的人是幸运的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研发中心何健主任认为,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必将有一个爆炸式的发展。

 
独立实验室的支撑点
  应该说,中国的医疗检验市场规模相当巨大,但将市场规模转化为真实的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独立实验室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中国99%的检验业务都是在医院检验科内完成,而且检验作为医院重要的业务窗口,怎么甘心把这块“肥肉”跟他人分享呢?

  “不仅中国的医院不会把这一块给你,就是美国的医院也不会把检验业务分给已经发展相当成熟的独立实验室。”曾在美国医院检验科和美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工作过的何健主任说道,“因为医院一算账就会发现这是一项赚钱的业务。”

  因此,在何健主任看来,美国独立实验室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是否收到医院的样本,也就是说美国独立实验室并不是靠大医院的样本量做支撑。

  “在美国的健康体系中,社区医疗是这个体系中的主流,这就为美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生存创造了大量的客户群。” 何健主任进一步解释道,“社区医疗要想发展势必需要支持体系,而检验就是这个支持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独立实验室就能帮助社区诊所在不需要投入巨大的检验成本的条件下,保障医疗服务。”

从美国独立实验室发展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社区医疗的壮大才是支撑独立实验室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失去了这一条件,独立实验室势必会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

  令人兴奋的是,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共识。据统计,全国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他们都是独立实验室现实或潜在的客户,这也让经营独立实验室的投资者、经营者感到这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

  正如何健主任所说,如果中国的医改政策还一直以大医院为主导,不发展社区医疗,那么独立实验室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点,是很难发展起来的。目前,中低端的医院市场是目前我国独立实验室的最大客户群,因为对这些介于三级医院和社区诊所之间的医院而言,缺少资金、实力、人力等资源投入到医检项目中,而独立实验室正好投其所好。杭州艾迪康检验中心作为我国发展较好的医学独立实验室之一,从其业务比例上看,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以及社区诊所占到了业务总量的85%~80%。

  “在目前的体制之下,让三级医院的检验实现完全外包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也并非无所作为。”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总经理梁耀铭说道,“因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我们和三级医院都会保持一种互补的关系,三级医院不愿做的,或者医院没有做的项目由我们来完成。”

  因为即便是在独立实验室发达的美国,大型医院也会将一些检验标本送往独立实验室进行检验,只不过这些检验项目都是特殊的检测项目。因为医院要开展这种特殊的检测项目,不仅要投入很多的资金,而且实验次数少,样本量不足,因此就把这种特殊项目外包给独立实验室来完成。

  所以,尽管三级医院是独立实验室在开拓市场中一块难啃的骨头,但还是存在进一步开发的空间。这就需要独立实验室提高自身的学科建设,从国外引进一些高精尖的人才和项目,继续向高端技术推进,引导大型医院的需求,建立高技术行业壁垒,从而和三级医院的检验形成显著差异。

  “美国的独立实验室在临床检验上可以开展四、五千项,而我们现在只能开展1000多项,所以如果我们有能力、有实力去引进更多的临床方面的检验项目,我们对三级医院就会有更多的补充。”梁耀铭颇有信心地说道。

想淘到金子要有耐心
  中国医学检验市场的巨大商机和医疗政策的利好消息,都为医学独立实验室在中国的爆炸式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契机,让嗅到商机的风险投资商蜂拥而至。IDG、红杉、鼎晖、启明、联想等知名投资机构都跟国内知名的独立实验室,像广州金域、杭州艾迪康、北京洛奇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愿望。

  “如果想让独立实验室在短期内赚钱,我认为是不太可能的。”梁耀铭总经理的这番论断给很多风险投资商泼了冷水。

  因为在梁耀铭看来,独立实验室并不是一个说了就能做,做了就能立刻见到成效的项目。相反,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投资大、投资期限长、见效慢的行业。

  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管理规范还不配套,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临床实验室缺乏强制性管理规定和准入要求,一些不具备专业检测能力的实验室也在提供医学检验服务,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已有的医学独立实验室提供的服务未能纳入医疗保险制度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而投资方必然要求利润率,但是新项目引进、学术梯队建设、连锁拓展都会伴随战略性亏损,目前很难和投资人的利润需求匹配。所以,观望也就成了他们对这个新兴行业的普遍态度。

  “风险投资一般是要看趋势的,所以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个行业是否有潜力和前途。这一点对独立实验室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这个行业肯定是有前途的。但是,给这个前景很好的行业加上一个时间轴,风险投资商的态度可能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何健主任一语道破了风险投资商对投资独立实验室持观望态度的原因所在。

  的确,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虽然美好,但是这种美好的前景,什么时候能让投资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什么时候这个行业能得到爆炸式的发展,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这是风险投资目前最大的问题。

  除了回报的不可预期性,选择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创业团队也是阻拦风险投资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绊脚石。

  作为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从1993年起,IDG就开始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业务。医疗检验市场的巨大商机自然逃不过IDG的眼睛,但是找不到理想的创业团队,是他们迟迟没能进入这个行业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人只开过五六人的小饭馆,你就很难相信他一下子能管理好几百家连锁酒店。”IDG合伙人之一熊晓鸽认为,选择创业团队,尤其是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是风险投资最关注的话题。因为这些人能不能召集有能耐的人,并把他们留住,经验在这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要在中国找到具有医学独立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团队,是IDG目前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目前真正懂这个行业的人不多,做过的人就更少。”一位IDG的投资人说道,“投资其实就是投人,我们想投资独立实验室,却找不着一个会干的人,那还不如投到其他行业。”

  对于想从医学独立实验室这个行业中淘到金子的投资者来说,耐心恐怕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我们等待被认可
  “在美国和中国运营医学独立实验室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国外上至政府,下到医务人员对独立实验室是绝对认可的。而在中国开办医学独立实验室需要在客户方面做很多工作,‘洗脑’的工程比较繁重。”曾在美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工作多年的何健教授颇有感慨。

  卫生行政机构、医院院长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缺乏足够的信任的确是阻碍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很多地区的医疗行政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检验模式,对这种第三方检验的模式比较陌生,所以不断地向他们讲解、解释、宣传是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在推广中必须完成的必修课。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医学独立实验室也并没有采取扶持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医学独立实验室在卫生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户口”。也就是说,在我国医疗机构中尚没有医学独立实验室这一类型,它的准入门槛完全比照医院的病理科、检验科的标准来运行。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个行业还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

  同时,由于独立实验室拿到的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牌照,很多医疗机构都对这种营利性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水平犹存怀疑,甚至一些医院将独立实验室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不仅拒绝送检标本给独立实验室,而且也拒绝接受独立实验室送来的外包标本。

  “政策上的限制、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市场的不规范都是目前医学独立实验室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壁垒,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国家的扶持,而不是让我们独自游泳。”何健主任呼吁道。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接纳独立实验室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长的时间,没有人知道。但是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主导的独立实验室准入门槛方案日前已经上报卫生部,这对让更多的人认可医学独立实验室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跑马圈地的连锁经营
  尽管风险投资商在投资医学独立实验室上表现出犹豫的态度,尽管各种医疗机构对医学独立实验室表现出怀疑的态度,但这并没有挡住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由区域向全国扩充的脚步,独立实验室全国范围的跑马圈地已经正式开始。

  2005年以来,广州金域、达安基因和杭州艾迪康这三家规模相对较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连锁经营模式。

  “医学独立实验室肯定是要走连锁化道路的,因为这是实现规模化的必然结果。”广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总经理梁耀铭说道,“也是我们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

  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一个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其成本远远大于医院检验科的成本支出,而收费却又远远低于医院的收费标准。这是因为在独立实验室与医院的合作中,会根据合作项目不同、回款时间长短等因素协商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折扣率,就是在医院向病人收取的费用上打个折扣,才是独立实验室收取的费用。

  “由于折扣率的存在,我们的收费要比医院低,而我们的成本支出除了和医院检验科相同的以外,还包括税收、流程管理、物流管理等额外的支出。这样算起来,我们的毛利润是很低的。所以我们只有靠规模取胜。”从梁耀铭的谈话中,不难看出成本压力是广州金域选择连锁经营的原因之一。

由于独立实验室和医院之间往往采用排他式地合作,所以市场先入者在和当地医院合作中更能占有先机。目前,与广州金域和广州达安合作的医疗机构分别为1000家和600家,一共占据了广州地区近1600家医疗机构的市场,新进入者的市场空间已经微乎其微了。

  “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可复制性非常强,经营好一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复制到其他区域是比较容易的。”何健主任解释道,“独立实验室的标准化是比较容易做的,而且对于它的管理相对于管理一个医院来说还是简单的,况且现在独立实验室的集约化管理已经非常成熟了,到医学独立实验室渗透相对较低的城市发展连锁,抢先与当地医疗机构展开合作,也是提供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向全国扩展,也是何健主任抱定的战略目标。

  目前,广州金域已在济南、南京、西安、合肥成立了4家连锁实验室,第5家实验室也将在今年上半年开张营业。杭州艾迪康的也计划到2010年通过自建、兼并收购等手段,在全国建立22家连锁检验中心。

  不过,连锁化运营的压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能否得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成为突破压力的关键。

  “我们目前选择学术权威集中、检验人才集中的省会城市,一点点突破。当然,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三年能打平就很不错了。”梁耀铭说道。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1/1337608.html

第三方医疗检验:隐形的“金矿”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
钟可芬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1-11 01:20
目前,国内医院只有0.7%的医学检验在外包机构完成,2010年医学检验外包国内的整体市场容量仅有13亿元。



包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优化运营成本,提高机构的核心业务,内部多余资源效用最大化。

当然,如果内部不具备某一类资源,或许就更需要用外包的方式来“补齐”短板。

“技术能支撑,成本能降低,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只做专业的东西,我们应该专注于核心的内容,将非核心的内容交给专业的社会组织完成,使我们拥有的资源实现最佳的组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罗蒙说。

罗蒙举了一个例子:《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里,弗里德曼就举了一个有关外包的案例,一位美国的妈妈给380公里外的孩子打一个电话,这个电话先转到1.7万公里外的新德里,再从新德里传回华盛顿,而不是直接打到380公里外的华盛顿。

回到医院的话题上来,在医院辅助性的业务中,检验科和影像科的职能很关键,但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提供足够的设备、场地和人力。

能够提供此类服务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在夹缝中找到机会

2011年10月底,国内最大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有限公司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合作建立远程病理会诊中心,这个中心主要的功能就是承担国内高端专业类医学检验。

而凭借为国内三甲医院和中小医院提供专业化检验服务的广州金域,2011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7亿元。

由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高成长性,广州金域目前已获得联想投资的两轮资金注入,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IPO。

金域检验董事长梁耀铭当初也没有想到第三方医学检验会有今天,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早在1994年金域检验还是广州医学院一个校办企业,定位只是为广州医学院的两家附属医院生产一些诊断试剂。

但梁耀铭很快发现在医院的“夹缝”中还隐藏着更大的商机:中小型医院的检验设备简陋,无法接待一些需要做非常规检验诊断的患者;即使是一些“三甲”以上的大医院,由于当今医学检验仪器和手段的更新速度加快,要“与时俱进”也是能力有限。

于是梁耀铭有了建一家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想法:既可以对大型医疗机构提供特检项目服务,又可以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普通医学检验,弥补其检验人员、设备、技术等资源的短缺。

1994年梁耀铭创建金域医学检验。有意思的是,梁耀铭本人也不知道,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欧美就出现了QUEST与Labcorp这样的大型医学独立实验室。以QUEST为例,其2009年的销售收入达到80亿美元,占到美国检测市场14%的份额,提供检验项目5000多项。

巨大的市场潜力

梁耀铭的“独特发现”很快赢得了市场。如今,金域检验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其提供的诊断服务覆盖全国6000多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200多家,二甲医院2000多家,仅广东省内服务对象就超过1000家,近五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50%。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顶级的三级甲等医院能提供的检验服务仅有1000项,但像金域检验这样的医学检验外包机构能提供的检验项目有1300项。广州一家三甲医院院长告诉本报,医院将检验科的部分诊断项目外包,至少能将医院检验科的运营成本整体降低20%。

按照梁耀铭的估算,国内医学检验外包市场每年将以40%的增速发展,预计至2015年市场容量将增加至68亿元。

由于市场不断扩容的诱惑,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10家医学检验外包机构,但规模普遍较小,营业额多在5000万元以下,主要服务对象是县级医院。而在所有医学检验外包机构中,前四位排名分别为金域检验、迪安诊断、杭州艾迪康和高新达安。

目前,国内医院只有0.7%的医学检验在外包机构完成,2010年医学检验外包国内的整体市场容量仅有13亿元。

对比而言,美国80%的医学检验都由外包机构完成,整体市场容量达到近600亿美元。

因此,医学检验外包市场在国内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新医改促使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放开社会资本办医,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医院会将检验服务外包。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3780279&PostID=36925398

[转载]迪安诊断网友答帖一览 2011年11月09日

  不看好

  医院为什么要把这块利润和你分享呢

  况且各个医院正在为降低药品比例而头痛

  主要看好几个方面

  1.对于医院是否会出让部分检验业务,我觉得这个是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不是医院本身能决定的,医改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这一点,公司当然也可以和大型医院或者卫生监管机构,疾控中心等合作,以股份制形式建立实验室,从外包诊断目前2%的占比,拓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基层医疗服务扩张: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从2002年的8211家上升到2010年的32739家,对应的诊疗人次从3588万上升到4.85亿人次,公司2008-2010年社区服务中心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68.13%,占总收入的比重从08年的9%上升至10年的11.1%
。zf购买服务带来机会:“颈癌筛查”服务以及未来可能实施的农民、退休工人健康体检等,都会为公司带来新的机会。

  2.1线城市1-2级医院,2-3线城市的2-3级医院,应该是公司今后的主攻方向,这些医院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和设备相对较差,能开展的项目也比较少。虽然各家医院都想自己垄断,但是部分项目可能存在单家医院标本量不足,或者因为设备投入太大,因此无力开展的局面,那么这时候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就很大。举个例子,比如真菌G/GM实验在南京,只有总院一家开展,那么其他医院如要要检查也要送到总院,如果迪安能够开展,同时拓展各家医院的资源,能够上门收检,那么相信标本量不会小。其实这类项目可以开展的还很多,需要公司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做好服务,整合目前特色项目,相信市场拓展起来会很快。

  3.病理会诊诊断中心,各级医院病理科水平差异很大,作为第三方机构此类需求不会小,包括各种医疗纠纷涉及的病理鉴定等

  4.司法鉴定,这个其实市场不小的,如果能在多个城市拓展业务,也应该有高收益,不过有准入的问题,看公司的公关能力。

  5.在此行业首先上市,获得大笔资金得以加速发展,有利于尽快整合资源,并购同业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基层医疗改革带来的一般病不出社区、不出县应该是给公司的机会。

  我是认为估值偏低的。

  主要和相当部分业务重叠的02030达安基因比,达安市值34.67亿, 迪安20.11亿。

  2011年中报的每股净资产,净利润, 达安中报已出1.3元/0.09元,迪安暂估为8.46元/0.33元(因一季度为该行业传统淡季,以迪安一季报摊薄数据每股净利润0.164元简单*2保守推测为0.33元).

  每股未分配利润, 达安0.07元 迪安1.27元。

  先不考虑成长性优劣,仅从报表数据看, 迪安都是被低估的,短期至少应该超越达安的市值。

  从炒作来看,想象空间确实逊于300238,毕竟诊断这个行业的爆发力有限,虽有成为白马的潜力,但想短期成为黑马却不容易,1-2年内业务放量不易,在中国受到很多准入的限制,ZF把持着审批权限,取得批复的过程漫长,业绩的释放无法在短期成行,因此只能用长线眼光去看这个股。真正爆发的契机应该是并购同业,整合资源,令市场占有率飞升。

  个人觉得公司可以利用上市的契机加强宣传力度,打响品牌,让全国的医务人员都了解迪安,加强和三甲医院的合作,发展医院参股模式的实验检测中心,加强和医保中心的合作,使得迪安诊断在全国都进入医保体系,加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如罗氏,梅里埃的合作,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比,尽快完成全国的布局。同时个人觉得迪安除在诊断方面,可考虑发展体检中心、高端私家医疗服务、药物临床试验检测等。

  这个行业在中国属于新型行业!除去广州的金域检验(全国连锁19家),艾迪康检验(全国连锁13家),他在中国目前行业属于老三的位置,可惜竞争已经白热化,市场非常混乱,要不了几年就要大洗牌!单独一个山东、江苏就业几十家类似的行业!关键的是他的竞争方式非常恶劣!为了占领市场不顾一切!还是那句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关键的是,广州金域(“个性化医学检验”,国外很普及了,很多三级医院都无法开展的检验项目)、艾迪康(IT非常强大,可以和客户很多资源更有效的整合)都有他们自己的核心优势!而迪安目前来看,暂时看不出优势!

  在中国经卫生部批准的独立实验室还不足10家.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独立实验室,除了“金域”,还有去年6月正式开业的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该中心受到全球著名诊断企业的支持;上海美众临床检验中心去年9月才拿到许可证,是上海市批准的第一家医学独立实验室;广东省批准的另两家医学独立实验室是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和广州康都检验所。

  10年间服务的客户由以前仅有的10家上升的现在广东省700多家,这种巨变正体现了独立实验室着一检验模式对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顺应性.

  一方面,中国发展的大环境催化了它的前进;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员工的无私奉献和管理者的严格规范管理成了金域发展的保证.金域公司有一支规范管理的专业配送队伍,每天穿行于广东省内的700多家医院; 有医学专业人员为客户解答咨询;有业务推广专员;有视工作重于自己生命的实验室一线员工及头脑灵活的一大批管理者.这一切才组成了金域大家庭.

  10年来,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已在国内率先通过IS017025国家实验室认可和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开展检验项目近700项,日均化检标本近2000个,2004年仅活检标本就超过5万例,细胞学标本超过12万例.

  在中国市场,能活下来的初期必须是野蛮野草型发展的公司。

  以我的理解,这个行业,发展到最后必然是以通用标准来决定市场份额的, 也就是谁的检验报告能在更多的医院内通行。

  如此,现阶段谁最快抢占渠道就成为未来的胜负手。

  这个股票估值太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风险。

  业务构成:三级医院 12%

  二级医院 42%

  一级医院 26%

  无等级医院 19%

  他的主营业务检验中心的主要客户在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设备,仅仅只把一些特殊/标本量很少的项目送检验中心。其主要客户二级医院也面临减少的风险,随着二级医院的发展,标本量的增多,更多医院选择采购设备自己开展检验。另外检验中心也面临激烈的竞争。比如杭州艾迪康、广州金域等。检验中心已经经过了高速发展时期。目前,这个行业价格竞争很激烈。并且浙江很多乡镇卫生所都有自己的生化和免疫的设备。逐渐开始将外送标本收回自己作。

  另外一个风险是政策风险。一个是各地区收费标准降低的预期,医院几乎年年招标,压低价格;另一个是公立的检验中心的出现。在江苏已经有些试点,常熟地区就是将整个常熟所有医院的标本都集中的在新成立的公立检验中心开展。像宁波也有新成立不久的美康检验中心,会分流一些标本。

  还有一个就是资金压力,商业实验室给每个医院都有账期,一般是3个月的回款。有些医院的回款期会更长一些,甚至有的要半年,特别是那些3级以下的医院,医院考虑资金问题很多会延长回款期。但商业检验中心采购试剂的时候是要先付款的。现款现货。这样会产生大量应收账款。业务越大,对资金的需求越大。

  就目前迪安的业务来讲,80-90%的业务都集中在浙江,业务过于集中。其他地方新开的检验中心前期都是要亏损的。

  另外一个不稳定因素就是40%的业务是做罗氏代理。代理协议一般一年一签,并且这些外资企业都以中国为盈利增长点。未来的趋势就是市场不断细分,代理商不断丧失议价能力。现在代理商夹在中间,一方面是厂家不断提价,代理价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医院不断的试剂仪器招标,售价越来越低。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到以后就是代理商最终变成物流商,就是开票拿几个点,就像现在台湾一样。按照现在迪安的代理模式,最赚钱的是免疫产品线,但他只能代理浙江部分区域,并且仪器是罗氏厂家投放的,迪安没有所有权,也没有长期的供货权。这就意味着厂家可以随时更换代理商向医院供货,只要你不听话。并且维修等售货服务都是厂家直接来做,厂家对终端的控制越来越强。

  从这些角度来说,迪安今后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相对科华生物来说,他没有自己研发的产品,缺乏拓展性,发行价23.5 是太高了,目前价格也是过高。

  从招股书数据看, 新开检验中心, 常规是第一年亏损, 第二年盈利, 第三年暴利, 然后平稳增长。

  毛利率不过分, 平稳期30%多。

  多年不分配积攒下来的个股含金量高, 大比例分红早晚的事情, 弄到大股东解禁时募股资金新开的检验中心正好是暴利期, 很合适。

  体检市场10亿元蛋糕谁来切

  深圳高端体检炙手可热,部分业务员开宝马奔驰跑业务,但该市场仅开发了三分之一

  赵川

  近日,在市区一家体检中心,市民纷纷前来进行健康体检。图片均由深圳商报记者赵川摄

  记者日前在市区某体检中心看到,走廊的环境布置得如同高级酒店。

  这是记者近日拍摄的一家高端体检中心的VIP房。

  在“第一健康”体检中心,前台工作人员装扮如空姐等候客户。

  据市场人士分析,按照人口及经济规模,深圳每年的体检市场总量约为15亿元。现在,包括数十家医院及专业体检机构在内,每年的体检市场实际份额约为3至5亿元,也就是说,还有近10亿元的市场蛋糕有待发掘、分切。

  深圳商报记者赵川

  若在七八年前,恐怕没多少人认为体检行业会炙手可热起来。体检从来都是到医院去做,光检查不治疗的医疗机构能生存吗?九阳豆浆机价格而今天,一个令各路资金趋之若鹜的新兴行业已然出现。在深圳,每年有数以十万、百万计的人走进体检中心。近日,记者赴多家体检中心调查发现,凡有模有样的体检机构,家家都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连体检中心的业务员月薪过万已是“小菜一碟”,甚至开宝马、奔驰跑业务的并不罕见。

  “我们正在物色新的场地,年内准备再开两家分部。”“公司新的体检中心正在装潢,设备即将安装。”“有好几家风投基金正同我们接洽……”记者到深圳多家体检中心探访,发现业者对深圳市场的感觉好极了,“扩张”之声不绝于耳。

  业内人士表示,深圳的体检市场仅“开发”了三分之一,还有近10亿的市场资源有待拓展。因此,国内大的连锁体检品牌纷纷南下开疆拓土,各路资本都对深圳体检市场垂涎三尺。

  业务员开宝马跑业务

  记者分别选择了深圳最高端、开办时间最早及规模最大,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体检中心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分别是第一健康、瑞格尔、慈铭三家体检公司。

  在福田区农林路山姆会员店西侧的一个高档写字楼,在等候电梯的时候,一名年轻人同记者“见面熟”地聊了起来。他自称是该大厦11楼一家体检中心的业务员,话音未落,即向记者递过来一张名片。

  这位吴姓业务员供职的是“第一健康”体检公司。本报记者正准备前往该体检中心采访,于是同他攀谈起来。

  小吴说,自己才到这家公司6个多月,“前几个月很难,现在,业务忙不过来,我们拉来的客户,公司要遴选,少于1000元的个人体检,公司一般不接。公司欢迎的是高端客户,最好是一次1万多元的VIP客户,或者是团购大单。”

  小吴介绍自己做业务的窍门:首先,经营好自己的个人博客,让自己的点击率保持在搜索引擎的前十名;再通过购置短信群发平台,像一张大网一样撒下去。刚开始时没经验,将所有信息一下子发出去,结果手机忙得“短路”,真正收获却寥寥。现在有经验了,按片区轮流发短息,这样的准确率高很多。

  “我们的业务员有开宝马上班的,月收入在三四万元,还有高达八九万的。”

  记者询问小吴能拿多少月薪,他颇落寞,“我个人条件一般,入职时间又短,收入太一般了,只有1万多元。”不过,小吴说自己计划今年买辆车开开。

  业务员是不是在吹牛?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深国投广场11楼的“第一健康”体检公司。公司负责人表示,确实如此,不过业务员淘汰率也很高。负责公司信息联络的冯朝晖先生表示,“公司运行迄今还未满一周年,可我们的VIP高端客户已有1000多人。上门体检要提前一周预约,公司对体检对象确实要遴选。”冯朝晖所称的VIP客户,需要缴纳1980元入会费,会员可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服务,可优先预约,无需排队。

  记者在第一健康体检中心环绕一周,整个一层楼,无论是装潢考究的VIP房,还是其他公共空间,各种体检设备齐全,且基本是进口设备。“不仅环境高档,而且提供普通医院做不到的一对一服务。”

  据称,第一健康是深圳开办历史最短、专门提供高端服务的专业体检公司,总投资额达数千万元。包括腾讯等高科技公司以及招商证券等各大金融机构的高管都是他们的客户。“名人效应”助推

  吴若娜的名片显示,她是第一健康的营销总监助理。几个月前,她还是一家国有医院的在编员工,如今已经成为公司的一名业务骨干。她说,一位在深圳经商的潮州老乡无意中成全了自己。

  马先生是一家企业的老总,商场打拼多年,身体看似健壮,未曾想竟被查出2厘米大小的恶性肝肿瘤。确诊后,这位老总实施了手术切除。因为发现早,切除效果良好。手术期间,医生的一句话让他很受震动。这位专家说,你运气很好,要是再迟来3个月,只怕是连命都保不住了。体检让他逃过一劫。马先生“捡回一命”的消息传开后,在深圳做生意的潮州老乡成群结队过来体检,他们自然成了体检中心的VIP客户。吴若娜无意中成了别人的“救命恩人”,自己的业绩也一下大涨。这让她对从事体检市场拓展工作充满了自信。

  记者来到位于泰然工业区的深圳慈铭体检公司采访,总经理刘发军先生表示,“名人效应”对健康体检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据刘发军介绍,2002年,胡波、韩小红夫妇在北京创立了国内第一家体检机构,这就是慈铭集团的起步。刚开始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行业,后来,由于罗京、陈晓旭等名人因患恶性肿瘤英年早逝,在文化圈中引起强烈震撼,健康体检随即受到文化圈的重视,从而带动健康体检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名人效应的推动下,北京的健康体检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可以说,个性化的健康体检,首先被高端人群所接受。

  在明星效应的作用下,包括文化界、工商界人士纷纷加入体检队伍,从而使体检市场一步一步热火起来。

  实际上,国内体检业的兴起,迄今不足10年。

  据了解,目前成规模的全国性体检中心有七八家。两年前的统计表明,国内约有100多家民营体检中心,同时,还有5000多家医院在从事体检业务。就体检机构数量而言,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体检产业扩张进行时

  据刘发军介绍,慈铭公司2002年在北京起步时,是从北京的一个小门诊开始,2005年起开始对外扩张,先是在上海和金华设立分部,随后,在华南地区设立分部,现在,除了西北之外,已经在全国布点。薇婷脱毛膏官网

  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至2008年,慈铭集团已经是财大气粗。这一年,他们通过收购深圳的一家体检机构,高调进驻华南市场,并迅速站稳脚跟。如今,慈铭集团在深圳已经有了3家体检中心。据介绍,慈铭体检集团去年在全国已为160万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今年预计将达到200万人次。2010年,慈铭集团在深圳的几家体检中心共为12万深圳人进行了健康体检,预计今年将达到15万至16万人次。

  不同于慈铭集团,瑞格尔体检公司则是崛起于深圳本土的一家体检品牌。瑞格尔由陆玲、陆驰姐弟俩2006年在深圳创办。姐弟俩从承包一家民营门诊部的体检科开始起步,经过一番历练,他们尝到了甜头。随后,从罗湖开始,到福田、南山,再到东莞,依次开设分部。现在,瑞格尔已经有了5家体检中心。

  在位于南山区科技园金融基地2栋12楼的瑞格尔总部,记者向公司的几位负责人了解情况。据医务部主任邵宏娟介绍,同慈铭一样,他们采取中低端为主、兼顾高端的市场策略。包括企业职工入职体检、保险业体检等。总体来说,客户主体是企业的在职员工,其中80%属福利性质的体检。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国外的私人体检多由保险公司推动,由私人出资,而国内绝大部分还是由企业出资,属团购性质。在深圳,个人体检约为8%至12%,深圳的体检专营机构发展总体比京沪地区迟,民营体检公司多半是在近5至6年内开设。

  据市场人士分析,按照人口及经济规模,深圳每年的体检市场总量约为15亿元。现在,包括数十家医院及专业体检机构在内,每年的体检市场实际份额约为3至5亿元,也就是说,还有近10亿元的市场蛋糕有待发掘、分切。

  目前,由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体检企业主要有瑞格尔和第一健康等,其他为国内的连锁机构开设,如慈铭、瑞慈、爱康国宾、红鬃马等也纷纷前来分割市场蛋糕。总体来说,健康体检中心一枝独秀已经不可能。目前,这个行业国内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记者接触的几家公司都在跃跃欲试,希望成为行业内第一家上市公司。

  记者重点调查的三家体检机构年内都有扩张计划。第一健康已在南山区开设分部;慈铭集团位于深圳中心区华融大厦的体检中心即将开业,同时,还有新的扩张计划;据瑞格尔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孙锁成介绍,公司年内将在深圳再开设两家体检分部,此外,还将在广州开一家分部,正筹划向全国扩张。

  “一个牌照动辄百万元”

  记者采访获悉,现在的健康体检是从传统医院的体检科基础上剥离出来的新业态,是基于经济快速增长前提下市场细分的结果。迄今,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走到了管理的前面。

  据介绍,按照现行规定,每开设一家体检中心,其实都在“消耗”一家门诊部。原因是体检中心没有独立成为一个医疗门类,卫生主管部门是按照综合性门诊部的要求进行审批和验收的。

  无论是第一健康、慈铭还是瑞格尔,乃至国内任何一家体检中心,对外都是一个综合性门诊部,同时再挂上一个健康管理公司的牌照。简言之,就是一个综合门诊部将其他的业务全部停掉,仅保留并做大一个体检科。

  这种格局势必造成两种状况发生。其一,每开设一家体检中心,就必然“占用”一家门诊部。而门诊部的设立是卫生部门根据城市居住人口分布情况而进行布局的。体检中心“占用”门诊部资源,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基层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众所周知,申办门诊部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因此,“购买”门诊部牌照,就成了一条捷径,这也使得各地的门诊部牌照变得奇货可居。“一个牌照,动辄百万”。其次,增加了企业不合理的费用支出,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就拿第一健康公司来说,他们要在租金高昂的楼宇内专门辟出一间急救室,按照门诊部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配备。公司为此投资了20多万元,配备了心电监护设备、急救床、呼吸机、氧气瓶,以及急救药品等等。不仅要空出一间房子,每天还要按照规范进行消毒等。一位负责人表示,“急救室根本不需要投入使用,前来体检的都是健康人,即便有晕针等偶发现象,也用不上抢救室的那些设备。”

  记者从各大体检中心了解到,设立急救室,就是为了应对卫生部门的例行检查。“不仅深圳,全国都是一样。”

  业内人士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制约了健康体检行业的扩张和发展。因为审批门诊部很难,所以许多健康体检公司都是通过购买门诊部才能获得合法身份。国家若能将体检中心独立成为一个医疗门类审批,就不需要增加其他的环节,从而有利于行业的发展。现状是,有实力的健康体检企业想快速扩张也快不了,同时,大量的民间资本想进入却无门

  个性化体检

  为何受欢迎

  记者现场采访的几家体检机构,无一例外都设有VIP房。这里,除了大型设备外,其他体检器械一应俱全,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一般性体检。不仅能提供一对一的私密空间,同时,让体检成为一种休闲和享受。

  与众不同的是,第一健康体检中心专门从事高端体检服务。据称,体检收费从一两千元到三四千元不等,顶级的体检套餐过万,并采取会员制。

  哪些人会花大价钱体检,并成为这里的VIP客户呢?一般来说是大型企业的老总和高级白领人群,公务与和zf工作人员很少。

  据了解,所谓个性化的体检服务,不仅仅只提供一份体检通知书,而是配备有经验的专业医生,帮助进行分析和讲解。据称,这里的体检医生8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多半为全国各地三甲医院的退休医生。据称,一个体检医生一天服务的人数严格限制在30人以内。

  深圳而言,低端的体检,每人约在200元至500元之间,而高端体检,费用人均支出约为7000元。“不仅提供个性化体检服务,关键是长期跟踪服务,定期复查,结合体检的参数,为客户提供包括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定期复查,以便观察数据变动和改善情况,进而提出新的建议——这就是健康管理的价值所在。”中心一位业务负责人说,一旦检查出了病情,体检中心还可推荐医院和相应的专家,并帮助预约挂号。“尽管你是行业内的专家,但是对医疗行业未必了解,而这,正是我们的强项。”

  我的一个朋友之前在该公司工作过(当然,不是什么高管),也算是稍微了解一点。

  在中国目前的以药养医,医院靠检验赚钱的体制下,独立医学实验室只能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公司的经营还说得过去,但是不是有报表上那样的高增长,这个大家都懂的。

  老板原来是复星出来的,后来又忽悠复星投了一个亿。你把大财主拉入局的好处是,他不会甘愿被套的,所以经过“资本运作”,摇身一变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

  反正炒这种小票的心里都明白的很,只怕围观的还认了真,真把它当成什么投资品种。那大股东还是很欢迎的。

  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良好的设备和检验技术人员,采取外包的方式是可行之道!施华洛世奇水晶项链

  检验圈内人士告诉大家

  迪安相对于科华之类,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而检验科、大放射科是大降药比环境下的公立医院非常重视的2大利润来源,谁会拱手让出蛋糕?

  吹泡泡要适可而止。

  迪安2011-2012年拟加速布局全国,主要建立黑龙江迪安,天津迪安,江西迪安,武汉迪安,广州迪安,深圳迪安,进一步可能建立重庆迪安,昆明迪安等,全国连锁模式,就看3年内的拓展情况了,个人预计在2015年前应该全国达到18-20家迪安。迪安目前在全国各地招聘病理科医生,打算建立连锁的病理诊断中心和司法鉴定中心,这个可能将是迪安未来的特色业务。

  行业老大半年报增长率57%,病理诊断中心现在才开始做?迟了5年了!短期概念炒作可以搞搞,长线的不要!

  金域很可能明年年初在海外上市(据了解已经在海外注册),有可能市场定价50-70美元,并且他们的海龟都有10多名;香港已经开业(拓展东南亚的跳板),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检验中心以及美国匹兹堡大学都有合作,老板的经营方式绝对不是短命的行为!

  上半年各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如下: 1、稳步推进扩张策略,并以兼顾网点建设速度与投资效益回报达到平衡为原则。 公司下属各检验中心本年度均保持了较好的增速,其中上海迪安、北京迪安及济南迪安增速显著,分别为70.58%、58.11%和251.05%。且各单点项目因业务规模的突破,利润率水平均较上年度增长,有效弥补了新建项目投入期的成本支出,确保了整体利润率水平较上年度增加0.15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新建或正在筹建项目,即沈阳迪安、黑龙江迪安、潍坊迪安均为当地市场首家进入或启动申报的检验外包服务机构,公司将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巩固市场地位。2、加大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力度,上海杨浦区成功试点促进zf对迪安模式的关注与支持。
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公司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现代医疗服务业以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契机,继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力度与合作模式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01.6%。上海迪安报告期较上年度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为70.58%,,主要得益于在杨浦区为所辖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检测外包**得到了成功推广与落实,因此也促进了公司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在借力zf的支持下以城区为单位进行整合式合作,真正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技术支撑,并将进一步加大在全国复制力度。(社区医疗在未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迪安的模式完全是可复制模式,而且很可能会大发展)3.公司秉承“致力于女性子宫颈癌的防治事业,积极推动女性健康关爱公益活动的宗旨”,积极参与国家对“两癌筛查”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活动。包括:(1)协助医院进行宫颈专科建设,(2)积极参与该项目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公司作为中国癌症基金会协作组成员,本年度再度承担了中国癌症基金会“为了姐妹们的健康与幸福”大型公益活动的诊断服务;响应杭州市总工会关于“关爱母亲、关注健康”特别行动号召,为困难单亲女职工免费进行宫颈癌筛查与开展防癌健康讲座。(3)公司完成了“宫颈癌科普宣传片”的拍摄并举行了首映式,是国内第一部由企业投拍的宫颈癌防治公益宣传片。(4)公司被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授予“全球多中心宫颈癌防治与快速筛查技术合作研究项目”病理合作实验室。4.由于国家及百姓对优生优育的重视以及不孕不育的患病人群呈年轻化和逐年上升趋势,遗传疾病检测孕育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已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已婚夫妇中有10%-15%患不育症且畸形胎儿出生率占5%以上,均为染色体异常所致,而各省、市能开展染色体项目的公立医院不超过6家。公司在该项目上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成为市场竞争的优势项目,报告期较去年同期该项目业务增量为57.9%。染色体项目我觉得前途很广阔,比如在南京我了解了一下,开展的医院非常少且价格高,报告周期长,对于不孕不育的试管婴儿,以及优生优育这项检查是必须的,所以一旦能够拓展,利润可观。5.司法鉴定业务作为公司近年来重点培育的项目,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75.6%。公司与美国NMS实验室就该项目在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管理输出、项目投资共建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设立“迪安—NMS国际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发中心”,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引入与国内运用。司法鉴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个方面利润可观,主要的是如何在其他省市拓展开业务,这个资质要求比诊断要高,利润率也高!
6.此外,公司已正式启动国际临床试验项目,与巴西最大的试剂生产商Labtest Diagnóstica S.A公司开展国际化合作,在中国境内对其试剂产品提供临床研究服务。代理试剂业务.

  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快完成全国的布局,在已有的地区拓展新型的业务,我这么想啊,要是能有10家连锁的司法鉴定中心就很猛了。其实对手的实力都不弱,尤其是金域,很牛啊,迪安要奋起才行,不能小富而安,不然要被淘汰的!

  1.武汉迪安兰青是位于湖北省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业务遍及全省13个地区所有市县,为超过500家医疗机构的提供多元化的医学检测服务。2010年,兰青新实验室落成,以15189认证为标准推进内部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扩张期。

  公司招股书和半年报都披露2009年12月25日,迪安诊断与武汉聚成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双方计划在武汉共同设立独立医学实验室,其中迪安诊断占51%的股权,现已申请筹建医学检验所,目前,新公司尚未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而根据武汉市卫生局公众信息网信息,2010年2月24日,武汉市卫生局已经批准聚成投资设立武汉迪安兰青检验所,并予以公示,参见网址*,公司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是否意向书缺乏约束力,公司参股兰青存在变数,聚成方面准备单独投资而放弃合作?请正面回答,谢谢!

  您好!公司在武汉的合作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尚无合作方面的变化;可将合作方式作简单描述:合作方原在武汉办有一家实验室,并有一定的业务基础;本次合作方式是由合作方重新注册设立新公司,双方分别在新公司出资,原实验室业务合法转入新公司;2010年合作方向武汉市卫生局申请同意设置书获同意,因独立实验室需由省卫生厅最终审批;省厅去年因进行全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所有项目审批暂缓;现省厅已恢复审批程序,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我们将根据合作进展情况,按信息披露规定予以公告项目执行情况.谢谢

  1.根据董秘互动平台的回答,医疗服务业务中,一季度因春节及2月时间较短,为全年业务最低的季节,根据以往的发展规律与公司的成长性,下半年业务量都将超过上半量. ,但是从中报来分析,2010下半年的业绩似乎和上半年差不多,并没体现出贵公司董秘所说的下半年业务增加,请问2011下半年公司的发展速度是否有提速的希望?谢谢!2.司法鉴定中心业务发展迅猛,公司除了杭州一家以外,在异地何时能开展司法鉴定业务?此方面业务有无新的进展?

  您好!2010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占全年业务量的比例为:45:55;2010年二季度较一季度环比增长48.97%;2011年二季度较一季度环比增长49.43%;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到该行业一季度是全年业务量最低点;上市后,公司将更注重技术创新与质量保证,通过品牌建设与营销渠道完善带动业务增量.司法鉴定业务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一个特色项目,在异地设立司法鉴定中心需经当地的省司法厅颁发资质;公司在业务方面的重大事项符合信息披露要求的,我们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公告.谢谢!

  武汉项目确实是块肥肉,迪安兰青检验所运营的非常理想,覆盖500家医疗机构,一旦并表,业绩每年增加0.2元应该没什么问题,值得关注!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