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排序算法之交换排序

2011-12-06 09:31 169 查看
交换排序的基本思想是:两两比较待排序记录的关键字,发现两个记录的次序相反时即进行交换,直到没有反序的记录为止。

应用交换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Bubble sort)和快速排序(Quick sort)。

1.        冒泡排序

(1)      冒泡排序思想:第一趟排序:首先将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比较,若为逆序,则将两个记录交换之,然后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的关键字。以此类推,直至第n-1个记录和第n个记录关键字比较为止。该过程为第一趟排序,使得最大的关键字排到了最后面。第二趟排序:对前n-1个记录进行相同操作,完成后使得次大的关键字排在n-1位置上。以此类推,进行第三、四次排序直到排序结束。判断排序结束条件是:在一趟排序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交换记录的操作。一般第i趟排序是从第1个元素到(n-i+1)个记录依次比较相邻两个记录关键字,并在逆序时交换记录。

(2)      冒泡排序算法:

[cpp] view
plaincopy

void bubble_sort(sqlist *s)  

{  

    int     i, j, n, flag = 1;  

    datatype    tmp;  

      

    n = s->len;  

    for (i = 0; i < n-1 && flag; ++i) {  

        flag = 0;  

        for (j = 0; j < n-i-1; ++j) {  

            if (s->data[j].key > s->data[j+1].key) {  

                tmp = s->data[j];  

                s->data[j] = s->data[j+1];  

                s->data[j+1] = tmp;  

                flag = 1;  

            }  

        }  

        output_list(*s);  /* 测试用 */  

    }  

}  

(3)      算法效率分析

最好情况:初始序列为正序序列,只需进行一次排序,在此过程中进行n-1次比较,不移动数据。

最差情况:初始序列为逆序序列,需要进行n-1趟排序,需要进行内n(n-1)/2次比较,并且移动数据,每次比较都必须移动记录三次来达到交换记录位置。因此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冒泡排序是就地排序,是稳定的。

2.        快速排序

(1)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

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小,则可以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这个序列有序。

设当前待排序的无序区为R[low..high], 在R[low..high]中任选一个记录作为基准(Pivot),以此基准将当前无序区划分为左、右两个较小的子区间R[low..pivotpos-1)和R[pivotpos+1..high],并使左边子区间中所有记录的关键字均小于等于基准记录(不妨记为pivot)的关键字pivot.key,右边的子区间中所有记录的关键字均大于等于pivot.key,而基准记录pivot则位于正确的位置(pivotpos)上,它无须参加后续的排序。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左、右子区间R[low..pivotpos-1]和R[pivotpos+1..high]快速排序。两个递归调用结束时,其左、右两个子区间已有序。

(2)      快速排序算法

[cpp] view
plaincopy

int partition(sqlist *s, int low, int high)  

{  

    keytype         pivotkey;  

    datatype        t;  

  

    t = s->data[low];  

    pivotkey = s->data[low].key;  

      

    while (low < high) {  

        while (low<high && s->data[high].key >= pivotkey)  

            --high;  

        if (low < high)  

            s->data[low++] = s->data[high];  

          

        while (low<high && s->data[low].key <= pivotkey)  

            ++low;  

        if (low < high)  

            s->data[high--] = s->data[low];  

    }  

    s->data[low] = t;  

    return low;  

}  

[cpp] view
plaincopy

void quick_sort(sqlist *s, int low, int high)  

{  

    int         pivotloc;  

    static  int     count = 1;  

  

    if (low < high) {  

        pivotloc = partition(s, low, high);  

        output_list2(*s, pivotloc, count);/* 测试用 */  

        ++count;                          /* 测试用 */  

        quick_sort(s, low, pivotloc-1);  

        quick_sort(s, pivotloc+1, high);  

    }  

}  

(3)      算法分析

1)       最坏时间复杂度:

      最坏情况是每次划分选取的基准都是当前无序区中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划分的结果是基准左边的子区间为空(或右边的子区间为空),而划分所得的另一个非空的子区间中记录数目,仅仅比划分前的无序区中记录个数减少一个。

      因此,快速排序必须做n-1次划分,第i次划分开始时区间长度为n-i+1,所需的比较次数为n-i(1≤i≤n-1),故总的比较次数达到最大值:n(n-1)/2=O(n2)。

如果按上面给出的划分算法,每次取当前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为基准,那么当文件的记录已按递增序(或递减序)排列时,每次划分所取的基准就是当前无序区中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则快速排序所需的比较次数反而最多。

2)       最好时间复杂度

    在最好情况下,每次划分所取的基准都是当前无序区的"中值"记录,划分的结果是基准的左、右两个无序子区间的长度大致相等。总的关键字比较次数:0(nlgn)

因为快速排序的记录移动次数不大于比较的次数,所以快速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应为0(n2),最好时间复杂度为O(nlgn)。

3)       平均时间复杂度

尽管快速排序的最坏时间为O(n2),但就平均性能而言,它是基于关键字比较的内部排序算法中速度最快者,快速排序亦因此而得名。它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gn)。

4)       空间复杂度

快速排序在系统内部需要一个栈来实现递归。若每次划分较为均匀,则其递归树的高度为O(lgn),故递归后需栈空间为O(lgn)。最坏情况下,递归树的高度为O(n),所需的栈空间为O(n)。

5)       快速排序是非稳定的。

(2)      基准关键字的选择

    在当前无序区中选取划分的基准关键字是决定算法性能的关键。

1)       "三者取中"的规则

     "三者取中"规则,即在当前区间里,将该区间首、尾和中间位置上的关键字比较,取三者之中值所对应的记录作为基准,在划分开始前将该基准记录和该区伺的第1个记录进行交换,此后的划分过程与上面所给的Partition算法完全相同。

2)       取位于low和high之间的随机数k(low≤k≤high),用R[k]作为基准

     选取基准最好的方法是用一个随机函数产生一个取位于low和high之间的随机数k(low≤k≤high),用R[k]作为基准,这相当于强迫R[low..high]中的记录是随机分布的。用此方法所得到的快速排序一般称为随机的快速排序。

3.        算法实现源码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algorithm_only/3856415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排序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