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独立思考者的投资分析-巴菲特的迷思

2011-06-17 13:57 218 查看
几乎所有崇拜巴菲特向巴菲特学习的人,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神。那么为什么巴菲特是否是我们眼中那个善于炒股的股神呢?大众的理解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存在大量的误差。让我们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抽丝剥茧看一下巴菲特何以打败众多传奇基金经理成为唯一的赢家。

迷思一: 巴菲特比彼得.林奇更优秀

彼得.林奇是传奇的基金经理人,但是和巴菲特的长期收益率相比貌似还差了一些。事实上,除了彼得.林奇,几乎所有的天才,从比尔.米勒到比尔.盖茨再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没有人能超越巴菲特的长期年复合收益率。

原因并不是人们常常理解为的投资技巧,而是资金来源。

与基金经理人的资金属于向个人投资者募集不同,巴菲特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伯克希尔旗下众多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浮存金就是投保人的保费,出于大数原则,大部分的保费是不需要被支付的,所以保险公司常常能够掌握大量的流动资金,这位巴菲特提供了极佳的资金来源。

当基金经理人忙于讨好投资者以期望投资者不要撤回投资时,巴菲特已经获得了一大笔几乎免息的贷款。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基金经理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性,其投资行为必然受制于基金投资者(详见《独立思考者的投资分析1-个人投资者能否战胜机构》)。一旦基金遭受较大的损失,即使损失是暂时的,依然会遭到投资者非理性的赎回。华尔街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比尔.米勒就因为由投资贝尔斯登的失败而引发的大量的非理性赎回导致了基金规模缩减一半。

回观巴菲特,即便在通用再保险上出现巨额浮亏,但由于使用的是浮存金,没有人可以干预,所以老爷子才能有这份定力拿得住,熬过最难的日子。

使用浮存金是巴菲特最为高明的投资发明,使得他可以无息使用巨额资金,并且不用看客户脸色从而在亏损的时候拿得住。所以请不要再拿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们比较,他们根本玩的是两个游戏。

迷思二: 巴菲特通过投资最优秀的企业成为巨富

这同样是不对的。最优秀的企业并不能让你赚到钱,因为一旦企业成为公认的最优秀的企业,就会导致人们的追捧,从而价格上升,因此最优秀的企业一定已经包含了市场对其“优秀”支付的溢价。

当然长期最优秀的企业一定能实现股价的长期上升,但是这样的企业太少了。大多数优秀的企业都已经坐在了高价的山顶上。

这就像赌球,所有人都知道韩国队有很大概率能打赢中国队,但是如果你赌韩国赢,你只能获得十分之一的回报,而如果赌中国赢,你有可能50倍的回报。这时候,你还会认为押宝韩国是最好的选择吗?

既然持有最优秀的企业未必能够真正赚到钱,巴菲特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很简单,你买下它。

一旦你在一家企业持股超过20%,该企业收入的20%就会作为投资公司的长期投资收入。

换言之,对巴菲特而言,他只需要找到一家有成长潜力的公司。股市走势好的时候,它能够从股价赚钱,股市走势不好的时候,他依然能够从企业盈利中赚钱。反正只要这个公司在盈利,他总能赚钱。你能吗?

当然如果你认为A股市场那点可怜的分红也算分享企业盈利的话另当别论。

迷思三:巴菲特是典型的长期投资者

巴菲特说过他对好股票是“到死都不愿意卖”。于是很多巴菲特的模仿者便手握一支绩优股常年不肯卖。其实,他们没有读懂巴菲特,巴菲特说的是“到死都不愿意卖”,而不是“到死都不卖”。虽然老大不愿意,但是当价格被高估时,巴菲特还是卖了。

其实通过很简单的数字就能证明巴菲特的投资并非像他说的那么“长期”。华尔街1957年3月至2003年12月复合收益率最高的的股票是生产烟草的菲利普.莫里斯,年复合收益率为19.75%。而巴菲特复合收益率约为24%(未经完全同期计算,可能有上下2%以内误差)。

试想,如果巴菲特早早买入华尔街最好的股票,持有46年后,他的年复合收益将为19.75%,距离24%依然不小。可见,即便是巴菲特,也使用波段操作的方法,只不过他的周期比人们更长一些。

迷思四:巴菲特不碰金融衍生品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伯克希尔年会上,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就指出了金融衍生品的巨大风险,但是伯克希尔相当大部分的财富依然投资于各类金融衍生品上。

尽管神经质般的厌恶风险,但是巴菲特依然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许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投资真理:投资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降低风险。

迷思五: 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

这点是关于投资哲学的。巴菲特核心观点之一就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圈,并且确保只在能力圈内行事,绝不投资于能力圈之外的领域”。

我看到许多国内的投资者完全误读了这一点。他们知道自己懂些什么不懂什么之后,只投资于自己相对了解的方面,然后始终在此徘徊。

其实,巴菲特还有后半句话没有说“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是的,巴菲特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但是他一生都在努力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当能力圈扩大了,投资的宽度也相应增加。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通过终生的,持续的,充满好奇心的学习来扩大能力圈,然后只在能力圈内进行投资。

下一次当我们听到某人说“投资就应该这样,因为这是巴菲特说的”,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他说的巴菲特是来自巴西的还是菲律宾的还是科特迪瓦的。因为每个人的眼中的巴菲特都是不一样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