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如何做一场精彩的演讲

2010-07-19 18:14 302 查看
1. 演讲的起源: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发音器官的进化,而使有声语言成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又由于要更加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把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演讲的起源。

2. 思想和思路准备

演讲有三个要素:主讲(演讲者)、客体(听众)、环境。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演讲也不例外。倘若演讲能在一开头就引起听众的兴趣,那么后面的内容将起来就会更加轻松自如。

3. 成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方法:

问候

交待演讲的时间长短

说明演讲目的

列出内容提要

声明可以提问的时间

美国心里学家麦赫拉比安在他的经典研究中发现,当面对面沟通时,身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的影响力最大(55%),语气语调次之(38%),措词的影响力最小(7%),有些人演讲时会怯场,这从他们一上场的身体语言当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比如手足无措、抓耳挠腮、眼睛不敢看听众等。一但演讲者有这样的表现,那么听众对演讲内容的信心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出色的演讲者都会十分注重演讲时的身体语言。微笑体现着亲和力,目光专注于听众是你散发出自信的光彩,倘若以开场就能语言流畅,那么效果更加。

4. 演讲的准备

环境准备

提前到场准备以下内容:

空间大小是否舒适

座位排列是否易于交流

光线是否适宜

环境是否适宜

辅助设备、材料

有无应急要求

是否掌握了设备的用法

仪表、举止、着装

着装的准备

自我准备

5. 如何克服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导致紧张的因素:

评价忧虑

听众的地位

听众人数

对听众的熟悉程度

听众的观点

准备是否充分

克服紧张的几种方法

充分准备

适应变化

练习放松

深呼吸

肌肉均衡练习

转移注意力

带点幽默感

6. 演讲的技巧

掌握演讲技巧,合理地运用它能够使我们流畅地表达,有效的调动观众的情绪,进而达到演讲的最终成功。

7. 掌握演讲技巧,合理地运用它能够使我们流畅地表达,有效的调动观众的情绪,进而达到演讲的最终成功。

观点是演讲的灵魂,追求观点表述的创新是演讲者的重要任务,创新不易,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方法,就能在演讲中提出新颖而有吸引力的观点,从而使我们的演讲更为听众喜闻乐见。

1)老话新说

同一个正确的观点,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有些说法是听众非常熟悉的,如果演讲者一味地外甥打灯笼——照旧,照本宣科,老话连篇,就会使听众兴味索然。在市场经济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种商品,换上新的包装之后,就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并能激起顾客更强的购买欲望。同样,在演讲中,把老观点巧妙地“包装”一下,也是观点出新的常用方法。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在演讲中说:

联想集团培养人的第一个方法叫做“缝鞋垫”与“做西服”。什么意思呢?就是培养一个战略型人才和培养一个优秀的裁缝有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一块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应该让他从缝鞋垫做起,鞋垫做好了再做短裤,然后再做一般的裤子、衬衣,最后,才是做西服。

培养人才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这个并不新鲜的观点人人都懂。演讲者在这里把培养人才和培养裁缝类比,把培养人才的过程描绘为从缝鞋垫到做西服,用一个通俗而新颖的比喻给老观点披上了一件新外衣,内容是旧的,但形式是新的,可谓殊途同归,新意盎然。

2)借老说新

生活中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话,如民谣、俗语、谚语等等,但它们为人们所理解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演讲者能巧妙地借用这些老的形式,并加以“改装”,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能为我们在演讲中进行观点创新找到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而对于听众来说,则会使他们感到似曾相识但又侧重不同,只要演讲者能自圆其说且言之有理,就能在听众的认识上达成一种新的和谐。例如,这段改装后的串词:“对待事业,要有心栽花,花不开,也要栽;对待名利,要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无心。”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话的形式和内涵广为人知,借用它,稍作改装,以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听众的热情肯定。

3)破旧立新

顾名思义,演讲中的破旧立新,就是在否定、破除旧的观点之后,提出与旧观点相反或相对的新观点,虽然破旧立新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只要有言人所未言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能收到出语惊人、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如一位演讲者在《我们不愿做睡狮》的演讲中说:

有人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就这样我们被人家当了一百年睡狮,我们也把自己当睡狮自我陶醉了一百年。狮子是百兽之王,但一头酣睡的狮子能称得上是百兽之王吗?一只睡而不醒的狮子,一个名义上的百兽之王,并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如果我们为这样一个预言而陶醉,就好比陶醉于“人家说我们祖上也曾阔过”一样,真是脆弱而又可怜。我们不要伟大的预言,我们只要强大的实力,我们不要做睡狮,只要我们觉醒着、前进着,就比做睡着的什么都强。

人家的预言曾是我们骄傲的资本,但仔细分析起来,为一个过去的预言而陶醉或昏睡,于实际又有何益处呢?所以演讲者鲜明地提出“我们不愿做睡狮”的观点,犹如当头棒喝,既促人清醒,又激人奋发。

4)由此及彼

事物是辩证的,问题总有多面性,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的影响,我们在表达某一观点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讲其一,不讲其二。当然,坚持和强调“这一方面”是应该的,因为它也是正确的公认的观点,但如果我们顾此而失“彼”,就会妨碍认识的深入和工作的改进,因为随着事物的发展,坚持和强调“另一方面”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如果演讲者能由此及彼,即在不否认现有观点的前提下,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另一方面”并适当加以强调,就能达到演讲观点深、新并举的目的。如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演讲中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观点“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他说:

生活上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就越来越淡化了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其突出表现就是身勤脑懒,整天东跑西颠,显得忙忙碌碌,可一旦遇到费及脑筋的事,却不肯或不善于下一番功夫去深入思索,因而这些人跑得再勤,也跑不出多大所以然来……唐代韩愈有句名言“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是很有哲理的,所以我们要提倡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上吃得起苦,深入进行理论思维。

以往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能吃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的层次上,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提倡这一点无疑是应该的,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当中,光讲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艰苦奋斗是不够的,还应该突出强调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演讲者提出的这一新观点,对市场竞争中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其深意和新意是不言而喻的。

5)由浅入深

有时关于某一问题已形成结论并被人们当做“定论”广为接受,似乎再也没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实际情形远非如此,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发 现“风景那边更好”。如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曾于1971年出版过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始于幼儿园为时过晚》。当时人们普遍认定的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中学,中学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而井深大则把问题再深入挖掘一层,认为还要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最后的结论是:

不!幼儿园也已经太迟。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下来的婴儿具有100亿以上的脑细胞,同没有“接线”的计算机一样,在这样的头脑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否给予刺激,将决定“接线”即组成头脑的形状的好坏,所谓“接线”在四岁时要完成60%,八九岁时要完成95%,十七岁时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儿时,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

这虽然不是一个演讲实例,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对演讲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很有启发意义 。

8. 掌握演讲技巧,合理地运用它能够使我们流畅地表达,有效的调动观众的情绪,进而达到演讲的最终成功。

演讲的语音之间没有停顿。构不成动人的节奏

停顿是演讲者在词语、语句或语段之间刻意保留一定时间的沉默,演讲时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应

产生标点效应

产生气息效应

产生静场效应

产生强调效应

产生幽默效应

9. 为什么要有停顿?

1)演讲中,不能也不可能没有停顿。这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不能没有停顿一样。乐曲的音符之间没有停顿,构不成悦耳的旋律;演讲的语音之间没有停顿,构不成动人的节奏。停顿是演讲中奇妙的“休止符”,演讲者恰当地运用它,会使自己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2)演讲中的停顿,无论是逻辑性停顿,还是情感性停顿,实际上都是指演讲者在词语、语句或语段之间凭感觉而刻意保留的一定时间的沉默。“沉默是金”,有了它,你的演讲就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现场效应。

10. 如何锻炼演讲口才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在此介绍几种符合咱的特点,简单,易行,见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 清晰。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 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2)背诵法

同学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3)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我们必做的工作。

(4)复述法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5)模仿法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说话。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人模 仿。那么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6)描述法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我们也是从戏剧,电影中借用来的。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电影中的人物。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电影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

(8)讲故事法

同学们或许都听过故事,但是不是都讲过故事呢 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能力。

11 . 18条技巧:

1. 10-20-30原则

2. 有趣的演讲

3. 放慢速度

4. 眼神交流

5. 用15个词做总结

6. 20-20原则

7. 不要读幻灯片

8. 演讲就像讲故事

9. 提高音量

10. 不要事先计划手势

11. 这是个不错的问题

12. 吸气而不是呼气

13. 提早到会场

14. 熟能生巧

15. 避免道歉

16. 当你错误时一定要道歉

17. 从听众的角度出发

18. 乐在其中

通过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应用,才能够有深入的体会进而全部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职场 演讲 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