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平台与帽子:实现创新的产业链协作

2010-06-21 10:36 232 查看
今年一季度以来,随着世界多项经济指标在数据上出现平稳甚至好转的迹象,有关全球经济是否复苏的争论也日益增多。今天在讨论经济危机的触底复苏时,需要各国增加开支、施行经济刺激计划,更需要好的监管体制和各国在经济复苏计划上的协调一致。

联想到每个软件企业,在面对全球性的经济挑战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协调一致。我这里说的协调一致,注意是讲如何利用协作创新的产业链,达到最大化发挥每个企业创新优势,从而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去取得无限的经济复苏大势中的市场先发优势。



协作创新的产业链

在今天的商业进程中,单个的企业组织,好比单枪匹马的商船,或者依附于某支舰队,或者被轻易的吞并消灭。而围绕核心价值链,整合上下游的优势,形成核心商业价值网络,才能像是一支支舰队,决胜商海。商业价值网络,是市场和企业之间链接的第三种组织体,它强调突破个体企业的资源专用性边界,跨组织共享信息资源、配置实体资源;同时强调在产业价值链的每一个节点上,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这时就需要我们实现创新的产业链,也就是在这种商业价值网络第三种组织形成协作、创新的产业链。



实现产业链创新,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产业链的两个纬度--宽度和深度,也就是产业链的规模和因细分市场而产生的产业链的多样化。从这两个层面来看,我这里推荐一个“平台加帽子”的产品创新方法论,运用80/20法则与长尾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结合经典规模经济中的效率理论和互联网时代经济特征来实现产业链宽度和深度的双向延展。





“平台加帽子“帮助企业明晰产品定位

实际上,产品的平台化创新模式在很多成熟行业,例如汽车行业早已经得到过广泛地证明。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就有200-300家汽车公司,他们大都是维持50人左右的规模。直到福特公司将零部件标准化,并推动流水线生产的时候,整个汽车产业才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在新一轮的经济形势下,全球可能存活下来的大汽车集团不会超过10家,最有意思的是,每一家都是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自己的平台策略。比如德国大众,它拥有众多的车系和车型。但是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大众不论哪一个系列,基本上都有一个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基本上可以达到65-70%的零部件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是生产了无数个车型,但是事实上发动机、仪表盘、刹车系统都可以互换,这些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

基于这个平台,20%是属于特殊需求,或者是个性化,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到的真正创新的部分。同时,我们还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找到差异化,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就是说平台能有80%的功能,再加上20%的创新,就能产生市场上的差异化。同时20%的创新加上80%的平台,就成了现在的定制解决方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



创新+平台=〉20%的特殊需求+80%的通用功能 =〉协同定制化解决方案





如左图所示,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唯一的平台加上多种多样的帽子,就可以实现定制的解决方案。可能是皮椅、电动椅,或者说有加热功能的,这就造成差异化。就是现在所谓的平台和帽子的产品创新方法论。实际上在软件产业平台化也已经出现了。

整个软件产业目前走到了“平台化”的阶段, SAP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专门提供针对业务流程方面的平台。基于这个平台,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就能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最佳行业解决方案。今天,全球主要IT厂商都在尝试着在不同国家、地区、各个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之间,一起去围绕一个平台实现协同创新。



80/20法则引导协同创新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八法则是一个被广泛熟知的经济学理论,诞生100多年来,已经被推广了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的,用于产品创新也是非常合适。

通常情况下,只有20%的创新会在产品更新换代以及企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剩下的80%则属于辅助性的创新。而整个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方面,相对价值较少的辅助性创新却往往会消耗大部分的资源。如何进行资源管理,把80%的资源放在20%的关键性创新上,而小部分的资源用在辅助性创新上,或者干脆选择放弃,将机会留给产业链中其他企业。公司的主管要做的,就是智慧的思考和眼光,去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20%的创新。

比如说一个规模相对大的IT厂商提供平台,可以达到量的效果,这样单位价格就会降低。假设某IT厂商动用几千人去开发出一个平台,虽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大,但是如果一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拥有几千万的客户群,那么整个平台的成本就会降得很低。而一个规模相对小的IT厂商,就可以站在这个平台,将20%的资源用在集成平台的通用功能,其余80%的资源专注于去开发行业解决方案,从而在所处的行业里造成差异化,实现其自身的竞争优势。

以SAP为例来看,我们会把绝大部分的资源放在跟企业管理软件有关的方面进行创新,因为这是我们三十几年来专注和擅长的领域。对于其他方面,比如硬件,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创新,我们会积极关注。这些并不是我们所擅长的,也不是我们创新的重点。在为市场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的时候,需要和整个产业的伙伴进行合作,提供最好的硬件,操作系统和企业管理软件的组合,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让产业链的各方都受益。



长尾理论:整合平台厂商和本地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

今天的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个不同的领域,对产品的需求不断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在信息技术行业,很少有单个厂商能够独立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客户最终拿到手的解决方案,几乎都是一个集成方案,集成了各个领域厂商的优势产品的方案。纵观整个行业,面对多样化需求的市场,各个厂商按照各自的规模和竞争优势,以长尾理论的方式组织成有效的创新协作产业链,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

结合长尾理论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在产业链中少数提供通用功能的平台产生,专注于需求量巨大的业务平台产品研发,追求大规模生产的效益;其他的行业需求,甚至于个别企业的特殊需求,由不同的合作伙伴,通过差异化,多样性的小批量定制来满足。各个企业在长尾理论的产业链上都能有良好的定位,找到足够的市场空间,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如上图所示,在头部位置的是平台厂商,而本地合作伙伴则占据着巨大的长尾部分



因此,不同的厂商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需要利用二八法则分析考虑清楚自己的优劣势,运用平台+帽子的方法来构架产品,准确给自己在产业链的长尾上定位,实现资源集中利用最大化,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这些都是考验IT企业的智慧所在。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