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抢占科技制高点之IBM篇 李实恭: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计算

2010-06-02 13:20 232 查看
李院长给我的感觉一直是非常的儒雅,在那酷似外星人的长相背后,也隐藏着酷似外星智慧生物的深不可测的智慧。在这次采访过程中,他一直礼貌地问我们的记者,"听懂了吗?",我想可能我们也只是把您的精彩观点记录下来,真正地能懂,可能我们还需要再去多读些资料,也需要我们在未来看看李院长的预言实现时,重新看看这些观点。

人类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能源危机、疾病困扰,在越来越多隐患和灾难面前,未来的科技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应该以何种全新而系统的思路去创造属于21世纪的重点产业?如果说,20世纪是计算世纪,21世纪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生命、新海洋科技的时代,那么未来IT产业又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全球最大IT企业IBM公司在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时候,给出怎样的科技预言?IBM中国研究院院长、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博士向记者透露了他的观点。



精彩观点:

●创造更好的地球环境、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舒适的科技将成为未来科技的焦点。

●人类需要推动再生循环的"静脉产业",未来科技需要进行破坏性评估。

●在融合产业时代,当信息技术无所不在,信息产业将消失。

●跨领域融合创新需要"傻子精神"。

●国家层面应该建立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室,进行技术兼容与可负担性测试。

●中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执行层,需要建立评估体系。



部分摘录:

  记者:北大的张维迎教授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发明改变世界并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产业。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工业革命,电的发明带来了电气化时代,计算机的发明带来了数字时代。而21世纪也将产生一些发明并来带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兴产业。他认为21世纪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发明将集中于新生物、新医疗、新能源、新环保等科技领域。您是否认同他的观点?您认为未来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发明和产业将集中在哪些领域?

  李实恭:我觉得预测未来有几个层面,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另外还有时间的维度。如果预测明年会流行什么,大家的观点会比较一致;如果要预测5年到10年的趋势,大家的想法就会有差异;如果预测30年到50年之间的趋势,我想大家的焦点就会比较接近。也许有的人不赞成预测未来,但我认为预测未来能帮助我们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和资金相对有限,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才能有计划地投入我们有限的资源。

  我认为未来科技的重点应该围绕以下两个层面:创造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

  应该说是人类在管理着这个地球,但人类持续的经济活动和科技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扰乱或者破坏了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人类生存的条件正变得越来越差。所以未来科技的发展应该首先去纠正或者发现我们过去犯的错、对地球和环境等造成破坏性影响的科技,对未来的科技创新进行破坏性评估。

  其次,围绕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领域,比如如何减少流行病,如何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如何减少天灾,如何创造替代性能源,如何让人居环境更好,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治理地球等都会成为未来的重点领域。解决这些难题的新医疗科技、新生物科技、新环境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综合管理服务等都应该是未来科技的重点,而张维迎教授所提的新兴科技正好都在这两个层面里了。

  记者:在融合的趋势下,IT技术和产业形态将会有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李实恭:在未来的融合科技时代,IT产业将会"消失"。当然我说的"消失"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消失,而是未来IT产业存在形态的改变,或者说,我们将很难在GDP中单独计算和统计IT产业的GDP,因为IT将如水银泻地般无处不在,人们将不再有意识地区分任何技术或方案里的IT技术。IT将成为基础科学,与其他产业水乳交融。如同数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没有一个单独的产业叫数学业。

  当然未来仍有独立存在的IT企业,我称之为狭义上的IT产业,它将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

  首先,回顾过去,计算技术的演进是一个不断解耦的过程。从第一代大型主机开始,程序指令的出现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解耦,操作系统的产生导致应用程序与硬件平台的解耦,后来的高级语言实现了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的解耦,近年来的中间件更进一步导致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和通用功能的解耦。解耦的过程是IT技术和系统不断模块化、专业化进而标准化的过程,也是IT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和深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IT还比较"粗放","解耦"的过程将继续,未来IT将不断细分、模块化,并在每一个细分的专业技术与产业领域不断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不断的标准化和规模化能够尽快实现IT产品和技术低成本化,同时标准化和更为细分的模块化无疑将促进IT产业内的整合以及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和渗透。

  另一个趋势是未来的IT将越来越个性化和定制化。未来的IT产品和服务将围绕人、行业、需求进行更多的定制与整合以实现个性化的需求。如果说IT的前一个趋势是通过不断"解耦"和"分拆"达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目的,那么这一趋势就是不断围绕需求进行"整合"并"优化"以实现个性化。IT工作者需要围绕人、需求,在整合芯片、系统、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同时,为客户做一系列的定制和优化,将机器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这种定制化也会导致未来的IT技术和产业中软件和硬件的区别不那么界线分明。

记者:中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您对中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实恭:我觉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从战略层面做好宏观和整体的规划,需要设立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需要根据每一个地区经济、市场、产业的特征进行规划。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物联网,推动"感知中国"战略的实施。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各地立即产生了很多物联网企业。如果不根据地区的市场需求特征进行规划,就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同质竞争。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应该以应用需求引导物联网产业的区域性发展。我们应该针对医疗、食品、水文、地理等不同需求促进并协调我们的物联网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其次我觉得应该由国家出面成立产、学、研与政府联合的实验室,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产品、技术与成果进行兼容性、可负担性等全方位测试。在这些产品、技术还没有进入市场之前,我们就能够预先发现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关的优化。过去的测试都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我觉得可负担性的测试与论证也相当重要。因为产业的发展最终需要市场的检验,如果产品成本不是市场能够支付得起的,或者产品市场没有一定的规模,未来产业很难发展和做大。

  再次,需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的变化,及时调整技术与产业布局。仍以物联网为例,在全面感知、全面物联的需求之下,其实最大的难点是在传输这个层面。大量传感器采集了大量的数据,需要即时传输到后台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然后优化决策、智慧应变。数据量之大,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全面物联之后,就有新的问题产生:一是所有的数据都传输到后台处理,时间上不允许;二是将造成网络的拥塞甚至是崩溃,而且传输成本巨大。


针对这样的问题,未来的计算模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一是传感器层面需要拥有计算功能,需要对部分数据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类似于人体,在某些外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手脚皮肤等外在边缘器官能够进行条件反射,而无需传递到大脑。我们称这种新的计算模式为"边缘计算"。只有在响应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数据才需传到后台进行分析处理。二是传输的过程将需要新的计算模式和技术架构。目前我们的通信技术尤其是无线通信技术主要针对移动语音通信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其特点是通信带宽高,通信在线时间较短,而且每一个蜂窝小区可以支持的并发用户数较少。反观物联网应用,通信节点数量巨大,所需的通信带宽大都较低,而且需要始终在线。这些特点使得现有无线通信技术不是非常适合大规模物联网部署。所以我们相信在全面感知的需求下,需要采用新的计算模式和新的通信技术。目前IBM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家正在研究新的技术架构,技术的雏形已经研发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的物联网产业还在用传统的计算模式、技术架构,在未来将有可能出现产业刚刚形成就已落后一代的局面。因此,构建新兴产业时,一定要运用创造性的思路,观察根本性问题,来获得根本性突破,同时也必须关注全球前沿技术的变化。



记者:现在很多企业、产业都在转型,您认为转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李实恭:我们认为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领导力。在智慧的时代,任何一家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单独取得成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合作,需要我们能够克服文化、制度和组织的障碍,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机构、跨流程的整合。只有具备卓越的领导力,才能够克服这些障碍,实现这种整合。

  领导力的形成需要以下因素:第一,需要新的思维以克服文化、制度、组织等多方面障碍,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机构、跨流程的整合。这对领导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要迅速行动,抢占先机,赢得先发优势。第三,要广泛合作,携手共进。智慧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完成,必须结合各方优势广泛合作,综合考虑。第四,要实现开放创新。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思维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