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佛教居然是这样看待“安乐死”的!

2009-12-26 08:59 260 查看
  佛教如何看待“安乐死”?

  佛教认为一般来说应该采取保护生命的做法,但是各个情形又不相同,所以必须分别地看待。在很多情况中,公式化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知道处在昏迷或极大痛苦中的某个人将会转生到更为快乐的环境,那么我们由悲心出发可以考虑使用安乐死的方法。然而,由于我们大多不具备这种神通,所以施行安乐死究竟对他们是有益还是有害就很难知道了。先前的不善业完全有可能成熟而使他们转生于更差的环境,何况病人摆脱昏迷后再活上许多年的情况也是有的。

  如果能了解人身的价值——人身对于修习成佛之道(菩提道)的宝贵性,人们就有可能把苦的条件转为修道的助缘。例如,有些人或许卧床不起,但是如果他们的心还很明了,就可以修持佛法、增长功德、净除恶业、修习菩提道,实际上,他们可能比忙于奔波的人更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有些佛教修法中特别能帮助人们为转逆缘为道,我们可以学习这些方法并转述给重病者。我与昏迷过的曾经作过交谈,有几个人说,他们在昏迷时对于环境是有知觉的,所以,在昏迷者身旁诵经或持咒对他们可能有帮助,即使他们神志不清,听到佛法后也能在他们心中留下好的种子。

  如果人们对可能发生的重伤或重病立下医疗取舍原则的志愿书,那么,在不幸的事情发生时,就能减轻家属的焦虑。在没有希望康复的情况下,不采取维持生命的措施不是杀生的行为,这只是顺其自然,这样作可能比使用那些强烈的措施更能使病人平静地去世。然而,一旦使用了维持生命的方法,问题就复杂了。总之每种情况都需要分别地考虑,因为其中包含许多因素:临终人的意愿、病势的轻重、神志清醒的程度、病人为死亡作准备的程度、情绪状态以及家庭在感情与经济上的负担。总之没有一个答案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形,在面临左右为难的抉择时,我们必须用最大的悲心与智慧来行事。

  因为用于医学研究与保健的经费是有限的,我们的社会应该把资源多用在生前护理与教育上,以便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这样,在临终时人们就不会有这么多伦理与感情的困惑了。

  ——摘自土丹却准法师的《大乘精髓及日常实践》

  现代医学常常辩论有关'安乐死'的道德观念,佛教的观点是站在哪一方呢?

  一个生命在甚么时候完结,是该生命的业力及因缘所生,并不应由另一个人决定。其它的宗教及社会观点衲不欲多言,衲也不太知道佛教以外的人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杀生的行为,包括自杀,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业。由轮回的角度来说,一位众生的痛苦并不限于今生。这些痛苦源自他的过去业力,所以最终也必须一己承担,旁人是帮不上忙的。即使我们基于悲心,把他的生命终止了,并不代表我们就解决了他的痛苦。业力是逃不了的,这些苦报在他的下一生或未来生一样会再呈现,单单把他杀了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而且还会为他的未来生带来更大的痛苦。衲不是在说这些人是活该受苦的。我们三宝弟子要培养自己的悲心,但悲心还要配合智慧才有用处。如果你明白轮回及业力的规则,便会知道把病人或自己杀死并不能带来帮助,只会把痛苦增加及拖延而已。以上乃依佛法中之轮回及业力的教法而说。如果不依轮回及业力去说,又不视这种行为是杀生的话,衲也就无话可说了。

  ——摘自祈竹仁宝哲《祈竹仁宝哲文集·狮吼棒喝》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