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我为什么写《致IT同仁》 推荐

2009-06-30 16:08 92 查看
写《致IT同仁》是我对于IT行业的呐喊,之所以想呐喊,是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工程师(以及经理们)为了项目加班加点,非常的辛苦,真的是过着“有工作没有生活”的日子。我不知为什么,我似乎是一个明白人,明白问题出在哪,但似乎局中人个个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哪一条路是应当走的,只是拼命的干,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致IT同仁》更多的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这里我想从个人以外的角度来看问题。

首先,IT行业真正成熟的软件管理者相对的缺少。很多管理者可能当时个人技术不错(但还没有达到较高的层次),于是被提拔成了管理者,但一走上管理岗位后,技术就废了。技术废了也就废了,可怕的是并不了解这个行业的管理,你想想这样的管理者其手下会有多出色呢?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是过去中国技术管理的通病,一旦一个人在技术上有了一点成就,就被选去做管理了。其实,管理与技术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技术行并不代表管理行。照我看来,技术行的应当让他(她)尽可能的往专家发展,而不是管理。在中国,如果一个管理者技术不行,他(她)往往很难领导团队,说到底大家有可能不买账,这是中国很具特色的一点。从这个层面看来,技术管理者应当是一个技术行家。说实在的,我不赞成不懂技术的技术管理者。千万别拿CEO啊什么的说事,他们那种层面是不需要知道技术。还记得金字塔吗?CEO一定是少数,要使IT行业真正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广大处于金字塔下面的工程师,对于管理这些工程师的管理者,他们必须了解技术。技术不懂的管理者,他往往更不懂得去欣赏手下的优秀工程师,也往往不能很好的做出决策将团队引向正确的方向。

其次,IT行业是一个需要高度实践的行业,而我们这个行业缺少更多的“领头羊”。我们学了很多软件相关的知识,最为有名的是《软件工程》。这本书即使是学得滚瓜烂熟,我们也不能将工作做好。因为理论与实践是完全不一样的,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实践化”(不是说实践了才有理论吗?),只有“实践化”了才对我们有意义。我还记得我刚进入软件行业工作时,我的软件经理对于我写的文档说这不行、那不好(可能我的经理是对的),来来回回好几个反复,还是不行。我当时意识到了,他是在用软件工程的那一套来指点我。当时我问了一句话使得我的文档马上“可以了”,我是这么问的“经理,你有没有一个模板可以让我参考一下,这样我好改进”。模板有没有我想你肯定猜到了!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并不缺乏有效的方法,而是缺乏“领头羊”带着我们去实践。

再次,我们的IT教育跟不上。不说大学教育吧,我们对于工作中要用的的一些东西,比如,面向对象开发,或是C++等等,其教育严重的跟不上。很多工程师用C++写“面向过程”或是“基于对象”的代码,而不是“面向对象”的代码(请参见《面向对象与基于对象》一文)。对于提升这种能力,我想简单的教育(比如上上课什么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能还得有“领头羊”带着大家去做,从做中提高。此外,教育的重点不能仅仅是技能,更应当包括思想和意识的培养!

最后,我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IT产品用户也不成熟。用户的不成熟会造成出现很多的“半拉子”工程(产品)。其形成的机理是这样的:某公司开发出一个很叫好的软件产品,于是向用户推销,当用户用了以后,发现不尽人意,于是就不用了,最后这一产品在用户那就成了一个“半拉子”产品。如果用户很叫真,或许“半拉子”也会少一点。从行业来看,用户的这种不成熟也使得IT人更加的浮燥!技术上搞不定就从人际上搞定。

回到《致IT同仁》,正如博友lwqlzqh所评论的那样“有些道理,当我们静思的时候,都能想明白。但一到具体的环境中可能就不一样了;人们往往易于接受总结性的东西,却不太喜欢去总结一些东西;总结性的经验终归是别人的,自己总结的才是自己的。如何将别人的经验总结运用到时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许是这篇博文给我的最大启示!”是的,《致IT同仁》中所提出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是一种外因,只是李云的呐喊,但是,真正要有所改变,更靠内因的,而内因来自于每一个人!这种个人内因的变化,或许能促成行业的质变!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职场 思考 休闲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