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PHP开发

华为往事(十八)--C&C08 STP:华为抢占制高点

2009-06-06 09:20 369 查看
华为往事(十八)--C&C08 STP:华为抢占制高点(2009-05-31 13:00:11)

标签:华为人 华为往事 刘平 杨汉超 stp it
作者:刘平

文章出处:前华为人网

在中国电信网中,最初使用的是一号信令。一号信令是随路信令,就是电话接续的信令和话路是在一起传输的。这样的信令接续速度慢,传输的信息少,不利于电话新业务的发展。后来发展了七号信令,就是现在电话网和移动网都在使用的信令。七号信令是共路信令,就是在电话网之外再建立一个专门的信令网,用来传输接续所需的所有信令。信令网就相当于整个电信网的指挥部,控制中心。一条信令网的链路出现故障,会影响成千上万个电话用户。信令网实际上就是一个数据交换网,它的核心设备就是STP(信令转发点)。
华为那时候的设备主要安装在电信网的末端:C4,C5端局。如果能有STP设备进入电信网,将可以一下子进入电信网的高端,其战略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尽管公司也知道花很大力气来开发STP,可能卖不出去几台(李一男觉得最多能卖十台),但还是决定立项开发STP.当时国内网络中使用的STP设备主要是北电和上海贝尔的。
在讨论方案的时候,觉得技术上最难的是内部高速总线问题。李一男在设计万门机方案的时候就是因为解决不了高速总线问题而采用了光接口的方案。现在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得知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有一个开发分组交换机的项目组实现了Intel Multibus II总线。我陪李一男去看了他们的开发样机。李一男拔出他们的电路板一看,马上说:“他们的电路板设计比我们高一个档次”。对那个项目组的开发人员的开发水平也是赞不绝口。
对于好的人才,华为当然是不会放过的。接下来,我们和那个项目组的几个骨干进行了几次接触,也请他们到公司来参观,目的是想把他们挖过来。他们几个人年纪跟我差不多,一直呆在稳定的国营企业,对跳到华为这样年轻人居多的不稳定的企业还心有疑虑。尽管公司给他们提出的待遇比他们现有的待遇高达10倍,他们还是不能下决心到华为来。最后,退一步,请他们做技术顾问,每个月领取不菲的顾问费指导我们开发Intel Multibus II高速总线。
我带着开发STP的任务来到北京研究所,开始招兵卖马,组建开发项目组。硬件经理是苏立清,软件经理是李贺军,网管经理是岐爱筠,测试经理是陈旻。苏立清后来接替我任北研所的所长,现在是华赛的CTO。在数据所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很快解决了高速总线的问题。硬件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软件的问题了。
华为对七号信令的研究开发开始得很早,在2千门开局结束后,杨汉超就出来搞七号信令。这时从浙大来了一个博士郑树生,他和杨汉超俩人开始了华为七号信令的研究。后来王良文,唐东风,任茂林,陈青,林莉等人加入这个项目组,专门研究七号信令。在开发STP时,专门从七号信令项目组中调来任茂林和陈青来开发软件,所以我们对七号信令并不陌生。但谁都没看到过STP长什么模样。我们就通过北京办事处联系北京电信局,到他们的机房中去看北电的STP,并搞到了北电设备的全套资料,包括内部结构,功能描述,网管命令等。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STP样机就开发出来了。接下来就考虑怎么能把它卖出去。市场部建立了一个STP行销部,负责在全国寻找STP开局的地方。行销部由从杭州办回来的王茂川负责,下面有刘建文。但王茂川生病请假,所以实际上只有刘建文一个人负责。我和王良文负责写STP的宣传资料。当时北电的STP是以分组交换机来实现的,为了表示我们的优势,我们声称是采用“帧中继”实现的,因为当时帧中继更时髦。
STP的市场推广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很多办事处主任都不愿意销售STP。他们觉得,即使花很大力气去卖STP成功了,一个省也只不过能卖几台。万一STP开局出问题,会影响整个办事处的销售。
那时候我非常着急,因为这是北京研究所第一个可以为公司做贡献的产品。如果成功了,对北京研究所后面的发展非常有好处;如果失败了,对大家的士气和信心都会有打击。所以,那段时间我和刘建文跑了很多办事处去推STP。最后选了两个地方:宁夏和海南。宁夏银川办事处的主任是高峻,海南办事处主任是杨明慧。他们对STP的销售非常热心。
银川最终成为STP第一个开局的地方。这个局是通过做电信总局高层领导的工作获得的。时任市场部总裁的杨汉超对STP也非常关注。他带着我们多次向电信总局的领导进行汇报,希望总局领导支持民族产业,打破国外在STP产品上的垄断。由于华为STP是国内厂家中唯一开发的产品,所以得到了总局领导的支持。总局发文并拨款支持华为的STP在银川开第一个试验局。
银川第一炮打响。海南的STP合同也拿下了。在海南的竞争对手是上海贝尔。我在海南呆了两个星期。每天和杨明慧一起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一个个地拜访评标组的人员。在评标会上,上海贝尔来了一位博士,他显然不把华为放在眼里。当评标人员问他上海贝尔的STP和华为相比有什么优势时,他说:“华为的设备和我们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我相信他根本就没分析过华为的设备。但是我们对上海贝尔的设备却分析得很透。在答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上海贝尔设备中的弱点放大地传送给评标组的人员。这样在技术上我们就占了上风。评标组人员唯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设备没在网络上使用过。在银川召开由电信总局主持的STP验收会时,杨明慧陪着海南评标组的领导到了银川。回去后,就签下了购买合同。
STP真正的突破是在移动网中。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中分出来后,准备建设自己的一个信令网,准备选购一批STP设备。参加竞争的厂家有华为,西门子,北电,上海贝尔等。华为非常重视这个项目,专门成立了公司级的重大项目组,杨汉超亲自抓这个项目组。当时大家并没有多大的信心,因为华为那时和中国移动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们唯一能打的是民族产业牌。竞争非常激烈,评标会开了好几轮。中间,任总带我去见过邮电部的副部长,电信总局的几位局长,向他们递交了华为这一个国内唯一开发出来的STP的资料。第一轮的时候,听说我们出局了。第二轮的时候,又听说我们中标了。到了第三轮,最后结果出来了,华为和西门子各中一半。华为的价格只是对方的一半。尽管如此,这也是华为当时最大的一单合同。
STP在移动网信令网的中标的意义非常重大。华为进入了电信网的制高点同时进入了中国移动的市场。从此STP在各省的选型中所向披靡,占据了中国信令网的半壁江山。原来估计要亏损的STP产品也华为挣了一大笔。STP的成功也为北京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他们成为以后北京研究所发展的骨干力量。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