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从一次吵架来看中外开发人员对待需求的差异

2009-04-03 20:53 218 查看
今天到某公司公干,忽闻隔壁开始争论,声音越来越大,进而演化为一场吵架,持续半小时有余。

吵架双方为一中国技术人员和一外国技术人员。

中方先采用英语展开进攻,但由于语言使用不熟练,迅速处于下风,毫无还手之力。

遂找来一个翻译,继续陈述中方观点。

外方也丝毫不肯退让,坚守阵地。同时,气焰逐渐嚣张。

中方气急败坏,明显情绪已非常不对,几次越过翻译,直接操着初中生水准的口语上阵乱打一气。

最终,中方攻擂未果,败下阵来。

双方不欢而散。

其实,问题的焦点很简单。

外方开发的一个功能,当终端和服务器因某某原因,导致通讯失败、操作不成功时,终端没有给用户任何提示。

中方认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失败了都没有提示,显然是一个缺陷,理应完善。

外方认为,当初的需求中,没有此项要求,而且通过后台日志是可以知道发生了通讯失败的。现在这么提,属于新的需求,应当按照新需求的流程来,时间和金钱都需要另算。

中方最初先提出这是缺陷,不是新需求。外方反驳需求文档里面没有,而且现有功能没有bug,运行正常。

中方后来认了这是新需求,但说自己当初也不知道系统最后的模样,需求是逐渐完善的。外方立即说,既然是需求变化,就要按照需求变化的流程走。

中方认为走流程实在小题大做,涉及到时间和金钱的额外投入。外方则说,这涉及到设计方案的变化,不能随便改,必须有额外投入。

呵呵!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要我来看,他们都没有错,他们吵架真正的原因,是都只按照自己的既有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我以前就听说过,国外会花很多时间来做需求分析,做得很详细。一旦确定,几乎就不再更改。如果甲方后来一定要修改,则必须支付乙方额外费用。

而在中国,需求变化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往往在开始阶段,用户并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开发方也懒得在前期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去进行需求分析。走一步算一步,边走边改。

作为一个研发人员,我是很羡慕国外的做法的,我也认为前期做足功课,整体上会节省成本。

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这种理想化的方式,几乎是行不通的。有时候,甲方某领导一句话,方案就得推到从来了。

所以在中国,还是开心地拥抱变化吧!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