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网站架构

专家访谈之:可用性专家谈网站设计成功的关键

2009-01-04 09:58 323 查看
专家简介:樊旺斌,“暂住”北京,“号称”可用性工程师。对定期“扫站”乐此不疲:搜集“用户体验”相关电子书或其他主题的系列资料,然后做深入系统的阅读与研究,偶尔会与三五好友显摆。Blog:http://oleboy.blog.sohu.com

记者: 您认为一个网站项目成功的键是什么?

我没有做过网站的产品经理,也没有做过项目经理,只能从我的丁点经历谈点感受。
我觉得有3点比较重要:
1)做网站要有思想,要有灵魂吧,想必这个关“老板”们的事。网站存在的目标和价值,我们在操作层面的人是无法左右的,许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将其“归结”为“老板‘拍脑袋’想到的。”也许等网站成功了,这就可以“马后炮”地将其总结为老板们的英明了。
2)我想应该是老板们YY出来的“美好”产品的真正实现吧。也就是不但要想得好,还要做的好。把好的想法落到实处,别走样。但是做到这一点好像不太容易。
3)沟通。这一点更像是第上一点的延续。因为好的想法在落实执行过程中,许多时候不是因为执行层面的能力不够,而是创意在传达过程中的失真。我觉得“小步快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真”。也就是说要及时可视化地表达思想,及时验证想法的可行性,及时对已实现的产品功能进行评估修正。我近期在关注如何将“敏捷”的思想融入到“用户体验”的提升过程中。
记者:国内不尽其数的网站开发公司,他们都是以哪种沟通形式了解客户的需求?

沟通,决不仅仅是你普通话说的好、嘴皮子比较溜就是会沟通。我对国内网站开发的项目见的并不多,只能谈一点管中窥豹的点滴现象。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面对面的交谈并辅以原型或其他可视化的演示操作说明。我见到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盲目地依赖文档。一帮人绞尽脑汁地拍着脑袋“写”文档,另一帮人愁眉苦脸地“猜读”文档,看的云里雾里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零”文档化的操作à两个人交谈甚欢、唾沫四溅,然后各自回去闷头去做,待下次见面时都很诧异,“我让你做的不是这样的,是……”“你上次跟我说的好好的,就是这样……,怎么现在你又变~!!@@%**(*)%……”
记者: 我们在设计师或者信息架构人员的博客上经常看到有关“如何有效地沟勒线框图”或“画流程图所需要的形状”的文章,但是从来没有人全面地讨论过是什么使设计文档真正发挥作用,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可能跟国内网站设计领域的发展水平有关。但我也试图找出更深层次的原因。我现在尝试解读一下:据说人的左右脑所擅长的工作是不一样的。没记错的话,左脑是擅长文字,右脑擅长图形处理。呵呵,我经常企图引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现象或事实,可惜心理学功底不扎实,常被一个心理学的朋友“揭穿”。不过,这次引用,应该不会太离谱,呵呵。除了经验积累和水平问题,我想,没有人能很好地全面讨论设计文档,是因为擅长设计的人,在文字表达方面没有那么细腻到位,当然,仅让文字好的人空谈设计也是不现实。所以,鉴于这两点,很少能见到很全面地谈设计文档的人。
记者:在构建网站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试用一下网站的某一局部,而在没有设计完之前,我们又无法来测试。遇到这样的问题,您是如何解决的?

呵呵,这好像是在谈“鸡生蛋蛋生鸡”。其实,什么是设计呢?设计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以假设为导向,以事实为基础,不断地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任何设计,都是以假设开始的,然后针对这样的假设前提,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再拿事实去验证。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以事实取代假设的过程。这样,网站的设计就一步步实现完成了。所以,感觉到无法下手时,你就随便来一手,慢慢练手,最后成为高手!
记者:    很多公司需要一个规模不大的公司网站,经过一个月的规划整理后,满情希望的包给了一家公司。二个月后,公司提交了一个Demo。可是当老总看到这个Demo的时候,大拍桌子,吼到:“这是什么,给我重来!”,这个故事,是不是经常发生?您觉得发生这个帮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知道从何答起,暂不作答。)
记者:“文档”设计在网站中的重要性有哪些?不知您能否简要的介绍一些重要的交付件?

许多时候,谈到的“文档”好像都太沉重了。好像在纸上的东西,都会让人觉得是一份“契约”,大家好像都能隐隐想到杨白劳卖喜儿按的手印,呵呵。其实,文档除了“契约”的功能外,还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也就是大家统一想法,达成一致的。因为人的想法在他表达出来后就会有一定的失真,当别人从他的嘴里听到后,又会有一部分信息的失真,再从所听的内容真正沉淀在听者的脑海中,信息就大大折扣了。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复述听到的、理解后的内容,然后,通过这样几轮往复,就会达成一致。而文档,则可以很好地将这一双向沟通的过程很好地可视化出来。除了“契约”和“统一思想”外,“文档”还有一个作用:“记录历史的变迁”。
二,记录历史。文档可以记录设计的历史,记录一个个设计背后的设计依据,避免日后不必要的冤枉路;记录下来的设计历史,还有利于项目中的后来者尽快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
记者:在网站设计、可性性工程这块,不知您能否推荐几本曾经影响过您的图书?
在网上定期“扫站”搜罗电子书是我的一大癖好。收集到的“用户体验”方面的电子书有上百本了,这在一个相对不成熟的领域,还是很可观的一个数目的。这些书并没有全部精读,仔细看过的有那么三四十本,其他的都是大体浏览一下,了解各自的内容主题,等到日后涉及到相关内容,再做深入的研读。我看这些书后,有两点心得:1)看书就像看女人,乍一看都是美女,再细看,都能发现雀斑;2)读书即读人。当然,我不是说每个作者都是雀斑女,要不我这人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先说第一条,看书就像看女人。其实,我想说的是,每个作者,都无法通过文字或者书籍的方式充分表达他的思想;再者,从自己读书的角度来讲,自己所关注的,并不一定是作者所要重点阐释的,所以,不论是看那本书,都会觉得不过瘾,但总能发现它们的亮点。第二条,读书即读人。以前,找资料是按关键字找,google
it,百度之。但是,这样找来的资料参差不齐。现在,我如果觉得某本书比较对我的口味,我就会查找该作者所有的资料,包括非专业方面的,例如,对《面向使用的软件设计》的作者Constantine,我发现他除了在计算机领域是个大牛外,在音乐、心理治疗方面也都做的不错,这样,我就能对他书中所提到的观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好了,向大家推荐基本我目前读起来不错的书。《用户体验的要素》常读常新;Alan
Cooper的《About
Face》读起来不错,不过这老家伙写书的水平好像比交互设计的水平要差很多。Constantine的《面向使用的软件设计》,提倡“以使用为中心”而非盲目地“以用户为中心”,他以模型驱动的方式,将软件是设计弄的环环相扣,我很是受用;Jeff
Patton,他应该是继承了Constantine的衣钵,将敏捷用户体验的理念发扬光大了,他正在写一本书《Agile User
Experience Design》,我读了网上的草稿,很值得期待的一本书;《Designing
Interface》,将设计模式的,windy所译,将页面元素打包后给你提供解决方案;Don’t make me
think和《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应该属于快餐书,味道不错,但营养价值有限,适合解解馋;《赢在用户》,有作者的很多经验在里面,可以体会一下手把手教你的感觉;《web信息架构》,感觉是图书馆情报方面的人写的,从信息分类角度谈网站的,让我多了一个角度看网站。哦,对了,还有我翻译的《设计沟通十器》,作者写的好,我翻译的也卖力,看一看吧,对作设计文档的水平有帮助,不少了,不一一点评了,大家上豆瓣看看大家的口味去吧。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