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理性反思中国制造的“死潭”

2008-06-23 22:58 260 查看
美元贬值,制造成本上升,那些主张规模取胜,主张并购获得有形无形资产,进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近来除了发布一些盈亏报告外,却并没有什么新思路。媒体也习惯性地把这段时间称为中国制造的“调整期”。在这“调整期”中,我们害怕用棍子搅了一下停滞多年的池塘,因为各种古的沉滓,新的沉滓,就都翻着筋斗漂上来,如果在水面上转个身,不光裸露了企业家自信,还包括躯体。
那些跟着中国经济走出来的企业,如今遇了点麻烦。产品差异化不够明显,市场份额持续被对手分割,运营成本攀升,毛利下滑。本来也没什么,市场经济嘛,照理说有竞争才有积累竞争力的机会。可是,好像国内大大小小制造型企业,都出现了同一类型的麻烦,这就有点奇怪了。于是,很多企业渴望政府能采取点政策,维护行业秩序。且不论政府能起到多大作用,就现在看,倘若我们企业经营人立意再高远一点,把自身的底子基础积累的再厚实一点,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经营高度再提高一点。想必中国未来的“民间”经济还是有希望的。你们看,困难大的为什么老是电子制造业,基础加工业?人家做牛奶的企业,做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外国人发明了定位理论,差异化理论,后来进化到大同小异的“蓝海战略”,中国人看了以后,头脑发热,总给自己盖个高帽子,与投资人聊天或者在公共场合,总提到自己自己与别人有多么多么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以为竞争范围小,成功率就高。这个结论,理论上是能通过的。可是,别说企业战略有明显的差异化,就算你的产品也有了一般人不可模仿的东西,又能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连起码的经营战术都葬送给行业竞争对手,何谈持续经营?某一天,有可能因为我们模仿力的超强“优势”,持续伪装坚强,持续打造我们“祖先们“流传的形式主义。如果真得有这么一天,葬送的不是某个企业,很可能会葬送中国制造。
我们常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常认为核心技术等于核心竞争力。如果让马云和牛根生先生看这样粗放式的认识,定会笑掉大牙。他们应该同管理顾问Ron Sewell先生有一致的看法——企业中应有一系列的,相互协调的,可以配合的,内外部互不冲突的因素,共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就像微软,因特尔,Google一样,他们的技术和模式同样被对手复制,过去了多少年,他们这批公司越演越烈。我想,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经营企业和学术定义,从来就是两码事。
我不太同意把中国的制造中心向内陆转移的“专家”观点,因为转不转移,对中国制造前景起不到多大的推进作用,反而给内陆带来环境隐患。我听说,诺基亚也考虑卖掉基础制造部分,并且收购了多家内容供应商。如果这份消息可靠,相信这家世界级企业已意识到了无线、信息互联、IT资源供应商,在未来全球大环境中发展的重要性。像诺基亚公司这种大范围抛弃制造“死潭”的例子有很多,比如IBM,汤姆逊,苹果等。还好,他们明智地选择了中国,给中国公司如此多的学习机会。但是中国人明白,“世界工厂”只是一个虚伪的美名。
中国制造的明天会是个啥样?如果我们还没有创新的想法,至少欧美公司的例子让我们受到很大启发。当终端资源从产品的覆盖率上升到掌握人、产品、IT资源融合的层次,我们还有必要在中国保留中国制造吗?如果苹果公司iphone仅仅赚取硬件产品的利润差价,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想必世界会为这位最伟大的公司送上“中国式”的花圈。
如果还继续中国制造,我们需要科学的管理,需要高价格的产品,需要高质量产品,需要强大的具有世界眼光的造型开发公司。日韩制造企业告诉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日韩企业还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地打价格战,价格战是内战,内战命里注定是必然失败的,就好像戏台上的花脸和白脸打仗,谁输谁赢是在业内早有例子的。我们文化血液里有“成王败寇”的定论,中国的经济要活得更好,首先得有在世界上可称道的“冠军”企业。否则,我们制造业的发展,会越来越怪异。
池塘终于搅了点味道出来,我趁势在表面泛一下,电子制造也有,传统制造也有,标杆路线也有……因为大趁,泛起来就格外省力。但因为泛起来的是沉滓,沉滓又究竟不过是沉滓,所以因此一泛,他们的本相倒越加分明。倘若不出意外,最后的运命,仍掌握在中国制造自己手里。
本文出自 “宇良--不懂技术的追求者” 博客,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