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薛君敖博士专访:反观中美程序员差异

2008-05-08 13:56 281 查看
在国内的MVP(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s,微软最有价值专家)社区里,薛君敖博士应该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了,当问起为何现在身兼数职还要坚持做MVP讲师时,他说:“知识在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更新,需要和更多的人交流来快速获取新知识。而在MVP这样一个团体里面,周围又都是年轻人,他们的想法很多都是走在技术潮流的前沿,我在分享自己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做到与时俱进,这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



现在常常有一些关于国内计算机教育体制问题的讨论,有观点认为在学校花四年时间学习了大量基础算法、数据结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却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并以此认为现实中的编程语言不再重视程序逻辑和数据描述,重视的仅仅是类和封装,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考虑业务问题的层面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关注几乎压到了最低。薛君敖博士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有很大的误区。在美国,特别提倡要成为‘家’的思路,也就是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这就需要他清楚的了解底层最根本的问题。而在中国,更多的人是停留在了‘匠’这个层面,所以大量的技术人员只是在操作和应用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却没有了更深一步的探求。虽然操作层面的研究必不可少,但还需要对基本问题做深入思考,如研究硬件应该做什么,软件应该做什么,硬件如何更好地支撑软件,并从这个角度来看,用什么样的计算机语言来支持。这种语言放在独立的系统上运行会怎样,放在网络环境中又会怎样等。美国的程序员会思考很多这样的问题,他们都是从社会层面和发展层面来综合考虑的,这和他们周围所营造的这种思考的环境有关。”

虽然现在有很多成熟的技术方案被封装起来,只要你了解它的特性,不需要知道怎么实现的就可以拿来使用。并不妨碍你解决问题。这种进步,对更多的人降低了进入软件开发领域的门槛,但是由此也诞生了一大批的软件“蓝领”,这个群体并不能够带领中国软件迈上更高的台阶。

那么中国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薛博士说:“东西方虽然在文化和环境上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但是兴趣和好奇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促进软件发展的动力所在,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可能需要依托两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类是‘软件大侠’,他们的思想自由、超脱于现实的束缚,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软件就是最大的兴趣所在,不为外界的因素所干扰,他们有可能会成为中国软件创新的领军人物。第二类是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培养出来的‘正规军’,需要让他们来规范和流程化整个开发过程。”

04年至今,薛君敖已经获得了4次MVP称号,作为拥有丰富知识和实际经验的微软技术专家,他不是微软的员工,但是经常与其他专业人士分享知识和专业技能,非常乐意帮助其他技术人士。他作为MVP又可代表广大用户,他的意见更能协助微软公司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可以说在他的人生中,一半是在美国度过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也许正是这样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使得他退休后还依然致力于现今的IT工作中。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