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商业智能在零售企业系统整合中的作用

2008-04-17 16:57 351 查看
国内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并没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用效果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不少差距,而企业信息系统政出多门、彼此防孤立、难以整合是重要原因之一。
  最大问题是信息不流通
  
  信息不流通并不是仅指系统的物理连接上不能互联互通,而是指观念、标准上的孤岛,信息技术领域上演着一个又一个不断翻新的理念或系统,从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到POS、MIS、ERP、CRM、SCM、WMS、BI、E-Business、KM,企业变成了研究院和试验田,大部分系统之间互相隔离,很少能做到信息共享,即使有接口,数据交换的层次也比较低,在应用层面,难以有效整合,存在硬盘里的,永远只能是数据,只有流通的数据,才能变成信息和知识,也只有应用的信息和知识,才能形成竞争力。

  偏重作业处理而忽略管理提升

  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还停留在收货、收款、盘点、对账等具体的作业环节,应用的目标也只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而对于计划、考核、分析、控制等更具价值的内容往往却被忽略了。与国外相比,国内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型、孤立的系统较多,虽然各种系统的应用数量比较多,但高水平的应用比较少。

  对商品关爱有加而对顾客视而不见

  大多数在用的信息系统还是以商品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各种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子系统中,很难对顾客进行全视角地观察和分析,对顾客的需求不能心领神会,面对顾客的不满,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信息化建设来说,应该推进信息化应用向深度发展,把企业内部原来分散的子系统整合到一起,组建更完整、更全面、更有效的系统整合平台,在此之上,进一步提高数据和信息的应用层次,围绕提升顾客价值的理念,重组排列、组合信息元素,立体化、多角度、深层次展现顾客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对顾客需求做出最恰当的快速回应,并能预测顾客需求变化趋势。

  整合信息系统的方法

  打造企业信息系统门户(Portal)

  在不改变各子系统功能的前提下,把应用于企业各专门领域的系统,如MIS、CRM、SCM、OA、E-Business等整合在统一的入口平台上,方便使用者由统一的平台进入各子系统。这种整合更多地是解决应用层面的浅层问题,在业务处理及报表综合等方面没有大的改进。
  
  从技术的底层重新架构各子系统
  
  从数据库、开发工具等底层着手,部署可以支撑异构数据的交换平台,对各系统的数据源进行梳理和调整,对需要交换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SAP的Netweaver技术平台,在此平台上,各专业系统互相联通、各取所需。
  
  设计各子系统间的接口程序
  
  通过设计和开发各子系统间的接口软件,完成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常用的技术有EDI、XML、EAI等,这种方法应用很广泛,但技术依赖性强,灵活性不够。
  
  通过商业智能系统进行系统整合
  
  系统整合的目的是综合运用各子系统的数据,形成支持全局的报表和信息,并通过构建管理模型,对业务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对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这种整合的方法不影响各子系统的正常运行,风险比较小,直接从应用层面整合,可快速发挥效用,提高投资回报。
  
  利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的核心是服务,使得信息系统与物理站点相分离,构建“虚拟的信息系统”,把总部信息系统、分公司信息系统、门店信息系统成功集中到应用服务中心,它通过建立基于开放标准的、统一的、高效的、易于管理的IT基础平台,实现企业各信息系统的整合,从而灵活地配制企业的内外部信息资产,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新的业务需求。

零售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但数据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如何从矿石中淘出真金是零售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商业智能管理理念的深入及相关技术的越来越成熟,它在信息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用商业智能有效整合企业信息化资源

   从当前IT系统应用现状来看,信息孤岛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消灭信息孤岛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解决零售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不能把着力点放在各专业子系统上,而应当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到只有解决好系统间的整合,才能打通交流的瓶颈,才能从更宽广的视角观察企业的业务处理,探询改善经营、提高管理的关键要素。利用商业智能来完成信息整合,建造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将是信息全面“流通”的一个里程碑。

  商业智能在销售分析上的应用

  销售是零售企业价值实现的过程,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剖析销售数据得以展现。商业智能是从结果着手,通过层层剖析,探询并暴露问题的过程,而查询分析功能是由条件推导结果的过程。

  销售分析的主要指标有销售额、销售量、毛利率、毛利额、坪效、同比分析、环比分析、贡献度、客单价、客单数、客品数等。

  销售分析的主要维度有零售业态、零售渠道、组织结构、类别划分、品牌结构、供应商结构、人员结构、日期时间等,这些分析维度可以进行多种排列组合,并支持多级钻取,从而获得可追溯的分析结果。

  销售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时间序列分析法、递归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分析结果的输出不再局限于平面报表,还可以以图形、仪表盘等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展现。

  支持销售综合分析的数据源主要来自POS、MIS、CALL-CENTER、WEB等子系统,各种指标、维度的综合运用,是在原来的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子系统中难以实现的,只有使用BI系统,才能得心应手。

  商业智能在商品分析上的应用

  商品是零售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对象,是实现经营理想的载体,对商品的评价和分析必须基于对目标消费群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是利用商业智能系统对商品的分析不同于MIS、ERP系统对商品分析的地方,BI系统可以从CRM系统中抽取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一部分来自企业内部,另一部分来自市场、竞争者及行业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仅能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指标,还能帮助管理者观察存在的差距。

  对商品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定量的分析,主要考查商品的类别结构、价格带分布、品牌结构、毛利结构、周转率等,结合对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量、贡献度、点击率、流动性等指标的分析,从而调整和优化商品的深度与宽度,准确、科学地定义商品的重要程度,基于消费者的体验和企业运营目标,不断优化各品类商品的组成及其价格带分布。

  二是定性的分析,主要考查商品的成长性、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商品的质量与价值、顾客投诉率、物流与促销支持度等内容。

  通过综合分析,动态评价商品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制定商品的导入及淘换计划,指导经营者有区别地对待商品,有目的地策划营销活动。

  基于商业智能的商品分析,其数据源主要来自POS、MIS、CRM、SCM、WMS等子系统。

  商业智能在供应商分析上的应用

  当前,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联盟与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供应商是企业联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最终消费者,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因此,零售商、供应商之间应当建立竞争和合作的良性关系。

  对供应商分析主要指标有订货量(额)、进货量(额)、库存量(额)、退换量(额)、销售量(额)、毛利率(额)、周转率、送货及时率、贡献度等,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对供应商进行更精确的识别和分类,对重点供应商开放更多的信息资源,比如共享商品的库存信息、品类销售排行信息,通过SCM系统加强与供应商的业务协同,减少零售企业的库存占用,降低缺货损失,提高对顾客的响应速度。

  基于以上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POS、MIS、SCM等子系统。

  商业智能在顾客分析上的应用

  顾客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顾客结构、客单价、客流量、客品数、顾客购物频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时间、金额等维度,构建顾客危险度分析模型、顾客忠诚度分析模型、顾客四象限分析模型。

  危险度分析模型:应用于重点顾客的分析,主要参数有考察期间、平均购物金额、购物次数(频度)、毛利贡献度、最后消费日等,据此分析顾客流失趋势,开展挽留高端客户行动。

  顾客忠诚度分析:主要参数有考察期间、顾客类型、集中购物品类、购物次数分布、累计购物金额、平均购物金额等。

   顾客四象限分析模型主要考察购物次数及购物金额,据此,把所有顾客分成知已型(购物次数、购物金额都达标)、蝴蝶型(购物次数不达标、购物金额达标)、藤葫型(购物次数达标、购物金额不达标)、过客型(两者都不达标),通过商品品类、品牌、价格的配置,引导顾客的消费心理,协调顾客消费行为,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运筹帷幄。

  数据源主要来自POS、MIS、CRM等子系统。

  商业智能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利用商业智能系统,在POS、MIS、OA、HR等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考核指标,可以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激励;还可以对企业的预算和计划进行全面的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预算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偏离。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