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设计 > UI/UE

RID Legacy #20040430 交互设计之导航杂谈(兼谈china-pub/dearbook/CSDN-Blog)

2008-04-08 23:24 363 查看
交互设计之导航杂谈(讨论china-pub/dearbook/CSDN-Blog)
by K ][ N G of A R K (tm)
目前,CSDN Blog系统中每个人的个人Blog页面的导航栏上都有一个“首页”link。借此我发表一下我对其中某些交互设计的看法,也兼谈china-pub/dearbook:
1)这个“首页”link与右边其他的导航link(“联络”,“聚合”,“登录”)放在一起并排(注意这是一个关于归类的心理暗示),非常容易被浏览者误解为该“首页”link是“个人Blog的首页”。这个首页link的位置的一般意义本来就应该是“个人Blog的首页”link。
我们还可以看出,目前的页面导航方案中,没有显式地给出个人Blog页面的个人首页link,而是通过隐式的方法将link暗藏在页面顶部个人Blog的Title中了(比如我的“方舟 - Lost In Translation”)。对于个人Blog来说,没有显示提供“个人首页”link,似乎不是个好主意,这与一个网站的导航系统中不显式地提供首页link是一样的情形(考虑假如dearbook的导航条没有“首页”link,只能通过点击dearbook logo图片来转到首页的情况,那恐怕不会提供好的用户体验)。当然,既有显式的link也有隐式的link往往更好而且没有任何负面作用(比如logo图片也包含首页的link,这个dearbook/china-pub都没有做到)。
2)个人Blog页面中出现的这个“首页”link实际上是CSDN Blog的主系统首页。我认为:
    a) 在个人Blog页面中提供的“CSDN Blog首页”link应该弹出新窗口
    用户希望浏览其他的个人Blog,并不意味着他同意放弃当前的个人Blog,当前的页面往往可能还有他想看的内容,他可能只不过希望看到更多,而不是希望一个接一个的顺次浏览。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上网经验想一想:对于一个普通浏览者来说,同时观看多个页面是很正常也很频繁的事情,而目前的CSDN Blog阻碍了同时观看多个个人Blog的倾向,因为浏览者必须自己按住“Shift”创建一个新的窗口来达到目的(再启动一个新的IE窗口就更麻烦了,因为很可能还要重新输入CSDN Blog的网址重新读取才行)。
    b) 从CSDN Blog首页进入个人Blog页面(包括从首页打开文章)的时候,应该弹出新窗口。
    用户希望浏览某个人的Blog,并不意味着他不希望同时观看其他人的Blog。CSDN Blog首页一旦消失,用户失去了已经拥有的导航条件,无法方便有效的继续打开其他人的Blog。
    我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上网经验想一想:对于一个普通浏览者来说,多次从一个主索引页面同时打开多个页面观看是很频繁的事情。目前的CSDN Blog首页直接在当前页面转移到个人Blog,极大的消减了用户浏览CSDN个人Blog的机会,因为一旦点击,首页消失,用户不得不重新打开新的IE窗口并重新输入CSDN Blog网址才能达到目的——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个负担
3) Dearbook的场合。
目前dearbook无论是哪个层次的页面,只要点击顶部导航条上的“首页”link,就会弹出一个新窗口(下笔之时该情况已经部分更改为不弹出新窗口)。这是非常繁冗的,设想:
我从首页弹出新窗口打开“学习清单”的首页,然后我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新窗口上(窗口一般都是最大化),在这个页面我又打开很多具体的学习清单新窗口,之后我想要看的当然是这些具体的学习清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从“学习清单”的首页点击dearbook“首页”link,往往意味着我想打开看的具体学习清单已经打开,我不再需要当前的“学习清单”首页的内容,所以弹出新窗口并无必要,直接在当前页返回dearbook首页就行了(当然也可以注意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两个dearbook首页窗口,因为从dearbook首页点击学习清单的时候创建了一个新窗口,这个确实不容易避免)。
图书页面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从首页打开新窗口查看某一本书的页面,观看完毕之后,如果我在这个图书页面里面点击顶部dearbook“首页”link,往往说明该页内容我已经看完了,我希望回到首页看其他内容。这个时候再从图书页面弹出新窗口,那么这个图书页面就很可能是一个冗余窗口
目前,china-pub的做法是在图书页面点击首页link,直接将当前图书页转移到首页,不会弹出新窗口显示首页。这种做法减少了冗余窗口,另外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效果是:因为用户观看的图书信息会消失,所以如果用户就会倾向于将查看图书放到藏书阁当中去,反而潜在的增加了用户将来再次查看该图书信息的机会,对于书店这样的网站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我在china-pub浏览,只要不是完全不关心的书,哪怕只是稍微关注的书,我也有可能放入藏书阁,因为我可能希望待会儿再看看。
相比之下,同样是查看图书页面,dearbook就有可能比china-pub多出一个冗余窗口。更重要的是:dearbook不断弹出新窗口的方式是链式的,多出的一个冗余窗口如果不被用户关闭的话,就可能再次产生更多的冗余窗口。所以从总体上的用户体验来看,dearbook比china-pub就不是仅仅只多了一个可能的冗余窗口,给用户带来一定的鼠标操作担负。
实际上,通过仔细分析页面阶层体系和复杂度、页面link数目以及打开方式,可以衡量一下浏览整个网站可能出现的冗余窗口的情况和用户体验的情况。
这方面 china-pub 的总体设计带给我的用户体验比 dearbook 确实好一些,因为我平常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我浏览 dearbook 的时候需要时不时关掉的冗余窗口,比我浏览 china-pub 的时候感觉要差一些。
这或许并不仅仅是“首页”link的打开方式和位置的问题,还与整体的导航设计有一定关系。至少有一点非常明显:dearbook首页当中,几乎所有的link都会弹出新窗口——从设计平衡的原则来看,这可能是总体导航设计方面有些bad smell了;而 china-pub 首页在弹出新窗口和当前页面转移之间有一定的平衡。
最后,关于dearbook首页弹出新窗口,特别值得一提还有两点:
1) dearbook首页顶部导航条上的“搜索”与china-pub首页导航条上的“精确搜索”功能是相当的。
我们要斟酌的一个问题是:用户什么时候需要搜索?
至少有一个时刻是很清楚的:用户在首页上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的时候。因为如果首页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书,直接点击弹出新窗口查看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搜索。注意,此时首页内容对于用户的来说往往没有什么巨大的意义了,很可能成为冗余窗口,因此“直接将当前首页转移到搜索页面”(china-pub的做法)比“弹出搜索页面新窗口”(dearbook的做法)似乎更好,避免了可能的冗余窗口。
那么按照 china-pub 的做法,首页不就消失了吗?这是不是似乎也不太好呢?不是。因为 china-pub 的整个搜索过程始终是在当前页面进行的,用户随时(无论是因为搜索完毕,还是因为突然想再看看首页)都可以点击顶部的导航条将当前页面转回首页(这里也没有弹出新窗口,没有任何冗余窗口出现)。注意,这里的情况与上面的2)的b)中所说的“CSDN Blog首页一旦消失,用户失去了已经拥有的导航条件,无法方便有效的继续打开其他人的Blog。”情况并不相同,因为这里的情况是首页已经失去了导航价值(用户在首页上没有想要点击的link)。
2) 整个网站的帮助系统是否应该弹出新窗口?
china-pub的几乎所有相关帮助和使用说明(比如“配送问题”)都弹出新窗口,我觉得这比较符合一般系统的设计原则,因为用户查看帮助之后可能还需要原来的页面,比如用户在首页点击了“支付问题”查看如何支付书款,然后用户很可能希望再从首页开始导航,进行选书,再比如用户从图书页面点击“购买流程”,可能希望一边参考帮助,一边在图书页面上尝试进行购买。
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个冗余窗口的代价。但是从用户的实际“操作屏显”的角度来看,用户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屏显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不更改,用户看完帮助之后可以“直接回到刚才的地方”,这种“刚才的地方”的感觉源自“用户查看帮助的时候没有进行任何改变原来屏显的操作”。切换屏显的方式无法为用户提供这种感觉,因为2次切换屏显(首页->帮助->首页)之后还是回到最初的那个页面,用户是自己“进行了一些操作”才回去的,是逻辑上的返回,不会产生用户体验上的直观的“原封不动的”返回感。
dearbook的帮助系统不弹出新窗口,节省了一个潜在的冗余窗口,但使得屏显在操作屏显与帮助屏显之间切换,用户感觉“无法回到原来的地方”。用户希望一边看帮助一边进行操作也是常见的情况,切换屏显的方式则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另外,关于在上述各种情况中的各种屏显问题,我还没有更多的想法,这里就暂时不再讨论。
综上所述:
* 在 CSDN Blog 的场合,我们或许应该通过适当地增加新窗口来促进用户浏览并改善用户体验;至于其造成的可能的冗余窗口问题,以目前 CSDN Blog 的阶层体系的复杂度来看,并没有非常显著的用户体验方面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值得做出用户体验方面的牺牲以便增加用户的浏览倾向。
* 在Dearbook 的场合,由于信息量非常巨大,页面阶层体系相对较为复杂,页面数量较多,因此冗余窗口造成的用户体验问题(特别是冗余窗口)非常明显,或许有必要通过减少冗余窗口来改善用户体验
 
我并不专业于交互设计(仅仅只是最近才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因此我的看法一定会有谬误之处并大有讨论余地。欢迎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唾弃。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