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33亿游戏背后的利益哲学

2007-03-06 13:32 176 查看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Oracle(甲骨文)以33亿并购BI(商业智能系统)厂商Hyperion(海波龙)再次将这一哲学进行了演绎。虽然Oracle自身在BI领域排名也在第7位,但是Oracle对自己的BI产品却不是非常的重视,所以Oracle的数据库产品夹带了BI系统老大BO(Business Objects)的产品。通过这种强强的联合,牢牢的把握住了用户。在这种强强联合中,Oracle给了BO唯一在所有PeopleSoft和JDEdwards应用中嵌入的BO平台的特权,而BO更是针对Oracle做深度的BI产品开发。但这种强强的合作伙伴却没有架住日益增长的BI市场对Oracle的诱惑,也没有抵御住Oracle对微软SQL Server附带BI产品的担心。
复杂的BI市场关系
BI市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BO、Cognos、SAS、Hyperion等厂商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当然微软和Oracle也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微软进入这个市场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SQL Server 2005里整合BI插件,虽然不直接卖BI系统,通过整合却占领了部分BI的市场。这个招数对数据库老大Oracle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原有的通过与BO合作来把握用户的策略由于双方的利益不同而出现了裂痕。Oracle自己构建BI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为此,Oracle早前收购了Sigma Dynamics公司,以增强Oracle商业智能BI套件以及Oracle Fusion中间件的功能。面对Oracle对与BO合作关系的逃离,BO自然没法自己发展数据库对抗,唯一的方式就是加强自己在BI领域的绝对优势和客户占有率,BO能做的最好方式就是收购或者合并。Oracle要做BI需要收购专业BI厂商,BO扩大客户占有率也需要收购或者并购专业BI厂商。这就使得BI的前五位厂商有了一个机遇。
资本才最有说服力
对于BI市场的前五位来说,Hyperion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在企业绩效管理开发上具有技术优势,但是他的战略合作伙伴是SAP(当然也有IBM),这点跟Oracle倒是竞争对手。基于竞争的角度,对企业绩效管理的看好以及对整合BI进入自己产品系列的决心,Oracle对Hyperion是势在必得。虽然此前BO与Hyperion已经在并购上经历了漫长的磋商,但是资本的诱惑,33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还是说服了Hyperion,BO只得败下阵来。Oracle满意的将Hyperion收入囊中,Hyperion也高兴的以超出自身市价21%的价码满意而归,而BO也只能感叹资本的不足。BO在收购后发表的声明颇有意味。
“Business Objects公司一直位居国际商务智能市场的领导地位。如今排名第七位的公司Oracle并购了市场排名第四位的企业Hyperion丝毫不会改变Business Objects的领导地位。对于Oracle来讲,BI不过是数据库或应用软件的附属产品,而客户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关键任务的BI,以帮助他们掌握对任何厂商提供的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的深刻洞察,因为他们工作在一个兼收并蓄的异构环境之中。Business Objects公司是唯一能够提供企业级BI解决方案的公司,与此同时这些产品方案具有开放性(就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产品而言)、广泛性(含盖了几乎全部对BI的需求,从数据质量管理到绩效管理) 以及整合性(统一在单一的平台—BusinessObjects XI之上)等特点。”
这个意味表明了BO与Oracle的合作关系将可能走向尽头,甚至BO会投靠到Oracle敌人的阵营。如果真的是这样,相信SAP与IBM乐于成为BO新的合作伙伴,虽然SAP与IBM都有自己比较成形的BI系统。
BI似乎遥远的市场
BI不仅对于老百姓,且对于IT人士也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而33亿美元相当于250多亿人民币,这如果发生在中国那也是惊天的大事,至少是分众收购好耶的15倍,但在国外却不是太大的事情。中国市场在全球IT市场份额由此可见一斑。我们的信息化水平现在在很低的水平,应用水平就更低了。甚至我们熟知的IT网站用到了自动化业务管理系统的都少之又少。希望国内的厂商正视自己的差距,注重自身的技术含量,没有自己的独有技术,资本一进入就只有被淘汰。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