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21世纪经济报道】:被预言的20世纪

2006-12-17 11:02 211 查看
被预言的20世纪

21世纪经济报道 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陈中 第 551 期 2006-11-24

弗里德曼走了。我想我们都应该噤声来悼念。但我们都没有忍住。

有人说弗里德曼是经济学界的爱因斯坦。是的,他们有可以类比之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两人都是瘦小的精于数学的犹太人。但他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将简单的牛顿定理搞得复杂,复杂到很多人不能够理解;而弗里德曼则是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归纳为简单,简单得叫人不敢相信。人们的认知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就是,对于理论,我们更为迷信看似复杂的那个,而轻视简单。滑稽的是,在实践的时候,我们通常又会选择较为简单和较易理解的那个。而实践也恰恰证明,我们选择简单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所以,发射卫星上天,我们用的仍是牛顿定理;搞"宏观调控",我们用的是"货币主义"。

但此"货币主义"并非弗里德曼所原创的货币主义。现在各国中央银行采用的通过调整利率和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手段并非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的原旨,是"伪货币主义"。"伪货币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杂交生产的"怪胎"。因为弗里德曼不承认它,于是人们只好给它另起了个名字叫"新凯恩斯主义"。

虽然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对弗里德曼极尽推崇,并且认为他们的理论依据来源于货币主义。但弗里德曼对此则是嗤之以鼻。弗里德曼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仍是在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他认为一台计算机就能取代整个庞大的联邦储备局。调整利率和准备金率来操控货币供应量,是一些无聊的把戏,而控制货币发行量才是货币主义的根本真谛。

真正的货币主义会剥夺政府的发钞权,所以并不被政府采用。政府因而可以暗渡陈仓地大肆印刷钞票,然后再通过利率的调整来"补镬"——再好的厨师,用这么一个补了又补的破锅,炒出来的菜也要变味。所有的宏观调控措施,在弗里德曼眼里,都会扭曲经济的天然原态。

货币主义并不见用,或者被改头换面,弗里德曼颇为无奈,甚至抱怨自己的名气大,但影响力小。晚年的弗里德曼做了一些妥协,并没有再固执地坚持货币主义的纯粹性。既然自由经济主义可以由货币主义演绎而来,他于是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时髦"的自由主义者。"自由经济"并非他的发明,亚当·斯密才是真正的祖师爷。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意指市场可以自我完善,而弗里德曼的名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则讥讽政府的多手干预则会让社会付出成本。自由经济主义,果然是一个识时务的理论。里根时代的美国政府和撒切尔时代的英国政府,正被低效亏损的"国家资本"搞得焦头烂额。既然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鼓励政府撒手放任,政府又何乐而不为呢?经济的自由主义风潮从此席卷全球。于是人们好像只记得弗里德曼是个自由主义的旗手,而忘了他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货币主义者。恐怕这是弗里德曼始料不及的吧。

而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个货币主义者。当他在芝加哥大学读书和教书的时候,正值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年代。那时犹太人的名声不太好,恶名之一便是对"货币"的过分迷恋。当大部分低俗的喜欢玩弄"钱"术的犹太人在资本市场上兴风作浪的时候,这个高尚的小个子犹太人却躲在象牙塔里安静地堆砌自己的货币理论模型。终于,他发现"通货紧缩"是造成经济大萧条的原因,而并非凯恩斯所认为的是因为政府的缺乏干预所致。1963年,他与舒瓦茨共同发表了<美国货币史>一书,对美国从1867至1960年间的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发展状况作了实证的相关分析。他认为货币供应量应该稳步增长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当时的政府滥发钞票的行为,他进一步警告,如果货币发行过多,会带来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上升。果然,没过多久,他的预言不幸成为事实。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恶疾。而这两个疾病却成了20世纪经济的最大负面特征。20世纪虽然可能是有史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百年,却也有可能是经济最为动荡的时期。人类的经济发展在这段相对不长的历史时期坐了一回最为刺激的"过山车"。

而正是弗里德曼,看到了这段经济历史书上,真正书写的尽是"货币"两字。当"货币"成为"主义",经济的发展就变得较为可以操控。虽然现在这种操控还显得相当笨拙,但较好的效果已得以彰显。我们似乎已经找到了预防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诀窍——尽管弗里德曼老师对我们交上的这个作业并不会感到满意。

大师去了。我想未来的半个世纪内,再不会有一个经济学家会死得这么轰动。不过我们最好还是噤声吧。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今,上帝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发笑者。

(作者系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经济学硕士、本报编辑)

----------------------------------------------------------------------

弗里德曼"规则"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业良 第 554 期 2006-12-2

货币主义(Monetarism)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也称货币学派或现代货币主义,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上周刚刚辞世的这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被人们普遍看作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教父"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与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卡尔·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美国主要有弗里德曼、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旨,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进行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弗里德曼还以一些实证的研究支持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存量的变化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发挥独立作用的观点。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对于20世纪70年初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物价上涨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货币主义因此而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认为,"货币数量说"这个词汇只是表示一项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理论的名称。它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建立起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自愿在身边贮存的平均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弗里德曼认为最好的政策方针是使货币供给量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比如每年4%的增长。政府应该放弃对经济进行微调而代之以"坚持固定的规则",避免干预自由的市场。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减少(增加)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即人们的收入增 (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减)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给只决定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英国的"货币主义试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物价高涨、生产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1979年,54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她高举自由经济的旗帜,大刀阔斧地改革政府管制,并亲自主持了英国的"货币主义试验"。

撒切尔首相借用货币主义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上任当年,为控制货币流通量,一举削减了10亿英镑的国债,将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10%,把最低贷款利率提高到17%。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时间使经济更加低迷、失业更为严重,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当时使人们难以接受,1981年3月30日,英国364名经济学家,在<泰晤士报>联名发表公开信,对此政策加以抨击。

但是,撒切尔首相并没有妥协,因为这一结果早在她预料之中。当年底英国经济增长几近谷底,失业人数达250万,然而当经济走过这个"拐点",便柳暗花明,生产渐渐复苏,物价开始回落。撒切尔首相的做法,看似一招险棋,但最终是有惊无险,闯过了难关。

1984年,英国按照最狭义的货币Mo来控制货币发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金融形势趋于好转。1985年11月起,为促使经济繁荣,政策调控的重心,从原来的货币供给转向了汇率。一方面,将英镑和坚挺的德国马克挂钩;另一方面,大量买进外汇,通过降低利率、阻止外资涌入,以降低汇率。而低汇率与低利率,又推动了投资;到8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降到4.9%,经济增长显著,撒切尔的货币主义试验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