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张艺谋 ZHANG YIMOU 享誉世界影坛的中国第五代导演

2006-04-09 03:49 369 查看
 “老谋子”有些与众不同,他导演的一部部影片总是毁誉共存;“老谋子”挺为中国人提气,他竟然捧回了那么多的国际大奖。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知道张艺谋这个名字是在看了他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以后。这部片子,以中国观众过去未曾见过的浓烈色彩和豪放风格,在中国影坛上炸开了一个响雷。尽管在电影界内外,人们对这部片子褒贬不一,争论激烈,可是到头来,张艺谋对电影语言的出色运用以及他在这部片子中所塑造的与众不同的银幕形象,还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交口称赞。1988年,《红高粱》不仅获得了中国的“百花”、“金鸡”两项大奖,还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征服众多评委,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 这个“金熊奖”的获得,标志着中国影片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于是,张艺谋和《红高粱》理所当然地成了神州当年最热门的话题。
  其实,张艺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并不是从《红高粱》开始,而是早在数年之前。1984年,刚刚从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不久的他就参加了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拍摄。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它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以及在导、摄、美等方面都较以往各代的片子有大的突破。张艺谋作为该片的摄影之一,开始受到电影界的注意;
  同年,张艺谋又独立担任影片《黄土地》的摄影。在这部片子中,他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浑朴、雄伟的壮美。评论界认为,这种手法在美学上是具有开拓性的,张艺谋也因此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从此跨入一流摄影师的行列;
  1986年,张艺谋又担任影片《大阅兵》的摄影。该片放映后同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87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艺谋在影片《老井》中担任主角,非演员出身的他居然无意中过了一把演戏的瘾。由于过去对农村生活有亲身的体验,他深刻地理解了角色,演来很是得心应手,竟把一个北方农村知识青年孙旺泉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凭着他的表演才华,他连获了日本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优秀摄影师走向优秀演员,以后又走向优秀导演。
  张艺谋的才华令许多界内人士佩服,他那一个又一个惊人之举更让世人惊叹。在导演了影片《代号“美洲豹”》等娱乐片后, 他1989年又到香港主演了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他饰演的蒙天放博得了观众的好评,在香港、日本等地反响强烈。 1990年,他执导的影片《菊豆》获得意大利第4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和美国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紧接着,1991年,他执导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再获意大利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和美国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92年,他执导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获得意大利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接连不断的荣誉,令人眼花缭乱,兴奋目眩。如果是甘于满足的人,或许会在这许多金光闪闪的奖杯面前得意洋洋停滞不前了。可张艺谋不是容易满足的人,他接下来的作为更令人叹服。1997年,他在意大利执导了大型歌剧《图兰朵》,让那些曾经不知多少遍地看过这部经典歌剧的外国人,第一次看到了由中国人导演的《图兰朵》,并且从这部经典歌剧中品出了古老东方的神奇韵味。人们翘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张艺谋的非凡才华,“张艺谋旋风”又一次刮起在异国的土地。
  应该说,张艺谋的艺术才华来源于他对社会与生活的深刻感悟,而且是与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分不开的。正是那些坎坷的、充满了挫折的生活,使他懂得了思考并且能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审视历史。
  50年代初,他生于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诒谋。因为父辈几人曾上过黄埔军校,是有“历史问题”的人,他们家的后代也受到了株连,受到了社会的歧视。从小在西安长大的张诒谋学习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可是他却从没有得过任何奖励。逆境的反向激励,促发了张诒谋幼小时发奋学习的韧劲儿,他期待出人头地的一天。1968年,张诒谋初中毕业后到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后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厂里的工人陕北口音重,总是把他叫做“壹谋”,还有人不认得那个“诒”字,念成了“治”,他一想之下,干脆把名字中的“诒”改成了“艺”。这一字之改非同小可,他从此竟与艺术真的结缘。
  在工厂的日子里,张艺谋迷上了摄影。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他沉醉,工余时间常一个人跑到郊外去拍照片。虽然那时他只能拍一些黑白照片,但通过他的精心构思,每张照片都是那么漂亮。他的摄影作品常常被工人们争相传看,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厂里的宣传科也经常借他去搞搞宣传。七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所幸在此期间张艺谋结识了一位懂艺术的人,那人“文革”前曾考上了电影学院,只因十年动乱未能入学。这位知音告诉他,你的摄影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深造的地步,应该去报考电影学院的摄影系。
  “文革”结束后,中国恢复了高校招生,张艺谋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电影学院的招考启事。他寻了个出差的机会,背上自己的摄影作品赶往北京。主考的老师们看了他的作品,一致认为不错,可是招生简章上规定入学的最高年龄是22岁,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所幸吉人自有天相,张艺谋在无奈之中又得到一位好友的建议,将自己的作品托人送给了当时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惜才识才的黄镇看了他的作品,认为的确不错,遂促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这个学生。张艺谋作为一名“代培生”开始了渴望多年的大学生活,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当摄影师,从此开始了电影生涯。
  张艺谋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而且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1994年,他执导了影片《活着》,这部影片虽然在国内至今没有公映,但在界内口碑不错;1995年以后,他先后执导了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几乎每部都捧得奖项。在张艺谋的直接帮助和扶植下,中国有了如巩俐和葛优等国际水准的影星,也有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高水平电影工作者。近来,他在“客串”电视剧《大宅门》的演出后,又应邀担任了大型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总导演,同时,他还在策划歌剧《刘三姐》和筹拍新的一部电影。
  令人称奇的是,张艺谋总能不失准确地选择题材,又以高水平的艺术形式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现在还得加上一些洋百姓)的心弦。
  或许,这就是张艺谋的影片能驰名中国和世界的奥秘所在。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职场 中国 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