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追忆这个浮躁年代

2004-12-18 11:45 246 查看
每一个今天来到世界的婴孩
张大了眼睛摸索着一个
真心的关怀
每一个来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为我们改变的世界
将是他们的未来
--《未来的主人翁》
过去的一切镌刻于书卷石碑之间,成为历史。对已逝岁月的冥想,需要依靠某些载体。在若干年之后的记忆中,我们留给未来的究竟是些什么?
1985年,美国杜克大学的弗·杰姆逊教授在北大开设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从此,后现代主义红遍中国。这位后现代主义教父理论的卓越性与前瞻性在于,这个社会越来越呈现出他所描述的模样: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尽管这种归纳略带主观臆断性,但我们所处的年代却日益浮现出后现代支离破碎的浮躁特征。
到处是小广告,像幽灵在徘徊,出现在每个可能和不可能的角落,给你所需要的一切,帮你解除不可告人的隐私之忧;到处是情色,从电视、报纸、杂志、公交车、电脑到一切娱乐产品,包装了美女的暴露便意味着大把银子的回馈;到处都是浮躁,Alexa被破解、EVD被破解、网站被破解、软件被破解,技术改变物质也改变了精神。
纸张发明之后,信息不再只是口耳相传,也为未来留下了褒贬的凭据;互联网有了搜索引擎,未来者可以轻易发现前人浮躁的狂欢……一切都无法掩饰,未来将如实描述这段历史。在这个经济蓬勃的黄金年代,我们是否还能保留某些可以永存心底的美好情意,这是不是一个缺乏终极关怀的民族?
这个周三的下午,我再回到那个叫做燕园的地方。人或许是不能在一个环境中呆太久的,就像这个周三下午未名湖的宁静与墙外的喧闹决然不同,而曾经熟视无睹的校园生活竟然变得如此亲切。思想云集的三角地是必到的,那简陋的海报们紧凑的排列着,渴望与学子们的内心共鸣。
《哭泣的心灵--西部贫苦儿童现状大型图片展》在进行,爱心社的同学在用画面讲述着这个国家偏远地区的苦难,脸颊黝黑的乡村教师用羞涩的普通话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孩子渴望读书的故事,在这个有些凉意的秋日午后,那些拥挤着为孩子们捐款的同学,令我重新收拾起久违的感动和温暖;《关注三江源--藏族民俗文化纪实交流会》在进行,来自三江流域的藏民动情的传递他们对高原神灵的爱与虔诚以及外来者对生态的破坏;阿拉法特义子、巴前驻华大使萨法里尼先生动情阐释《阿拉法特身后的巨大疑问》……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三教105纪念诗人戈麦逝世的诗会上,嘉宾云集,不时想起的手机铃声打乱了静穆,毫无激情的朗诵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这早已不是一个需要诗歌的年代。乏善可陈的活动行将结束时,那个一直站在讲台旁仰望天花板的男生走上台,拿起板擦,擦掉了黑板上"纪念诗人戈麦"中的"戈麦"两个字--"纪念诗人",诗人缺席的年代,的确需要纪念了。然后,他又擦掉了"人",黑板上赫然只留下"纪念诗"……这几乎是最酷的行为艺术了,一场本不成功的诗会被赋予了某种意义。
早已不是象牙塔,转型年代的浮躁在每个角落都在闪现。当下时光在未来之书上所镌刻的,倘若只是"浮躁"二字,也几乎是美化历史之后的表述。无法改变的才是现实,生活一如既往。秋天已然来临,天气时晴时阴,近两日又忽然温暖,于不同氛围间穿梭过往,在现实与理想间钟摆,心灵起伏,我爱这人生……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