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诺贝尔化学和物理学奖得主,上演“神仙打架”

2019-10-30 22:10 176 查看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10月30日上午,在上海滴水湖畔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就国际大科学计划安排了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率先上台,却是来“反对”国际大科学计划。纵观过去一个世纪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科恩伯格认为,最关键的几样突破都是靠个人的天才灵感实现的。

“大科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大、多科学交叉、需要昂贵复杂的实验设备等。主流观点认为,二战后的国际科学界已普遍从小科学进入大科学。

例如,粒子物理学家通过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能帮助生物学家看清细胞和分子的结构,科恩伯格的获奖成果,正是首次将基因的转录过程细致地描述出来。“我本人其实是光子物理大装置的受益者,似乎不应该质疑大科学。”他说道,“不过,纵观过去一个世纪,生物医药最重要的成就包括抗生素、非侵入成像、基因工程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靠个人努力突破的,而非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医学问题而规划建立起来。”

比起大科学,科恩伯格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成本低而效率高的一些“小科学”。

这个观点随即在讨论环节引发了台下的理论物理学泰斗级人物、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卫·格罗斯的反驳。他本人对中国正在预研中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寄予厚望。

在他来看,大科学主要变现为一种大型的工具,例如,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LIGO装置,花了将近10亿美元和几十年时间,就是为了验证爱因斯坦一个人的预言。“成千上万上参与了这个项目,一开始启动的时候,没有人想到它会带来什么好处。大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最终给天文学带来了革命,这可不是1个人带着50个博士生就能代替的。”

此时,被格罗斯当做“正面典型”的LIGO项目的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巴里·巴里什正坐在台下,凭借探测到引力波的成就,他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他上台介绍了LIGO项目的发展历程和最新成就。

在巴里什看来,LIGO从一开始就看到了新的东西,即此前理论难以确定的超大质量黑洞。此外,引力波探测与传统的光学、伽马射线、X射线、射电望远镜结合,开启了多信使天文学的新时代。甚至,LIGO还解决了一些一开始根本没想到会涉及的问题,通过探测到中子星并合,解答了宇宙中金、铂等重金属的起源之谜。

虽然观点各有侧重,但在圆桌讨论结束后,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格罗斯和科恩伯恩两人交流了整个茶歇时间,表情轻松,显然对彼此的观点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主题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据悉,共有44位诺贝尔奖科学家,21位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等杰出科学家参与其中。



本期编辑  常琛


推荐阅读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