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我大学的迷茫与反思

2018-11-20 15:45 190 查看

问题1:很多学生对没有人看着学习的大学生活很不适应,甚至不知道怎么学习

作为一个曾经大一迷茫过的学生,我觉得原因是:

  • 1、能力不足:从初高中开始,教的内容里应试能力要大于学习能力。
  • 2、失落:高中长期压抑生活中,对大学生活憧憬与现实大学生活的不匹配。
  • 3、缺乏兴趣:不清楚自己专业本来是干什么的,我第一志愿是土木被调剂到第二志愿通信,但事实是我对这两个专业都一无所知,看的是往年录取分。
  • 4、学习没有目的:不知道学了要干嘛,要学分绩保研,为什么要读研?要好成绩出国,为什么要出国?再最后落实到挣钱、社会奉献,不读研不出国难道就不行了吗?好工作、好未来,这些太宽泛、太苍白了。温水煮青蛙、得过且过是常态。(另外提一点,自己觉得目的要比兴趣重要,很多兴趣都是伪兴趣)
  • 5、恐惧: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到底学的怎么样,高中发挥失常也不会太离谱,大学可能就是不及格。看到同学们多元化的选择社团、科研,害怕错过什么又不知道选什么;优秀的同学太多,各种学霸、学神的光荣事迹会让自己一开始就怀疑自己怎么差距这么大,害怕自己太垃圾、又害怕自己太努力,害怕努力过后依旧平庸。

做好目前是最重要的。有选择(高学分绩)而不被选择,但当局者一般做不到这样的断舍离,所以一直都是劝学弟学妹好好学习,把选择权更多的放在自己手上。我当时的选择是"考某校-保本校-直接工作",选择范围跟那些可以"出国-保哪所学校-工作"的比还是差。能力大小是指的相对能力大小,是由参考系决定的。
大一入学,大三下考虑保研-出国-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虑科研-工作-念博,确实是大学阶段普遍的三个迷茫时间点。博士阶段就不太了解了

问题2:关于目标与动力

部分同学三年都不好好学,然后用差不多半年时间好好考研(宽进严出几乎都能顺利毕业),就读了研究生了,这是有问题的。分享一下昨天看的万维钢老师写的专栏发刊词的部分内容。(我是万老师忠实读者,三季专栏都订阅学习了)。

我觉得“野心”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目标”,空泛的目标没有意义,可量化(代码多少行)和可反馈(如老师们评价你的工作)的目标才能带来更强力的动力和压力。缺乏这种动力和压力的话,在学校这种你达到毕业要求就可以毕业的环境下,很可能就会“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阅读更多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