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移动开发 > 微信开发

产品经理不再纸上谈兵——微信公众号PK原生App

2017-12-21 19:45 603 查看
原生APP和微信的关系

课程目标

1.了解APP发展的整体趋势;

2.认识原生APP和微信公众号的关系;

3.掌握用微信公众号做产品的条件。

前言

最近一阶段H5技术被推到高峰,很多人认为借助H5就能利用微信公众号取代APP原生应用了,而事实是怎么样的?

原生APP总体趋势

1.智能机大盘(日活跃设备)规模



2.用户规模Top20的移动应用和PC站点中的BAT三家所占数量



根据百度移动趋势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智能机大盘增速已明显放缓,季均增长率仅为6%。这一持续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于2015年终结。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进入了格局相对固化的阶段。在PC领域占据优势的BAT继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甚至优势比PC时代还要明显。所占据的媒体时长近60%。

原生APP与微信的关系

现在从用户数和打开频率来讨论下原生APP的四象限,这四象限代表着已经存在的需求,这里的用户多少以BAT的矩阵产品为基准线,我们从这四个象限出发来看下微信公众号与之对应的关系。



1.用户多,频率高

这类APP是BAT矩阵产品,要在微信服务号里面做是不可能的,BAT也不会考虑,而下一个BAT级别的公司一定不会在微信服务号中诞生,必须另辟山头。所以没有任何机会。

2.用户少,频率低

这类APP就是我们常见的在应用商城中那些小而美的产品,一些小创意产品,这类APP产品本身就没太大机会,所以放到服务号中更没机会。因为需求已经被验证过了。

3.用户少,频率高

这类APP类似滴滴打车,上门洗衣,上门按摩等等。这类APP可以利用微信的服务号把自己放到里面,为用户提供服务,这样既省去了高昂的开发成本,又减少了高昂的用户获取成本。

目前微信服务号里面已经出现了大量的O2O服务。微信自身一方面也在做,在微信钱包中就把滴滴打车融入其中,所以与微信竞争的O2O产品未来存在一定风险,但前提是做大。

再说垂直社交类产品,垂直社交本质上是论坛,而微信内部已经介入微社区,很多公众号也在利用微社区做垂直论坛。但一切的前提是这个公众号自身有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而当这些微社区的用户体积到达一定规模后,就可以脱离微信。微社区毕竟只是BBS,可以延展的功能不够,并且用户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投资人不想看到的。所以微社区可以作为跳板存在。

4.用户多,频率低

这类型的APP基本都是工具类APP,比如手机自带的计算器APP,日历APP,便签APP,闹钟APP等等,这些APP在用户规模上是与BAT矩阵产品差不多甚至还要多的。但是这些APP在使用频率上就不高了。

所以要讨论的是这些有一定用户基数但是不高频的需求迁移到微信是否可行。一个可行的需求就是“备忘提醒”,不过微信团队也早就发现了这个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适合用微信公众号实现。

工具类产品迁移微信公众号的条件

1.条件一 原生操作

从产品层面来说一定要在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基础上去实现。比如“记账软件”这种主动操作的产品,就不适合,因为用户使用微信反而增加了操作成本,而一旦一个产品的操作成本增加,那就必死无疑。

原生打开:找到手机界面的APP固定位置->直接打开APP->对应操作

原生切换:系统层切换->对应操作

2.条件二 推送大于主动

根据条件一推出,很多原生工具APP用户的主动操作在微信服务号的操作是增加成本的,所以这类原生工具APP迁移到微信行不通,原生工具APP迁移到微信更多的是需要满足用户的被动需求,也就是“推送大于主动”这类APP才可能有一定机会。

3.条件三

根据微信自身限制推出,必须满足微信开放接口条件,推送可以做到,但类似WIFI助手,清理内存的服务就无法做到,因为微信没有提供对应接口。但是提醒类就可以,服务号微信提供日50万次指定用户推送的客服回复接口。

微信公众号操作

1.微信公众号打开

微信顶部搜索或逐行找到服务号->进入服务号->点击底部菜单或推送消息链接进入H5页面->对应操作。

2.微信公众号切换

退出服务号->*用户有可能跳出微信,所以还可能需要切换至微信->微信顶部搜索或逐行找到公众号->进入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或推送消息链接进入H5页面->对应操作。

小结

借力微信服务号和H5技术可以做三类产品

1.低频O2O服务类;

2.以某个公众号为核心的垂直社交;

3.推送逻辑的产品。

App固然很火,但技术门槛和获取用户门槛都很高。微信公众号固然简单,但毕竟是看别人的脸色,要时刻提防腾讯的“过河拆桥”。因此两者需要权衡,从目前看,微信引流,时机成熟为App倒流才是万全之策。

思考

1.寻找一个优秀的微信公众号的产品,分析其合理性?

2.重新评估自家的产品是否应该迁移至微信公众号?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