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运营之光》-- 学习笔记(二)

2017-08-27 00:08 99 查看
11,不同类型产品和公司运营工作内容差异

1,工具类产品

注重效率,通常产品大于运营,运营的关注点是用户增长,主要手段包括渠道推广、BD和部分活动等,运营和数据打交道更多点

2,社交类产品

注重社交氛围、话题和玩法,运营和产品并重。做好重点用户的维护,平时要带着用户玩,运营要经常制造用户喜欢的话题和活动与用户互动,深度理解用户,明确目标用户。用户的增长除了常规的渠道、引流和数据打交道外,也需要经常制造一些事件、话题拉动传播

3,内容类产品

能持续做出独特、高质量的内容,并包装好内容标题让用户更容易接受(如:取一个好标题、做个好的专题)

4,电商类产品,需要分为几类

1,商品和品类运营,关注选择什么商品品类来进行售卖?重点推那几个款?定价策略如何?商品库存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

2,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和落地。(如:双11,双12,618)

3,推广和流量建设,熟悉推广渠道和工具,更多和数据打交道

4,定期用些东西来关怀和维护用户,如:小礼品、代金券

5,最后,基础东西。商品包装、文案优化、客服到位、后期服务到位

5,平台类产品,更要注重运营和产品上用户体验,要关注节奏,什么时候要拉什么人进来?拉多少比较合适?这都很考究,还要注重策略和用户维系。针对不同地区、商品、客户进行细化运营

6,游戏类产品

1,产品推广,对接各种渠道,看转化率,盯着数据。

2,收入。通过各种策略和运营手段促进用户付费,最俗的手段例如,冒充美女在游戏里求土豪送装备。

12,问答、关注

13、解读产品“水杯”,在考虑是否要购买水杯时,一个用户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两个方面,水杯的颜色、款式、抓握水杯时的触感,甚至一些水杯别致的设计可能都会成为用户购买水杯的理由。简单总结就是,功能和体验。

14,互联网产品价值 = 功能 + 体验 + 用户参与价值

15,用户参与价值

1,用户使用时间和关注给产品带来的额外价值。使用时间越长,产品的黏性就增强,用户越多,就有人愿意在你这里持续投放广告。

2,这种价值是相互的,能给对方都创造和提供价值。如微信群、知乎等能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淘宝、滴滴等平台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方便和便捷服务。

3,就是用户对你产品的认可,愿意为你产品设计、改善、传播、服务环节贡献自己智慧。这个小米成功原因关键之一,关心用户,虚心接受用户的建议。

如何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最简单就是建一个微信群:

1,给群设定好一个主题

2,把和这个主题匹配的人拉进来

3,明确群规,不要乱发广告,否则就踢

4,定期抛出一些与群定位相符话题,并引导成员进行讨论,维护好群内的氛围

5,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让群成员熟悉起来,从而可以在群中展开更多话题交流。这些工作不容易的要把成员“养”起来的感觉

6,一切都做好了,就能从群中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明确运营:通过一系列穿针引线的行为,让一款产品或一个事物能够良性运转,是对运营的微观理解的话。

宏观理解一个一项业务,都存在三个不可或缺要素:产品、用户、运营。其次,任何一个产品,都必须和用户发生关系后才有价值。

不同产品可能业务类型,产品与用户关系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婚纱摄影、英语托福培训等,这种类似那种“一夜情”的关系

运营就是帮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一种更良好更密切的关系,需要使用一切手段提高“成交、转化”

运营这个概念其实大于“营销、策划、文案、编辑、传播、用户管理….”等加起来,具体运营手段取决于使用哪种运营手段,而手段又取决于业务类型,这种类型就是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类型。

手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拉新用户、引流、转化

具体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推广、病毒营销、搞活动、新媒体、广告投放、品牌传播之类,

2,用户维系

客服跟进、建设用户体系、用户激励(如:定期送些小礼物)、召回、运营设计、活动

运营这个词很广又很小,一个宏观的视角操作,需要落实到每个繁琐的细节上,所以我们要带着微观和落实的心态去做才能做得更好。做好一个宏观的调控,不能纠结在某个太小的概念上,不用天天计较到底是做用户运营还是产品运营。

16,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工作流程和全貌

具体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定制策略:

评估产品阶段

评估产品形态

评估当前数据

2,分解指标规划工作:

指定运营策略

目标拆分

资源争取、扩展、分配

工作任务规划

3,执行落地达成目标:有了策略和具体规划,就去落实

文案、活动、传播、产品机制、拓展、销售

4,检验调整方向:

数据分析

用户反馈

寻找潜在产品方向和需求的提炼

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反馈将结论重新放回到第一步,迭代要尽量向数据结论靠近。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好运营”

大部分运营其实都只是关注到和完成好第三个执行阶段,缺乏意识和能力去完成好策略制定、工作规划、数据分析等,眼界和思维都受限了。

运营要清楚制定自己当下位置何在,并有意识地思考自己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17,运营与市场的区别与关联

市场部:创造和管理消费者无形价值的部门。

以一杯果汁为例,它的价值:果实新鲜度、纯度、果汁口味等。

1,当消费者不知道那个新鲜,面临选择困惑时,有可能看见喜欢的包装就买了

2,加班完,想喝被好的果汁,如果你的产品品质过硬就被选上机会就大

3,追求健康不添加

4,价格贵,买了被别人知道,自己都有面子的

结论:传统行业从产品角度发现用户会经历3个主要环节,分别是认知、渠道流通、用户购买。

用户和产品发生关系的点变多,于是就有了“无形价值”:

用户认知–>品牌定位。塑造、传播

用户转化–>场景搭建

用户使用–>运营手段

用户消费或其他–>场景搭建+运营手段

通常“用户认知”这个环节下品牌传播、塑造、定位,加上产品“无形价值”的塑造,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市场部更应该关心的工作。

运营也需要将所有环节都考虑进去,并且要结合具体用户使用场景。

以“三节课”为例子

1,平常对外传播干货内容,让用户初步了解到,三节课是提供产品+运营学习系统内容的地方

2,然后再某天某个特定场景,看到一个“什么干货类文章或什么线下的活动”,点击进去看了,觉得不错,默默地关注了公众号或者报名,从此就正式转化为用户

3,报名只是第一步,为了让用户真的能来学习课程,还需要做各种引导、提醒,甚至约束、激励等手段(三节课实行的线下课程先交100占位费,到场听完后腿还)

4,用户真来上课了,是对课程的认可和信任,这时候可以做更多的事来维护这些用户。如拉进一个群再邀请他来参加其他课程的活动(还有其他需付费的产品也可以推荐给他,引导消费,暂时没实行)

如:发了一篇介绍自己品牌的软文,浏览量10万+,但没形成任何转化,这个事情在市场的角度来看,是有意义的 –这要确保10万+个看过软文的用户,在下次触碰到相同场景更有可能想到你。 而对于运营 –应该瞄准具体用户使用场景和转化场景,尽量做引导和铺垫,最终更好地实现用户有效转化,提升具体产品数据

简单理解,市场就相当于运营的一个分支,但是运营要做的、想的比它多。

如果真想成为一个好运营,不管是策划、传播,还是推广、转化,你都必须样样都能做好。

18,如何看待“产品”和“运营”的关系。

产品方向和产品形态要取决定了运营的思路,翻过来,产品又需要根据用户反馈和运营需求来决定产品的调整和迭代。

换个说法: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的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的用户价值和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很多产品的长期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借助用户持续使用和反馈来长期优化迭代后才能成立的。要是没有使用和反馈可能无法形成真正长期价值。因而,长期价值还不确定的时候,需要通过先为用户创造短期价值让用户喜欢用你的产品。

例子:滴滴早期,雇用大量员工满北京打车,另一方面给乘客大量补贴,维系着为数不多的用户和司机。

“三节课”刚刚上线体验也很差,不过通过和一个个用户沟通,让用户愿意参加我们测试,愿意给我们提宝贵建议,甚至愿意帮我们优化、改进课程。慢慢地就形成了长期价值,这时运营就要发挥作用,将形成的用户价值传播出去;同时产品也要调整好;这样做到产品和运营共同以“用户为中心”,做好各自工作,一条心才能做出具有长期价值的好产品。

1,早期产品一般都是有点“烂”,可能不是说不要用,只是早期的产品不能贴近和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不过这就要发挥运营作用和价值了,积极地维护好早期核心用户,并不断反馈真正需求,总结来进行产品更新迭代

2,运营能从用户层面去感受问题,结合真实用户使用场景向大家说明这个需求和功能有问题,或者用数据来说明

3,如果你想让自己更具存在感,就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数据去验证。可以搞一个众筹或者一个投票方法去看用户真实反馈。

可能经常相互挖坑:产品上某个功能让运营给用户骂得要死;运营向用户承诺了某个鬼东西,产品根本做不出来;所以说相互挖坑。坑不可怕,填坑能力是关键

18,运营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方法

有时只有抱着一种“先不论我可能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吧事情做到极致”的开放心态,这样才能让我们接下来工作变得更有趣。

优秀的运营,要善于发现多个事件核心问题,熟练掌握“杠杆点”,以便更好地为用户创造短期价值,从而撬动更多长期价值的确立

一、想要做好运营可能需要:

1,有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投入和产出比、流程化、精简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

PS 回报后置意识:个人理解是,将回报放在所有工作的最后,因为做一件事,你将它做对了、做好了回报自然就来咯

2、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生产、活动策划、用户互动&维系、数据分析&策略制定等)

二、目标导向意识

对于运营,你是在做纯粹的职能支持类工作(按部就班的工作)?还是目标导向类工作(把工作看作是企业运作链上的一部分,以企业目标来分解和指导工作实施)? 如:运营前期都是从客服做起,摆正心态认真对待工作,认真听取用户反馈的信息定期查看邮件和整理内容,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善于引导用户去分享产品,也能从反馈中总结出用户需求和建议,为产品迭代调整做出贡献。

三、效率意识

效率代表的是“成本”,运营的很大部分就是不断的思考、判断和执行,找到投入产出比较优的路径和方法,来达成想要的结果。

如:某个渠道的转化率高,那个低,然后再后期工作中做相应调整,转化高的增加投入,低的找问题换方法或者关闭

四、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运营身上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自身具备一己之力赢得无数用户的追随和喜爱。当然这种能力是长时间经过不断付出、积累才能有这样成就。

五、“只有……才”和“既然…….那么”的逻辑

只有做完A,才能得到或者提供B。(传统运营逻辑,讲转化,以达成交易为中心)

既然已经做完了A(被用户认可),那么理应得到B。(基于用户的运营逻辑,讲用户,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也是后置回报的理念),

类似小米的逻辑,既然你已经拿出足够诚意,可以重视每个用户提出的意见,可以做到快速迭代,解决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质疑,那么作为用户也愿意给予你最大的肯定和支持。后置回报逻辑

谨记:你每次做产品迭代时,都是围绕着“创造用户价值”而不是“消费用户价值”,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好产品。如果一味消费用户价值,背离用户价值,那么产品离死亡已经不远了。曾经有千万用户量的产品都会死亡的。

你是在“消费用户价值”还是“创造用户价值”?

好的运营是能连接好产品和用户的,能和用户建立一种朋友的默契;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你要把用户当朋友,专注为用户创造令他们惊喜的价值时,终会赢得更多的回报。

如何才能做好一个社区呢?先要有人不求回报地投入组织搭建,做出一个既有价值又有趣的环境,要不怎么会引发后面那么多人来加入和维护这个社区呢?所以“回报后置”意识和“行事风格”很重要

精益运营:当面对诸多不确定时,你需要协调各个资源带头搞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会变得纠结,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浪费大量资源和成本,更重要消费了,同事和合伙人的信任。

如:牵头办一个七节课线下课程(在平台上选几门受欢迎的类型“个人成长、管理。。”系列,再选出在平台上这个领域内口碑比较的老师一起再线下开课)

面临的问题:

1),老师在该时段是否有时间

2),如何和老师合作?比如如何支付课酬

3),如何选中一个好的开课时间和场地?

4),如何吸引用户来报名?到时人多了怎么办?不够又怎么办?

六、找出核心的不确定因素和以最小的成本搭建起一个真实应用场景(Dropbox案例)

这部分自己加的

Dropbox决定实施双向鼓励的推荐营销策略,让推荐者和被推荐者都为Dropbox所折服。除了被推荐者会获得相应的好处外,推荐者也会获得额外的存储空间作为奖励。存储空间是享受Dropbox产品的最关键部分。这个策略吸引来的注册用户占总注册用户人数的60%;在该策略实施的前18个月里,就有280多万的直接被推荐用户。现在,Dropbox所有的注册用户中有35%的是用户是推荐营销策略吸引来的。

Airbnb采用的是直接推荐(或推荐营销)的方法,它给自己的老用户发送邮件邀请函,让他们将Airbnb的业务推荐给其他新人。这份邀请函内的内容极具吸引力,当老用户介绍的新用户第一次通过Airbnb下单时,推荐者将会获得价值25美元的旅游抵用券;而当这些新用户第一次入住所预定的地方后,推荐者将拿到额外的价值75美元旅游抵用券

案例分析总结:

1、正确的客户细分

不管你是怎么理解客户群的,推荐营销都不可能以你整个客户基础为目标用户;相反,你只需“讨好”你的活跃用户就行了,因为你的忠实粉丝会积极地向他身边的朋友们推荐你的产品。除了用户推荐外,还有官方推荐,这些推荐方法的最终结果都是让用户数量呈指数式增长。

2、让双方获益(推荐者和被推荐者)

洛杉矶初创企业Taggler的联合创始人Jason Wei说:“很多公司实施的推荐营销策略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该策略的实施只让其中一方获利了,这就很容易降低另一方的工作激情。双向的推荐营销奖励制度不仅可以鼓励老用户更尽职的去推荐,同时还能降低新用户冒险的几率。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给新用户提供价值20美元的促销代码(相当于货币,可用来抵扣)的同时,给推荐者(老用户)20美元的奖励。”

3、选取正确的奖励

事实上,奖励的正确与否非常重要。Dropbox的奖励方法就是给双方都增加存储空间。存储空间又正是该产品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在用户眼里,这就是产品的价值。这就告诉我们,你要是真想吸引用户,就必须拿出点真家伙。

4、简化策略内容

你要是希望自己的推荐营销策略能够顺利实施,你就得把策略制定的简单易懂。换句话说,用户登录网站和注册的过程都属于用户行为召唤,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推荐营销策略概括为几个简单的要点,用户就还得自己去挑重点,这就有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把策略按照执行步骤划分,最好是能做到只需用户随便滑动两下鼠标就能把内容看完。除此之外,发给每位推荐者的邮件不能是一模一样的,要让邮件内容因人而异,简单独特。你要让收到邮件的人在第一时间内能知道是谁发的邮件,并让他们在读完邮件的前几话就知道了这封邮件的大概内容

七、做局和找到“破局点”:行业大佬的参与案例和50个学院预报名案例

八、运营的三个底层工作方法:

1、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追热点、借势;在朋友圈或微信群看到超过有3个人都在提的概念,就会抽出30-50分钟去搞清楚。也是“快速全面的学习能力”

2、拥有对用户的洞察: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典型用户,让自己大量的时间处于用户体验下,这样慢慢就会拥有用户的“洞察力”,你喜欢的也就是用户喜欢的。

3、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1)短时间要获得注意力,需要抛出让对方大吃一惊或着好奇的观点,击中对方后再逐一论证

2)要说服对方接受观点,需要从大量事实、数据、细节的刻画出发,引发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再引申出结论。

九、流程化思维

1),界定清楚想要的目标和结果;

2),梳理清楚从开始到结束的全流程,有哪些环节;

3),每个环节上具体有些什么事情,哪些可以给用户有不同的体验。

十、精细化思维

具有把大问题拆成无数细小执行环节的能力,并能做到对这些小细节都有掌控力。(微博运作的案例)

十一、杠杆化思维

好的运营时有层次感的,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然后以此为核心杠杆点,去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果,需要考虑哪些可以称为杠杆(做局、破局点、底层技能)

十二、生态化思维

核心业务逻辑,以内容为中心的生态,建立提供内容 – 消费内容的链接(APP“17”)

用户分层,建立“消费内容 – 内容传播 – 生产和创造内容 – 品牌树立”的价值供给关系。(美丽说)

相关文章:

《运营之光》– 学习笔记(一)

《运营之光》– 学习笔记(二)

《运营之光》– 学习笔记(三)

慢慢品味一下,内容到这里才1/4,请待续…..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