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1.1.2.3.6 近距离作战与战术包围

2017-08-24 16:03 260 查看
近距离作战和战术包围并不是等同的。从空间上来讲,近距离作战可以是从一个方向的,也可以是两个方向,3个或4个方向;而战术包围则至少是2个方向上的。多方向的进攻有利于切断敌人的退路或迫使敌人往预设的方向撤退,有利于对敌人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当然这种压力可能是增加或减少了对手的抵抗,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战术包围的方式,四面进攻,三面,二面或是单面进攻。
1.1.2.3.7 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四面包围
三面包围比两面包围所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四面包围比三面包围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
三面包围,留有一面不设兵力,这样与四面包围相比,有一面没有抵抗力,敌人有了一条退路,与只能完全抵抗相比,多了一个选择,他们就会更多的选择撤退,减少抵抗的程度,这样会减少我方的伤亡概率,从而增加对方伤亡的概率。并且敌人在边抵抗边撤退的过程中,必然导致队形的散乱,这样就减少了敌人的攻击力。共产党经常使用的口袋阵就是三面包围。
如果兵力强大到足以四面包围敌人,由于兵力差距较大,敌方容易失去胜利和逃亡的信心,减少抵抗的程度;有时甚至放弃抵抗,彻底投降。中国古时,刘邦层层兵力围困项羽于垓下,四面唱起楚歌,导致项羽军队绝望,项羽率小部分人马突围,最后自刎于乌江。四面包围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导致敌军认为生存无望,但却不想投降。敌军可能孤注一掷,无畏死亡,提高了敌军的士气,提高了敌军的战斗力,最后敌军虽然被歼灭,但我方伤亡也增加许多。
所以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四面包围要根据环境,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推测每种包围产生的效果最大,伤亡最小,最后选择一种合适的包围方式。
1.1.2.3.8 战术包围与战略包围
战略包围的劣势:
战略包围会分散自己的兵力,而此时对手的兵力集中,易形成近距离(指使用第二法则的近距离作战)作战,有被对手各个击破的危险。所以,如果不是实力强大到必胜或分散后能自保的情况,切勿使用战略包围。战略包围与近距离作战的原理完全不同,战略包围的火力不足以覆盖被包围的区域。如果以后火力的射程足以覆盖战略包围的区域,则战略包围也已演变成了战术包围(近距离作战)。
此时,有人可能会拿游击战的战略包围来反驳我。在此,我做如下解释:正规作战的基本原理为:“集中兵力在做决定性的打击点上(聚焦)”。B军正规军使用的是这条战争的基本原理,希望找到对于A军来说的决定点,然后集中力量予以消灭。而游击战是因为实力不足以进行常规战争而采取的一种弱者战略,是对正规作战基本原理的反运用:不让B军找到对A方来说的打击决定点,所以就尽可能的分散自己的队伍,保存实力。与其说游击战是一种战略包围,不如说是一种战略分散。战略包围的目标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极的消灭敌人而不是寻求自保。游击战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以与对方对抗而采取的弱者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时间来增强自身的力量,消耗对手的力量,最终在实力上超过对手。由游击战的战略防御转成常规战争的战略进攻(对抗),从而击退和驱逐敌人。游击战依靠小规模的局部对抗并不足以动摇对手的核心力量,不足以驱逐和消灭敌人的主力。游击战是一种非常规战略,他通过分散自己的兵力来保存有生力量,他需要时间来增强实力足以与对方对抗。而增强自身力量到足以对抗对手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实力增长的快慢成反比。最终还是通过常规的正面战争来驱逐和消灭对手。从绝对战争的角度来讲,单纯的游击战不足以战胜对手,最后还是需要采用进攻的战略击退和驱逐对手。孙子在《形篇》说道: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游击战战略是一种防守战略,而防守最多只能保证自己不败,而无法取得胜利。在战术上,战争的基本原理适用于所有战争。
1.1.2.3.9 兵力的投入数量与死亡人数
A和B两队进行近距离作战,双方的武器性能相同。当A队投入9人,B队投入6人时,A队最多剩余人数为

人,阵亡2.3人。
而当A队投入增加1人到10人时,A队的剩余人数为

人,阵亡2人。增加人数后,阵亡的人数在减少。
当A队增加11人到20人时,A队的剩余人数为

人,阵亡1人。阵亡的人数与参战10人时的阵亡人数相比,又减少1人。
 
由此得出结论,近距离作战时,增加己方的参战人数可以有效减少战斗的伤亡人数。
 
1.1.2.3.10
射程与作战距离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