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Java开发

java面对对象——软件生命周期和软件设计原则

2017-08-14 14:55 302 查看
1.软件生命周期

定义: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和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报废阶段。

1>问题的定义及规划: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的机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做得好,将为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软件设计: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把整个软件系统分为的大大小小的多个模块,设计出每一个模块的具体结构,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4>程序编码: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运行的程序代码。在程序编程中必须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5>软件测试: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过程分为单元测试(白盒),集成测试(黑盒,功能测试,强度性能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

6>运行维护:安装部署软件系统,修复软件中存在的bug和升级系统,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

2.软件设计原则

为了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一个优良的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可重用性:遵循DRY原则,减少软件中的重复代码。

2>可拓展性:当软件需要升级增加新的功能的时候,能够在现有的系统架构上方便的创建新的模块,而不需要改变软件现有的结构,也不会影响以及存在的模块。

3>可维护性:当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局部模块代码即可。

如何让软件系统达到上述的特点,,我们对模块的要求:

1>结构稳定性:在软件设计阶段,把一个模块划分成更小的模块时,设计合理,使得系统结构健壮,以便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

2>可拓展性:当软件必须增加新的功能时,可在现有的模块基础上创建新的模块,该模块继承了原有模块的一些特性,并且还具有一些新的特性,从而实现软件的可重用和可拓展性。

3>可组合性:若干模块经过组合,形成大系统,模块的可组合性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并且能简化软件开发过程。

4>高内聚性:内聚,强调一个系统模块内的功能联系,每个模块只完成特点的功能,不同模块之间不会有功能的重叠。高内聚性可以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5>低耦合性:耦合,强调的是多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修改某一个模块,不会影响到其他的模块。低耦合性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