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效率提升最重要的原则 -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

2017-07-26 08:58 429 查看
前段时间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 - 番茄工作法。说的是选择一个你待完毕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同意做不论什么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短暂歇息一下(5分钟即可),每4个番茄时段多歇息一会儿。

我尝试过几次,最后每次都感觉这个工具还是不太有用,把时间管理搞得有些过于复杂了。
尽管这个工具对我不太适用,但我觉得番茄工作法背后的精髓是非常对的。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你仅仅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心无旁骛,这才是效率极大提升的关键,详细要专注的做多久,歇息多久。倒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了。



刘未鹏在他的文章也剖析了,“多任务”切换须要耗费很多额外花销,假设仅仅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
程序猿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须要耗费很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须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载入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假设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非常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假设仅仅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非常多人觉得“多任务”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開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而且能够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样例,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 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须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 从而才干进入“状态”,由于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假设这个“热身”状态须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事实上就花费了二十五分 钟。
假设阅读的样例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猿来说事实上有更好的样例:你敲代码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

等你开完会 回来你须要多久能够又一次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 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忆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能够锻炼的,依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能够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全然进入状态。却是非常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

所谓全然进入 状态,举个样例: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全部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全部相关的 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样的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由于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能够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做好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还是须要相关配套技法的,比方下面几条:

当你在状态时,就多干点;不然就好好歇息:有时候会连着几天不是工作状态。有时在工作状态时却又能天天忙活 12 小时,这都非常正常的。



仅仅做那件有着最大影响的事情。

——Jason Cohen



进入高效状态后,记下不论什么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比方 Google 搜索词、灵光乍现的想法、新点子等等。

假设你把它们记下来,它就不会再蹦来蹦去了。




相关引用1.刘未鹏,暗时间:http://mindhacks.cn/2009/12/20/dark-time/2.Etienne Garbugli,26 Time Management Hacks I Wish I'd Known at 20。http://www.slideshare.net/egarbugli/26-time-management-hacks-i-wish-id-known-at-20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