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RTTI机制(运行时类型识别)

2017-07-20 19:22 295 查看

RTTI机制(运行时类型识别)

在多态里面,基类里的虚函数和派生类里的虚函数形成了遮蔽,这就导致在主程序运行时,有些表达式的类型没有办法确定。必须等到程序运行结束后,根据具体的环境才能确定。看下面的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ypeinfo>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base{
public:
virtual void func();
protected:
int m_a;
int m_b;
};

void base :: func()
{
cout<<"base"<<endl;
}

class der: public base{
public:
void func();
private:
int m_c;
};

void der :: func()
{
cout<<"der"<<endl;
}

int main()
{
base *p;
int n;
cin>>n;
if (n <= 100)
{
p = new base();
}
else
{
p = new der();
}
cout<<typeid(*p).name()<<endl;

return 0;
}
这里用户输入n的值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也就是说在编译阶段,编译器无法获取p将要指向的对象,也就没有办法获取数据类型。但是编译器可以在编译阶段做好各种准备,这样程序在运行后可以借助这些准备好的数据来获取类型信息。
这样做虽然会占用更多的内存,效率也降低了,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编译器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这种在程序运行后确定对象的类型信息的机制称为运行时类型识别(Run-Time Type Identification,RTTI)。在 C++ 中,只有类中包含了虚函数时才会启用 RTTI 机制,其他所有情况都可以在编译阶段确定类型信息。

多态(Polymorphism)是面向对象编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极大地增加了程序的灵活性,C++、C#、Java 等“正统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都支持多态。但是支持多态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有些信息在编译阶段无法确定下来,必须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让程序运行后再执行一段代码获取,这会消耗更多的内存和 CPU 资源。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