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这个必须有,用真实社交游戏遏制“蓝鲸”

2017-06-11 20:08 267 查看
要遏制“蓝鲸”这类死亡游戏带来的强迫症式体验,建议采取“以毒攻毒”的“替代疗法”。比如让玩家在社交基础上获得更有成就感的游戏体验,真正达到治本的效果。

文/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著有《微博运营完全自学手册》曾有人总结过玩家患上游戏强迫症的状态:套装、成就全收集;地图、场景全探索;射击游戏打了两枪就换子弹;地图上的箱子必须全部开启;将NPC全部对话一遍;一分钟一存档;精心创造一个独特角色;场景内物品全破坏;见到新游戏就下载;打完这一把就去睡……当然,这些与游戏体验相关的强迫症,客观上让玩家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惊喜。一些玩家与我交流时表示,他们对上述强迫症状态感同身受,并且无奈地表示,尽管他们玩的某些游戏很无聊,但却比做其他的事好玩些,因此无聊到在游戏里做一些“无聊之事”来打发时间。强迫症有时也“休闲”,比如在流行了十余年的游戏《魔兽世界》中,就有玩家并不热衷于战斗和任务,而是每天去游戏里那块叫做艾泽拉斯的大陆“闲逛”:在星空下看星星,围着高山到处寻找不一样的山谷,等等。常见的强迫症通常都是无害的,或是玩家心血来潮,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玩法。还有一种更明显的强迫症,即忍不住在游戏里花钱的冲动。这种强迫症的根源,或许来自想要“刷”出某种成就感,为自己在虚拟世界中赢得面子。“蓝鲸”游戏吸引的是那些在现实世界里因很少被关注而希望在极短、刺激的规则中找到自我的一类青少年,他们或许在物质层面并不匮乏,但却缺少关爱。当下,钢筋混凝土构建起城市森林,已经成为一种隔绝传统社交模式、难以治愈的城市病,同时也给“蓝鲸”之类的极端社交游戏营造了生存环境。破解之法,就是让阳光驱散迷雾,通过真实的游戏体验,让在“蓝鲸”游戏中迷失的人群回到现实生活的阳光下。对于一部分缺少关爱、走向偏激的人,应该通过社交游戏来进行同伴教育,让玩家获得真实社交的愉快体验。让他们走出家门,到户外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互相慰藉。这样的游戏体验并不难实现,至少在2016年,《精灵宝可梦GO》游戏就通过AR技术,让一部分人有了在户外探索更多新鲜事物的欲望。让他们互相协作,在虚拟世界里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我们很难改变现状,但是却可以提供更好的土壤,而不让那些孩子走向极端。2015年就有媒体报道,国外一个自闭症女孩经常在病发时玩沙盒游戏《我的世界》来缓解情绪,她甚至在游戏里创造了一个自己的王国,供虚拟世界的小伙伴们参观。或许,这给小众游戏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而且可能开启一个蓝海市场。或许,我们不应期待游戏公司来做太多公益性的事情,毕竟企业的天职是创造利润。实际上,有心的玩家完全能构建自己的社交游戏圈,在游戏中帮助不同的群体,自己则变成“游戏社工”。此类案例同样存在,在《我的世界》游戏中,就有玩家联合提出“用游戏帮助自闭症儿童与世界沟通”的倡议。他们通过《我的世界》游戏平台搭建了一个自闭症线上治疗社区,可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沟通工具。面对“蓝鲸”,这样的构想可以更多一些,更“垂直”一些,或许这才是真正“以毒攻毒”的良方。(刊载于《人民邮电报》2017年6月9日《乐游记》专栏147期)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相关文章推荐